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套二人台     
邹万银 《实践》2008,(7):54-54
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先秦时期的戎、翟;秦汉时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之后的回纥、契丹、蒙古,以及汉族,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并创造了这一地区悠久而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胡匡敬  包斯钦 《实践》2004,(3):43-44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等诸多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这里又是草原文化与汉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第二讲 西海春秋 第四节 秃发南凉与青唐响厮哕(一) 南凉是鲜卑秃发部建立的一个政权。秃发部与建立北魏的拓拔部同源,秃发与拓拔,为同音异译。汉魏之际,拓拔部内兄弟相争,长兄匹孤率所属从塞北迁移到河西,与在河西地区的其他鲜卑部落一起统称为河西鲜卑。长期在河西地区生活,秃发部中混杂了不少匈奴、羌等民族成分。  相似文献   

4.
刘运动 《世纪桥》2007,(2):97-99
西汉初期,对匈奴实行以“和亲”为主的民族政策是为了安边保境、争取发展的机会,虽然有妥协退让的一面,但亦有进攻的性质。通过与匈奴“和索”,输送给匈奴地区大量的汉族物资,“派辩士风喻以礼节”,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达到“毋战而渐臣”的目的。这种渗透是建立在汉匈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这一基础之上的,渗透匈奴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开疆拓土,或巩固已开拓的疆土,实现统治者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7,(4)
<正>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至少有160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柔然、乌桓、东胡、回纥(鹘)、突厥、蒙古、契丹、党项、女真等,绝大多数不存在于现有的56个民族之中。首先说匈奴。匈奴王国在秦汉时统治中国北方大部分草原,势力十分强大。当时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的工事。  相似文献   

6.
刘秉承 《实践》2010,(3):53-53
<正>曾活跃于阴山南北的匈奴民族,虽然在经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最终消失,但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匈奴曾盛极一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从公元265年至317年,历时52年,最后被匈奴人建立的汉国灭亡。晋宗室司马睿逃到江南重建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利用颅骨CT扫描等技术对北周武帝宇文邕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认为“武帝宇文邕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这引起人们对这位冷门朝代皇帝的讨论。胡族基因与胡汉融合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北周太祖文皇帝(追尊)宇文泰与叱奴氏夫人所生,系鲜卑人。宇文部鲜卑处在东汉末以来民族大融合的末期,已有相当的诸族混血现象,  相似文献   

9.
民族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分别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特色产业融合、促进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加速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等方面阐述广西、云南民族特色小镇的本质内涵,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四种模式,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特色产业融合模式""边贸带动模式""生态资本运营模式"。发现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单一、规模小、且相关度较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度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最后从拓展特色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四个方面对培育民族特色小镇提出建议,推动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社会制度设置、城市生活环境等因素,也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民生保障、身份特征、文化适应、社会交往等因素。根据历年农民工社会问卷调查数据,采用24项评价指标,对宁波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进行了分类测评,结果表明,其总体融合水平达到70%以上;而且,农民工的职业融合、民生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关系融合因素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支持的。  相似文献   

11.
周勇 《红岩春秋》2014,(3):F0003-F0003
正永安镇遗址位于长江左岸与梅溪河右岸交汇处的台地上,即重庆市奉节县老县城。东距瞿塘峡口约5公里,与白帝城遗址相距约4公里。该遗址于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并确认。2000年以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吉林大学、湖北宜昌博物馆、奉节白帝城文管所等单位先后6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战国至唐代墓葬120余座,同时还揭示出大量宋、元、明、清的街道和房屋遗迹。永安镇遗址战国时期墓葬总体呈现出巴、楚、越、秦多元结构的文化面貌,其中出土兵器以巴文化因素为主要特色,祭祀礼器又以楚文化因素为重,同时,  相似文献   

12.
魏孝文帝     
原名拓跋宏,鲜卑族。是北魏著名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鲜卑人原居大兴安岭一带,是一个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四、五世纪以来,通过军事征服在中原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北魏。做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必然要依靠实行民族压迫来维持鲜卑贵族的统治。如在战争中要汉族和其他族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人任骑兵在后督阵,如步兵不前则用骑兵踏死。残酷的民族压迫不仅加深了各族人民与鲜卑贵族的矛盾,也使得统治阶级内部鲜汉贵族间的矛盾重重。特别是随着鲜卑人自身封建化的加深,内部新旧势力的矛盾也产生了。这  相似文献   

13.
一、中西方文化基础比较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更具活力,更具互补性;单一的文化更容易消亡。多样性的文化适应变化的能力更强;单一的文化类型容易僵化、保守,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许多种族消亡了,比如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等,这固然与外来种族入侵、物质生产的落后有关,但文化的单一和落后也是其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这些文化消失了,但它们存在的历  相似文献   

14.
正秦汉时期,尽管中原已经进入了大一统时期,黑龙江地区却依然是古代民族各自生存、相互独立的局面。当时黑龙江地区的居民主要有鲜卑、北夫余、挹娄、北沃沮、玄丘之民、赤胫之民、玄股国、毛民国、劳民等。其中鲜卑作为东胡的后裔,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地区西部的大兴安岭一带,北夫余是夫余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居住于黑龙江地区的中南部,是秽貊族的延续,挹娄则是肃慎族的后裔,主要生活于黑龙江地区的东部。鲜卑、北夫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互动与变异的关系特征进行探析,寻求其规律,从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十六大报告向全党发出的号召。在学习中加深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解,对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十六大精神,很有必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指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由汉族、壮族、蒙族、藏族等诸多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融合,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是中华…  相似文献   

17.
贵州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近代以来中国革命过程中,在贵州地区,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融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浑然融合生成的一种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本文试图考察贵州的红色文化的发生机制,并将之置于“长时段”的视野之下,意在突出贵州的“地方性”在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学术界关于贵州红色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过西晋的短期统一后,进入了分裂和动乱时期。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此时的黑龙江地区也进入了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鲜卑族南迁以后,其遗留在大兴安岭等地的部族与邻近部族形成了乌洛侯。北夫余随着夫余国的灭亡而逐渐融入黑龙江的其他民族之中,其遗族形成了豆莫娄。在贝加尔湖以南以东的黑龙江西部地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07,(10):2-2
内蒙古乌审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举世闻名的"河套人"发祥地。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中国北方发达的古代文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纷呈的文化异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铸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辉煌。乌审旗境内历史遗存不胜枚举,仅古墓群就有16处之多。位于乌审旗苏力德苏木的翁滚梁古墓群是其中的代表,是达延汗及其四代皇  相似文献   

20.
加强民族地区行政法治建设、构建法治型行政文化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民族地区"人治型"行政文化、重视权力—义务关系等制约因素,造成了法治型行政文化构建的艰巨性。为此,民族地区法治型行政文化的构建应坚持创新和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