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998— 1999年湖北省武汉、孝感、潜江市等地免疫鸭肝炎 (DH)疫苗的雏鸭发生以肝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通过对病死鸭病理剖检及病原分离 ,确诊为DH ;对部分鸭群用DH超免蛋黄液进行预防性治疗 ,获得理想效果。1 发病情况病鸭多为免疫DH疫苗的 7— 14日龄雏鸭 ,无品种间差异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 ,病鸭呆滞、腹泻 ,死前出现运动失调、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在调查的 9群雏鸭中 ,其中 1群于 7日龄发病 ,死亡率为 70 .0 % (35 0 /5 0 0 ) ;鸭群出现病鸭后一般3— 5d全群鸭即被感染 ,免疫过DH疫苗鸭群多在 3— 7d发病 ,死亡率为…  相似文献   

2.
从病鸭出现特异性神经症状,死时呈现典型角弓反张姿势,剖检以肝肿大、出血为主要特征疫病的病死雏鸭肝脏分离到一株鸭肝炎病毒(称DHV-N株)。使用工型鸭肝炎病毒抗血清,通过中和试验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进行鉴定,证明该分离毒株为Ⅰ型DHV。  相似文献   

3.
1984年以来,我市有10多个乡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造成大批死亡,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制备鸭病毒性肝炎免疫卵黄,对用其治疗和预防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从河北省某肉鸭场的鸭疫里氏杆菌病发病鸭中分离出鸭疫里氏杆菌 (Riemerellaa natipestifer ,RA)菌株。对该菌株采用液体、固体两种方法增菌培养后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 ,以 0 .5mL/只剂量经皮下免疫 7日龄雏鸭 ,并在河北省某发病肉鸭场进行了田间试验 ,表明该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保护率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控制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制备了O78优势血清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油乳剂灭活疫苗,并评价它对鸭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体内复壮、半数致死量测定、生物学特性分析筛选制备疫苗用菌株。然后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并测定其免疫保护率、最佳免疫剂量筛选、最佳免疫次数、免疫持续期及交叉保护性。结果显示,APCE94菌株制备的疫苗免疫保护性好、安全性高,可作为疫苗候选株。该疫苗仅以每只5×108 CFU的免疫剂量免疫1次即可提供90%的保护率,免疫雏鸭60d后仍可以提供很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制备的O78血清型APEC油乳剂灭活疫苗可以有效保护鸭不感染O78血清型APEC,有助于鸭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治疗。  相似文献   

