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置身于一线,我们真正感受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虑所盼;立足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真正感受到集民心所向、循民心所归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执政党的能力强不强,执政的本领高不高,最根本的是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只有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孙志刚 《政策》2004,(10):8-1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要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必须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拥护和支持。要得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拥护和支持,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长期不断地得到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前,损害群众利益、侵犯群众合法  相似文献   

3.
彭美云 《新重庆》2005,(1):9-10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实质上就是深化党的执政感情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各级党员干部来讲,深化执政为民的感情,既是最低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4.
时桂平  王晓锐 《传承》2013,(7):82-83
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积极探索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意义,深入分析并阐述保持党群血肉联系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06,(7):5-5
胡锦涛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党只有不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6.
梁伟发 《公安研究》2012,(5):5-8,2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既为提升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其“双刃剑”效应也日益显现,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互联网的应用和管理,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提升“执网能力”就是提升执政能力的理念;要进一步加强学网用网,着力提升服务群众、科学执政的能力;要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着力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着力提升依法护网、依法治网能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根本指导意义,我们在进行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务必将“为人民”与“靠人民”相统一。增强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的意识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正是亿万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才给我们党提供了展示执政能力的广阔舞台,所以,如果离开了为人民执政和依靠人民执政,共产党的执政不仅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且还会因此而改变共产党执政的宗旨,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我们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来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坚持民主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一起,构成了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系。坚持民主执政,必须始终做到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发展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坚持执政为民,是民主执政的根本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我们党掌权执政,是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管理社会。因此,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取利益当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我党55年来执政经验的成功总结。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这一执政理念。民主执政必须以执政为民为根本,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把执政为民作为目标,民主执政才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不至迷失方向,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我们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保先进性,成为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 坚持民主执政,必须强化为民之心。全  相似文献   

10.
伍华良 《传承》2013,(9):82-83
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积极探索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意义,深入分析并阐述保持党群血肉联系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55年来党执政兴国的一条主要成功经验,并作为今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充分表明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坚强决心。党的执政能力是通过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执掌国家权力的能力来体现的,人民群众往往也是从各级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官念”、“官德”来评价我们党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威望,就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相似文献   

12.
叶青 《公民导刊》2007,(11):45-45
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反腐倡廉等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可以说,胡锦涛总书记报告所提出的这一新命题、新战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更是党执政的基础。因此,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核心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党能否始终为群众办实事,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从根本上讲,能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计。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执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和发展壮大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地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是党执政55年来最为根本的一条经验,更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回答的重大命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强化人本意识,明确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性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意义上讲,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而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千百万人心之所向,就…  相似文献   

15.
史济锡 《现代领导》2004,(10):33-33
“执政”一词,表面看反映的是党和政府,党和公共权力的关系,本质上却是和党群关系密切相连的。一个执政党,不管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和管理面有多广,力度有多大.如果执政的结果不是密切了党群关系,而是疏远了群众,那就不能说这个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将推进民主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之一。这不仅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而且进一步揭示坚持人民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牢牢把握这一根本目标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人民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坚守和信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权力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充分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主体意蕴。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权力主体的人民性,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察作为执政的根本遵循;始终贯彻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将以人民为中心、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党执政的价值遵循;始终坚持落实实践主体的人民性,将激发人民群众主体活力作为党执政的应有之义,将人民群众作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依靠力量,将人民群众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这充分证明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用实际行动落实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人民主体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于晨 《创造》2013,(7):62-63
为政之要,在于为民;为民之本,在于做事;做事之基,在于务实.这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目标体现了党执政的本质.为谁执政的问题,是执政的本质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执政,还是为少数人掌权,是区分不同性质执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关于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提出,明确昭示世人,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执政,是党执政的唯一宗旨和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政能力上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服务型党组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奋斗的最高目标.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把握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地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是党执政55年来最为根本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反映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后得出的历史结论,更是我们现在和将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远要不断回答好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