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继续培育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民主法治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一个法治社会,公民都应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2.
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公民法律意识对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日益凸现。法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公民现代化的法律意识是推进民主法治国构建的内在驱动力,是内化科学良善法条精神的主体/主观要求。寻求一种知识社会学/社科法学的理路,以百度帖吧为平台,通过对轰动/典型个案——法大10.28案件——案外"围观"群体的考量,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病理作出时代性诊断,探寻一条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有效路途,为有中国特色民主法治国的建立提供主体性支撑。  相似文献   

4.
评选优秀法官的活动不仅没有起到其应起到的树立法律权威、弘扬司法独立、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传播法治理念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法律权威,影响了司法中立、独立审判,对公民的法律意识进行了严重的误导,反映了我国社会法治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关系到公民的知法、守法、用法,也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受传统儒家文化、欠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重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优化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法治的实现需要以法律规范为载体的制度化要素,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公民从思想意识上普遍接受和信仰法律,并且外化为一种理性化的行为方式,即依法办事。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现良好和谐的法律秩序、法制社会目标和理想中起到思想基础和内在支撑的关键作用。公民法律意识受到市场经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和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从改善法律环境入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机制,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由于法治功能的弱化,近些年山西民用爆炸物品治安问题突出、管理失控。因此,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尽快完善民爆法律制度,不断提高执法效益,及时采取法治对策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支撑。但是从现实看,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与法治社会的要求差距甚大,法治社会建设的公民基础仍有待于继续夯筑。公民法律素质提升必经的递进路径可概括为:法律意识培育中仍需破解三种观念,法律遵守实践中需要推进三项工作,法律信仰坚守中应该体现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但由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传统的影响,要想实现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公民的宪法意识,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公民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既需要适宜的社会条件与氛围,也需要制度的合理建构及其有效运作。坚持“法律至上”原则,实现良法之治、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基本民主制度,既是塑造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