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联-顺应模式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在该理论框架中,翻译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双向交际过程,这就决定了译者在此过程中必须承担读者与作者的双重使命,通过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水平来获得最大的关联。此模式为词语联想意义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更加清晰地呈现出词语联想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机制的运行过程,从而使作者能够最终提出有效的翻译策略来指导词语联想意义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大多源于对异域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能以异域语言阅读文学原著者甚少,读译作者居多。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说,译者是文化交际的使者,无论其角色在历史上是如何变迁。其作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角色却是亘古不变的。在翻译中,译者的素养、能力。对原作者的深刻认同和理解以及对原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决定着译者是否能胜任跨文化使者这一角色,决定着文学作品在异域文化中的生命力。优秀的译者对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3.
广告翻译涉及诸多因素,当前的广告翻译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广告翻译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广告翻译有必要寻求自身的理论依据,制定符合自身的翻译原则和标准。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缺。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一个明示一推理过程,其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广告以及广告翻译都是人类的交际行为。广告翻译的核心就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掌握好最佳关联策略,即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存在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李厥云 《工会论坛》2014,(3):148-150
诗歌翻译的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归化"与"异化"之争更是由来已久。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既要整体把握作者构建的诗性与诗意,更需驱使本国文字再塑目标读者欣然接受的诗韵。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语体的诗歌译介文本,强调了迁移性意象在诗歌翻译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以期达到在文本交际中诗歌意象的完美重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提出了语用翻译实际上是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等效翻译,并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指出翻译的本质就是寻找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英翻译为例,借用Gutt的关联理论翻译观,可见翻译的实质是一种进行两轮交际的跨语言活动,即"原作者——译者——译者读者",其中译者同时具有交际者和接受者这双重身份。翻译的核心准则是把握信息发送者意图凸显的"显明定识",寻求共同的认知交集。在分析的基础上,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可归纳四条翻译实践原则:译文归类化明示;直译加注异化性明示;删去繁赘简明化明示;增补评释点睛化明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翻译标准确立的重要性。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的主体——译者和客体——文本的特性,以及在翻译活动中主客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得出翻译标准必须兼顾主客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厥云 《工会论坛》2011,(6):155-156
译文既要传承源语作者、译者和目的语受众之间的文化交际功能,还需符合“功能加忠诚”的翻译原则。本文以爱伦·坡的作品《厄舍房屋的倒塌》为例指出,译文的创新性不仅要考虑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读者的心理期待等因素,还要用语义关联的原则来评估译文承担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为基点,借助彼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来探讨译者在处理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时面临的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0.
容器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人类感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翻译学的研究也有所启示。文章分析了容器图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容器图式的视觉域投射及汉诗的散点透视与西方读者的一点透视之间的差异,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容器图式对译者审美想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