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秋,收荞子、洋芋最忙碌的时节,山地的颜色有黄、有红,还有绿,比春天更富有一种成熟的壮丽。这样的景观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五星村公所四处可见,苏正有一家的20多亩山地就为其中的一幅画图,经过一年的辛苦,他家收获洋芋 30多吨、荞子近 3000公斤,“过日子就数这几年胀劲”!他一边从马车上下荞子,一边向我们这样说。 寻甸县的彝族属于东爨乌蛮支系,分白彝和黑彝,白彝自称戈濮,黑彝自称纳濮,都是本地的占老民族。苏正有所在的F洋洒拉村,有100多户人家,其中汉族54户、白彝52户,苏正有和妻子黄莲勒为…  相似文献   

2.
鲁成龙 《今日民族》2011,(11):31-32
板凳山位于滇中腹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紫溪山西南15公里处,方圆50公里的范围内大约居住着30万的彝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板凳山周边彝族群众一年一度的“马缨花节”,彝语称之为“梅维噜吱嘎”。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西山的彝族同胞,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咪枯骷”祭祀活动。“咪枯骷”是彝语,意为“叫地脉魂”,因为整个活动不准女性参加,今人给它取了个时尚的名称——“男人节”。如今,“咪枯骷”活动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要数弥渡县石甲彝族村委会的石佛哨村。  相似文献   

4.
农历二月初二,古时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米甸镇楚场村委会的立腊么山寨的僳僳族、彝族同胞,会在这一天举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祭龙会”,用民间传统的祭祀方式,祭龙求雨。  相似文献   

5.
“不能凭我们一句话,就让少数民族同胞立即改变已经沿袭了几代人的风俗。” 去年底,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邓友梅先生等近40名海内外知名作家应邀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采风。 在邱北县普者黑省级名胜风景区,作家们先观看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后,分8个组进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采访民风民俗。邓友梅先生认真地观看了彝族民居,了解彝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一个姓吴的彝家姑娘的带领下,作家们观看了彝家姑娘单身居住的“花房”和文艺队活动室,然后走进吴姑娘家准备小憩。这时,一个文山州的与会者向吴姑娘提出要求,让她…  相似文献   

6.
彝山虎舞     
彝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山,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山与山相连,水与水相依,节日一个连着一个。 农历正月初八,我们驱车赶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双柏县法膝镇小麦地冲参加彝族罗罗人一年一度的“虎节”。  相似文献   

7.
郑海 《今日民族》2012,(10):65-F0003
多年来,彝族服饰一直名声在外。在永仁县直苴村。我得到了近距离欣赏彝族服饰的机会。当地彝族同胞告诉我。每年正月十五,这里的彝族同胞都要举行盛大的服装比赛——赛装节。到了那时候,直苴的女人,都会穿戴上自己亲手绣制的衣裳。将一年的辛劳书写在衣裳上,将她们心目中的朴素清纯、妩媚典雅都绣在盛装里。  相似文献   

8.
“三月会”里跳“左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定古称茅阳,被誉为“左脚舞之乡”。而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会”既是“左脚舞之乡”的重要标志,又把牟定彝族同胞一年的快乐推到了极致。 康熙41年(1702 年) 修的《定远县志》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南东岳宫赶会、卖棕笠、毛毡、麻线,至晚男女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跳左脚至更余方散。”算得上是三月会最早的文字记载。 “三月会”为什么要跳左脚舞?关于这个问题民间传说甚多,流传甚广的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牟定坝子芦苇丛生,人烟稀少,坝子中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引发洪水危害百姓。彝族小伙阿里和彝族姑娘阿罗是…  相似文献   

9.
王洪伟 《今日民族》2005,(7):i003-i004,F003
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的民间舞蹈,早年间流传于个旧、建水、石屏、通海、元江等地,因跳舞时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制的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而跳烟盒舞必须要用四弦琴(月琴)伴奏,便有着“听见四弦琴,脚杆就发痒”的民谚。跳烟盒舞时原拍掌伴舞,后来用的烟盒是彝族民间用牛皮做的烟盒。男人们在抽烟筒时用来盛刀烟丝。据说在烟草未传入云南之前,当地彝族同胞的烟草是一种野生植物火草叶。火草叶为草本植物、叶片密布白色纤维绒毛,开黄色小  相似文献   

10.
蓝剑明 《当代广西》2012,(12):55-55
“吃懒节”是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林城村林王屯瑶族同胞特有的一个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七。会期传统上为一天,今已发展为3天。  相似文献   

