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建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这是法治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然而,能否实现这种追求,其中的原因不仅仅与国家强制力有关,更主要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的合道德性体现了法律的内在合理性。只有具备了内在合理性的“法”才有可能被大众接受、尊重、维护乃至信仰,从而确立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吴建功 《求索》2012,(10):165-167
法律适用方法正当性意指法律适用的手段具有适当性、法律适用的程序具有合理性、法律适用的结果具有公正性。法律适用方法正当性蕴涵了法律的实践理性品质。法律方法正当性在推动法制进步、社会昌明、规范和约束司法者行为等方面体现了方法论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法制权威的关键是认清权威确立的正当性基础。法安定性与个案正义之间发生冲突的本质为法制权威的正当性,它是通过合法律性抑或合道德性而获得的。须警惕通过合法律性建构的法制权威正当性沦落为专制统治工具的可能。为克服其正当性危机,要经过合道德性的检验矫正。人性需求奠定法制权威正当性的根基。法制不仅仅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治理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信念,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法制权威的正当性要求法律者受规则约束,但也有必要适当考量适用法律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4.
区别于传统社会法律强制力,当代法治社会法律强制力的"当代"之含义,从其走向看,已从传统"压制或强迫的力量"发展到"内在或自制的力量"。究其缘由,主要是法治社会下"‘内在观点’的提出、‘社会合意’的发展、对社会功利主义的批判、‘权威’理论的阐扬"使得法律强制力呈现"被弱化"之趋势。具体表征上,法律强制力已由传统的法律"硬性"发展至当代的法律"柔性。  相似文献   

5.
区别于传统社会法律强制力,当代法治社会法律强制力的“当代”之含义,从其走向看,已从传统“压制或强迫的力量”发展到“内在或自制的力量”.究其缘由,主要是法治社会下“‘内在观点’的提出、‘社会合意’的发展、对社会功利主义的批判、‘权威’理论的阐扬”使得法律强制力呈现“被弱化”之趋势.具体表征上,法律强制力已由传统的法律“硬性”发展至当代的法律“柔性.  相似文献   

6.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得到了确认,并必将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法律的强制力及其特征法律的强制力是指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对任何社会的法来说,都不可能指望全体社会成员都会遵守。因此,法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也即对违法行为实行不同形式的追究以至制裁。如…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法律权威的缺失已成为培育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最大障碍,国家在法制合理性上的问题是其明显的表征。要通过法治力量来培育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当务之急在于推行立法和执法的合理性,以消解法律的局限性、滞后性和疲软性而增强法律的神圣性、权威性和必行性,为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石。本文结合商业贿赂的问题谈谈法律权威对于培育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权威是一个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性、机制性概念。法律的至上权威是现代法治的根本性原则。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要求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并坚持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可以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内生机制与宪制、政治与监督保障的外促机制生成。坚持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坚持法律至重、法律至上、法律至威和法律至信。  相似文献   

9.
人性问题是中西方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性中的自然性是人生存的基础,社会性使人区别于动物。人性与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比较中西方思想家对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阐释,有助于理解法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和人性之间的关系。将合理性与合目的性融入法的创设与运行中,国家法就趋向合正义性,追求人类的共同善才有可能。社会主义法应体现人的本性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兼具真善美之精神并统一于合正义性。  相似文献   

10.
法律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保守性是法律的本性,除去政治上的原因,这是由于人行为预期的需要、形成并维持秩序稳定的需要以及确立和维持法律权威的需要。法律的保守性要求国家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传统和现状;修改法律时,以审慎的态度;适用法律时,严格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进行。清醒认识法律的保守本性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正>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后,地方立法日益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是继续走过去偏重体例完整的立法之路,还是更多地采取问题导向的简易立法体例?目前,市人大常委会正在进行的商品包装物减量立法,本着"有几条立几条"的原则,开始了上海地方立法"简易包装"的新探索。同时,这次简易立法还以实践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我国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律的制定机构特别是人大,如何把提高法律规则的制定水平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社会规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律在社会规则体系中越来越超越和取代道德、习  相似文献   

13.
湖南宁乡县法院院长表示,建设良序社会要靠良心保障,提议把良知写入法律总则。众所周知,法律拥有强制力确保权威,故而通常意义上,"纳入法律"意味着必须遵守。另一方面,法律也有"倡导"的一面,许多抽象的理念式规定,不时出现在法律文本内。"良知"是否能以倡导性条文的方式入法,与倡导性条文本身该否存在,并不是什么重合的命题。但现实中,很多人恰以反对"倡导性法条"的逻辑,来批驳"良知入法"  相似文献   

14.
张亮 《前沿》2010,(8):20-23
对于法律权威来源问题,需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加以考察。在西方文明进程中,宗教神学理念和独立的人类理性都曾被当做法律权威的主要来源。而就中国社会历史演进过程来看,伦理道德和专制君权是中国传统法律权威主要来源。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法律权威的来源愈来愈趋于多元化。可以认为,要想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把握法律权威的来源,必须从主体性、时间维度和多元性三个角度对法律权威来源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詹安乐 《传承》2011,(2):82-84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非法取证行为不仅侵害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损害了国家形象和司法公正权威。《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并没有对非法证据排除专门制定相应的法律后果,在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的强制力不足。因此,建立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性和实体性法律后果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立法工作已在正常有序地推进,初步形成了基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法治成熟国家的经验表明,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法治的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及司法运作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望,这就决定了司法公正成为社会法治化的焦点和关键。一司法公正重于泰山。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各类案件作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裁判。法律的权威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界定的保证,是实现社会法治化的强制性保障。司法机关通过兵司法程…  相似文献   

17.
警察权威以价值认可为基础条件,以指令实施为外在表现,以民众敬畏为最终归结点。其不断弱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警察职责严重泛化,功能价值认同降低;权力运行不规范、警察形象认可度低;法律保障和强制力缺位,对抗权威追责力度不够;为民服务意识弱化,警民关系建设不足。欲重塑警察权威,应保证职能履行效益和社会公信力,强化警察价值权威;完善法律保护和警察强制力保障,构建警察法理权威;提高警察专业素质和使命意识,提升警察魅力权威。  相似文献   

18.
董强  陆从锋 《新东方》2005,(9):55-57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和吸取“文革”大民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法律建设的总要求,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有序,使  相似文献   

19.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法律是否享有至上权成,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一个基本尺度。因此,努力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应予实现的目标。在建设法律权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借鉴西方法治理念,在立法当中体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接受法律的至上权威观念。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应以政治和法律伦理为基础。古代国家强调政治的伦理性,近代西方产生国家非伦理化观念,而中国则一直坚持政治伦理传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司法和执法等各方面、各环节加强政治和法律伦理建设。加强立法伦理建设,必须强调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正义性,使制度和法律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加强行政与司法伦理建设,必须强调治理手段的正当性,正确认识行政手段的功利化以及隐蔽性非道德行为,调整政绩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