6.
1988年以来,在对我市樱桃谷鸭大肠杆菌病病原研究中,首次分离到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而EIEC致禽类发病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一)基本情况 我市各樱桃谷鸭场自1986年以来,均发生无明显症状的种鸭零星死亡。病雏鸭腹泻、拉白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沾满粪污,5日龄以后有眼炎等发生,死亡较多,不死者发育不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与气候变化、饲料变化及清洁卫生等有关。常用土霉素、四环素多种维生素拌入饲料防治,效果不佳。1988年6月以后,各场孵化率普遍降低,死胚率增大,个别场高达40%左右。对50余例死亡种鸭、雏鸭剖解,病变以严重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脾炎为主。胆囊充盈,胆汁浸染肝脏,腹水增多;气囊表面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重组融合肽Tα1-BP5(rTα1-BP5)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本试验以rTα1-BP5联合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雏鸭,检测免疫后鸭的Ig G抗体、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和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并通过攻毒试验评价其对雏鸭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rTα1-BP5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后Ig G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提升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rTα1-BP5能够增强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rTα1-BP5配合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后增强了对肝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新型佐剂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RT-PCR检测方法,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雏鸭后的主要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变化和病毒抗原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5N1亚型AI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21日龄雏鸭感染AIV后第3~7天,RT-PCR结果显示,雏鸭各个实质器官内均有AIV分布,但不同组织无论病毒出现时间,还是病毒的持续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肝脏和胰脏,检出病毒时间最短,持续时间最长;组织显微病理学结果显示法氏囊、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或溶解;肺泡上皮细胞部分细胞核固缩变形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具有广泛的组织细胞嗜性,其中,肝脏和胰脏是该株AIV复制的主要靶器官,AIV诱导呼吸器官和免疫器官发生明显的细胞坏死或凋亡可能是H5N1亚型AIV致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1988年4~5月,皖河农场养禽场的雏鸭群爆发了一种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以神经症状为临床特征,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剖检特征的雏鸭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及病理及病原学检验,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0.
雏鸭VE-硒缺乏综合征笔者1995年7月诊治一群雏鸭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缺乏综合征,10日后痊愈。发病情况某专业户购雏鸭520只圈养,用小米、麦夫皮、玉米面混合饲喂,6月15日发现21只雏鸭发病,25d后病鸭增至81只,共死亡25只。病鸭呈瘫痪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用自己分离的广东石楼强毒株,经鸭胚培育成一株对雏鹅无致病性,毒力稳定,免疫性良好的小鹅瘟鸭胚化弱毒株。2日龄雏鹅,疫苗使用剂量为100倍释稀,0.5ml/只(50个免疫剂量)肌肉注射,3日龄的雏鹅,疫苗10倍稀释,0.5ml/只(500个免疫剂量)肌肉注射,则分别于注射后6天和3天,均可抵抗50个LD_(50)的小鹅瘟强毒攻击。免疫期暂测到50天。制成的湿苗(鸭胚胚液)可在-15℃冻结保存6个月,4℃保存1个月,室温(28℃)保存3.5天。疫苗连续通过雏鹅5代,毒力未见返强。疫苗在我省12个市县的疫区共注射197860只雏鹅,注射后均无不良反应。亦未发生小鹅瘟。先后三批从不同地区田间注射了疫苗的雏鹅,注射后9~12天抽样回实验室进行强毒攻击,均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12.
雏鸭氟中毒的诊治梁源祥(海南省畜牧兽医管理站海口570203)自1994年12月至1995年6月,海南省部分鸭场的鸭相继发生跛行,虽未引起病鸭死亡,但因生长发育受阻,残次鸭多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人先后对5个发病鸭场进行了诊断和处理。1发病情况雏鸭...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日龄与母源抗体水平的鸭和鹅,用H5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消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和观察,结果,初生水禽3日龄首免即可对禽流感疫苗(H5亚型)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雏鹅母源抗体几乎以每4d下降1个HI抗体效价单位的速度消退;母源抗体对H5禽流感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干扰作用;加强免疫鸭和鹅所产生的H5HI抗体水平及其维持时间与仅免疫一次的鸭和鹅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鸭和鹅免疫H5禽流感疫苗后第25~30dH5HI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近20个县、市鸭肝炎(DH)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免疫防制现状.从本调查的结果可见,该地区DH多发区的雏鸭以7~21日龄发病最多,最早的2~3日龄,最迟的在樱桃谷鸭及其改良品种可见于35日龄,在番鸭可见于60~70日龄,个别番鸭在200日龄还有零星发病.3~14日龄发病的雏鸭死亡率在60%~95%,15~35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15%~40%,35~70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15%,更大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以下.根据防治效果,许多用标准DHV-Ⅰ型弱毒疫苗免疫的鸭群,或在发病初期注射标准DHV-Ⅰ型超免疫卵黄抗体的鸭群,其疫情还不能控制,往往需在发病初期用本地病鸭分离的DHV作疫苗,进而制备超免疫卵黄抗体及时治疗,才能将鸭群的死亡率控制在2%~8%.提示该地区原来流行的DHV-Ⅰ型野毒株有可能发生抗原毒力变异或已传入DHV-Ⅱ型或DHV-Ⅲ型.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四川等地流行广泛的鸭疫里氏杆菌 (RA) 1、2、4和5血清型菌株制备铝胶佐剂四价灭活疫苗。对疫苗经无菌检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 ,给 3日龄樱桃谷商品鸭每只颈背皮下注射 0 .5mL ,第 10、13和 16d免疫鸭对同源RA的攻击分别表现出 5 %~2 0 %、75 %~ 90 %和 10 0 %免疫保护力 ,第 2 3~ 30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用间接ELISA对免疫鸭进行抗体消长规律检测 ,表明 3日龄樱桃谷鸭首免后第 2 3d抗体达到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 ;10日龄时进行二免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第 65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疫苗免疫雏鸭能够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地增强其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周。经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测定、T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和田间试验 ,证明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病(RAI)四价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能有效预防RA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对雏鸭胸腺、脾脏、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及对TGF-β1mRNA转录的影响,将120只2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AIV感染组(I)和对照组(C),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病理学检测方法,对上述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数量、病理形态变化以及TGF-β1 mRNA转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雏鸭感染AIV后第3~5天,免疫器官的病理损伤最为明显,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细胞凋亡数量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第3~5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雏鸭。TGF-β1 mRNA转录均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较对照雏鸭明显(P0.05)升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鹅源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的初期,不但免疫器官第的淋巴细胞凋亡明显,而且TGF-β1 mRNA转录也明显升高;鹅源H5N1亚型AIV既是引起感染雏鸭免疫功能下降、呈现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病毒感染雏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茵龙二黄汤治雏鸭病毒性肝炎1996年8月1日,上山陇方某饲养的1000只蛋鸭3日龄开始发病,且发病急剧,传播迅速。病雏鸭精神萎顿、呆立、不食、羽松蓬乱,双目闭合,呈昏迷状,排稀粪,死前双腿向后伸直,头颈向背后弯曲,痉挛性抽搐,呈现角弓反张姿势而死亡。...  相似文献   

18.
1988年3月,某试验鸡场有罗斯商品代母雏共1350羽,在10~25日龄时,雏鸡群中发生一种以肝坏死为特征的传染病,患雏陆续死亡,死亡率达15%,经实验室分离培养,诊断为禽弧菌感染。 (一)临床症状 患鸡表现精神不振,呆立一角,不愿行动。病初拉稀,喜饮;后期不食,衰竭而死。 剖检见大多数鸡肝脏肿大,有不规则的小灶性出血区或呈星状的黄色坏死灶布满整个肝脏,胆囊扩张;心脏有黄色坏死灶,心肌苍白;肾苍白肿大;脾有点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红河地区的鸭群中流行一种以鼻分泌物增多、腹泻、头颈歪斜、角弓反张及脚肢无力或麻痹为特征的传染病.对现场数十只病死鸭剖检,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充血等较为一致的病理变化;从大多数病死鸭的脑、肝、脾等组织中分离出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经对分离菌进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为鸭疫里氏杆菌(Remerella anatipestifer);用分离株人工感染7日龄健康雏鸭,复制出与自然发病雏鸭相同的病例.证明该地区的雏鸭群中存在鸭疫里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20.
Ⅰ型鸭肝炎病毒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建立了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DHV-Ⅰ抗原的间接免疫酶染色(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IIS)方法,并对DHV-Ⅰ强毒人工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IIS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等呈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以及健康雏鸭的肝呈现阴性反应。感染DHV-Ⅰ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脾、肾、心、胸腺、腔上囊、胰腺、十二指肠、盲肠、空肠、回肠、直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呈阳性或强阳性,DHV-Ⅰ抗原主要分布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该IIS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DHV-Ⅰ在感染雏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DHV-Ⅰ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