11.
《云南人大》2009,(6):I0001-I0004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大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历史久远、形态独特、峻险奇秀的“天下第一奇观”——石林。生活在这片神奇红土地上的彝族撒尼人,以“一诗”、“一影”、“一歌”、“一舞”、“一节”、“一绣”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情浓郁的阿诗玛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九乡猎神节     
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宜良九乡自然风景区,为了纪念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纪念赐给人们猎物的天神,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二、三,当地的彝族群众都要举行猎神节,其场面隆重壮观。九乡彝族猎神节由彝族毕摩主持。猎神节共分三个仪式,第一个是祭密枝,即请猎神。密枝神为五块石板,在密枝林里用一根剖成两半的青枫栗木占卦决定新猎神的“值年”,即供奉猎神的人家。第二个仪式为迎接新猎神,送走老猎神,将老猎神送至密枝林中,把新猎神接回“值年”家中供奉,以前在迎接新猎神的仪式后即可打猎,打到的猎物平均分配,参加的猎人每人一份,参加的猎狗每条一份…  相似文献   

13.
周向东 《今日民族》2003,(10):66-68
“阿克己,阿克己,民族团结阿克己……”2003年7月25日,彝族火把节这天,记者在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 傣族乡窑洞坝村举行的首届民族团结运动会上听到4000多人同唱这首“民族团结好”的傈僳歌时,禁不住被现场各民族同胞那豪放的激情和  相似文献   

14.
祥云县是大理州彝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县份,彝族"哑巴节"主要流传于禾甸镇七宣村,2009年被正式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哑巴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村民认为"哑巴"能将祖先的庇护带到人间,通过跳"哑巴"愉悦神灵,实现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辟邪免灾、清吉平安,通过对农耕场面的舞蹈再现,告诫子孙幸福生活与劳动汗水永不分离的道理。由于历史上自楚雄姚安大姚和祥云东山、禾甸、米甸来过节的彝族同胞较多,他们充当了观众和游客的角色,贸易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关系》2023,(4):43-44
<正>在“三八”节举办豫台两地妇女界代表交流联谊活动,是河南省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搭建的一个平台,至今已举办三届。3月4日至8日,由河南省台办、省妇联、省台联共同举办的2023海峡两岸妇女界代表“三八”节交流联谊活动在信阳市固始县和郑州市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6.
<正>富宁县板仑乡龙迈村有两百多户人家,主要为彝族同胞,因其服饰的独特而被称为"高裤脚彝"。这里不过"火把节"而过"跳宫节",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活动有严格的程序,内容主要有抢谷种、祭祀祖先、跳铜鼓舞等,这一风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跳宫节"是富宁县板仑乡龙迈村彝族同胞的重大节日,是当地彝族同胞纪念祖先、感恩祖先的日子。传说很久以前彝族的祖先与异族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菁 《今日民族》2009,(3):29-31
春节刚过,子君村彝族同胞杨林、郭贵给我送来了这样一本书,说这本书是“村人写村史,彝人述彝事”。也就是说该书是由当地村民自发成立写作组,几易其稿,写出了一部原汁原味的村史。带着浓厚的好奇心,笔者拜读了《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支系众多的民族,其服饰种类之多、内涵之丰富,在西南各民族中堪称首位。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生动载体,它经历了一系列既有传承又具变异性的历史蜕变。本文尝试从服饰形式、质地、色彩等方面对彝族服饰的传承进行初步探讨。一、服饰形式的传承彝族传统服饰形式之特色突出地体现在头饰、背饰和尾饰。(一)头饰传承。头饰是一个民族的服饰中最醒目的标记,头饰传承具有神圣的含义。彝族的头饰继承了古老的传统,保留了较多的民族特色。彝族男子头饰由来已久。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氏墓壁画”,彝族男子…  相似文献   

19.
生生不息流传的彝族《指路经》,是彝族先民留下的巨大财富,是彝族同胞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起云金 《今日民族》2005,(10):42-43
在每年农历2月初8的大姚昙华“插花节”上有一个重要仪式,祭马樱花。祭台的中央放一棵美丽鲜红的马樱花,树旁蹲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一位头戴法帽,身穿法衣,手拿法器的毕摩端一碗净水,口诵经文,向东西南北中进行祭祀,这个神圣的祭祀仪式,主角就是这个德高望重,口念经文的毕摩。毕摩在昙华彝族人民中有着崇高地位并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昙华仅有两位毕摩。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