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秦道家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亮  赵玥 《理论视野》2015,(2):49-51
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也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益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道家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无为不争的思想,天和人和、太和万物的思想,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思想,知足知止、崇俭贵啬的思想。对道家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萤 《学理论》2011,(20):31-32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这些都显现出道家生态伦理所特有的东方神韵。道使生态系统趋向平衡,当今世界提倡低碳经济建设,以道家生态伦理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有助于我们掌握低碳经济建设的原则,把握低碳经济建设契机,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政治:老子生生和谐的政治价值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道法自然"为逻辑起点,以"天道尚慈"、"天人合一"为伦理依据,构建了"无为自化"、"以百姓心为心"、"万物并齐、并育不害"的和谐生态政治社会。老子生态政治文化对"自然万物"的终极关怀及其所蕴含的"法自然"的立法精神、"天道与人道相融"的稳态经济观、"自然无为、至治之世"的无为政治观、"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的生态意识及其所派生的护生价值观、生态智慧观、均富平等观等政治理念,对解救因生态危机引发的社会困局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不失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不仅从本体论上探析了人与自然的同源同体同本,更从境界论视域揭示了深刻的成就"大人"的生态理念、拯救社会的生态目标以及救赎万物的生态责任等生态伦理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本源构成上与物同体、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及其在逻辑推导、证成方式上与物同体,总是要让位于差等的现实安排。也就是说,要深入把握万物一体之仁和人与物之间轻重厚薄的差别与统一,进而实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3)
新时代中国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极大的挑战。生态伦理学是讲述人和生态的哲学。新时代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就要有新的生态理论体系。我国古代生态伦理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但各学派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主的人与自然关系;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突出人是自然的一员并与世间万物有平等关系等。我国古代各学派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流派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庄子作为老子的学生,继承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无为"思想,提出了"以道观物"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最终达到逍遥游境界。在当代,过快的发展进程激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辨析庄子的"以道观物"认识论中"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对解答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有着重要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代价。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词汇"美丽中国",其丰富内涵立即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如何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美丽中国",我国传统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清新而深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寡欲知足",道家以它独特的哲学视角给我们如何看待生态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古代人的智慧结晶"天人合一"是人类与自然永续经营的天然法则,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它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  相似文献   

9.
蔡达峰 《民主》2014,(2):4-5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和研究,认识其知识、理论、方法和价值观,认识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一、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观的要求生态文明是自然观进步的产物,其核心理念是尊重和保护自然。首先,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它更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针对具体的自然物。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万物构成的系统,从自然系统、生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5)
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的平等观、"无用之用"的价值观等是庄子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其为理论借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顺其自然的道德修养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齐物论》之"齐"有同一、平等、相通三层意思。"同一"表达了万物在起源上同一故而在本性上相同,这与西方赋予人以高于自然的本性以便凌驾于自然的思想相对照;"平等"表达了万物地位和价值判断标准平等,这与西方将人置于宇宙中心从而以人为标准衡量事物价值的观点相对照;"相通"表达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大生命"的有机整体论哲学,这与西方基督教的独特化、个体化的生命观相对照。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为"美丽湖北"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美丽湖北",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顺应思想、"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物我两忘"的超越思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湖北"的目标中凸显出了积极的价值,为建设"美丽湖北"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生态危机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结出的恶果。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中,"今往古来"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古代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又与生态伦理学相关的一个论题。在这个观点中,老子第一次将"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提出来,倡导人类应效法天地万物,通过体悟自然之道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与今天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维是契合的。对当今治理社会与环境问题有很大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隋都华 《理论探讨》2003,1(1):41-43
庄子物我关系中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性思想 ,“太和万物”的和谐思想 ,“物无贵贱”的平等思想 ;“顺物自然”的无为思想及“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无物累思想 ,闪烁着深邃的智慧之光 ,在今天看来 ,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2)
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中庄子的生态美学具有独特性。庄子通过对人间苦痛的感受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从而产生了自己的生态美学思想。"道"是庄子生态美学的最高范畴。庄子主张顺从自然、敬畏自然,并且超脱自然生命,从而到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生命的情感,他主张遵循自然运行规律,并且推崇无为无功,执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美感。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2)
审丑观是审美观的另一种形式,丑是美的反衬。"德有所长,形有所忘"是道家在儒家基础上对中国人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重德的审美观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点,然而道家更重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反映在生态文学汇中,则是人类针对自己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环境的深刻反省和自查。敢于正视自己无情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存权利的丑陋行为,也是人类在审丑意识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1)
在本体论上,斯宾诺莎坚持"实体一元论",即以"实体""神""自然"三个概念来表述绝对存在,并用"实体"与"样式"的关系分析了终极实在与万物的整体与分殊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笛卡尔开创的心物二元论的二分,弥合了终极实在与万物的分裂。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思想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的二分,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启示,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慎到是由道家转向刑名法家的关键人物,是战国时期思想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体,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主张"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济"。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却自成一家,他的思想现实、平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原人·自然》一章中,对其四种人生境界中的自然境界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与先秦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天然素朴"极其的相似。由此观之,先秦道家的理想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说"的低级程度。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1)
任何伟大文明都有着独特的本源性思维方式。中华文明作为唯一延绵数千年不绝的古老文明,其整体有机的本源性思维方式对自然万物辩证统一关系的把握,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自觉运用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反思我国既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制弊端,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推进新时代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构建了科学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