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产业间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理论简述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会导致产业间贸易,并以此来说明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但是从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同一产业内进行的贸易比不同产业间发生的产业间贸易增加更快,而这种同一产业内产品之间的贸易被称作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2.
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增加很快,其中大部分是产业内贸易。本文简述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欧洲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增加与劳动力要素调整成本之间的关系。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使劳动力相对更多地在产业内流动,同时,劳动力在产业内流动比在产业间流动的成本要低,因此,最终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减轻了劳动力调整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收集了1988-2007年中国与欧盟15个发达成员国的相关数据,以G-L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平均市场规模、研发水平差距、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额和规模经济为解释变量进行了长期稳定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述变量不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而且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不会影响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不过,调整速度较慢。第二,中欧人均收入差距、中欧研发水平差距和市场规模因素促进了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其中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和中欧研发水平差距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充分证明了中欧产业内贸易的垂直型特征。第三,外国直接投资和规模经济对中欧产业内贸易有抑制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抑制作用表明欧盟对我国的投资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的直接对外投资;规模经济的抑制作用则说明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和品牌创造方面仍存在弱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既是印尼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印尼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对于中国来说,印尼不是主要的贸易伙伴,只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从中印尼两国贸易商品结构分析的结论看,印尼可以在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方面加大对中国的出口,而中国可以在制成品方面加大对印尼的出口。两国贸易的互补性指数表明两国在技术条件、要素禀赋、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属于垂直型产业间贸易,具有较为广阔的贸易发展空间。当前中国与印尼的贸易正面临着一些障碍与困境:印尼频繁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立案,中国与印尼之间的传统能源贸易也面临不可持续的困境。鉴于以上各种原因,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印尼,来提升两国的经济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经历了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种分工形式以及雁行和生产网络两种分工模式的演进路径,并且影响着东亚区域内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外部最终产品市场的严重依赖是东亚区域产品需求结构的主要特征,东亚区域外需主导型的贸易模式亟待转型。中国在东亚贸易模式转型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过去20年,中国和东盟间的贸易增长很快,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文主要考察这一时期双边贸易的变化,对其中的贸易构成、贸易强度、行业内贸易、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版权贸易在加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们认识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过程中,图书版权贸易意义重大。但中俄两国间的图书版权贸易与中苏时期相比较,规模明显缩小,并存在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及不合理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深入,中俄版权贸易存在着改进发展的空间。发展对俄版权贸易应该从服务、内容、文化和创意等多种视角和多个维度来理解现代版权产业的内涵及其发展前景。尤其要关注新时期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经济规律,重视分析版权的产业逻辑。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新 《美国研究》2003,17(1):64-80
70年代以来 ,因受年度性双赤字困扰及美国产业向后工业化过渡 ,美国贸易政策理念在国内产业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发生了变化 ,从传统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走向公平贸易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80年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为美国贸易政策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日半导体和美欧商用航空器争端这两个案例说明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介入可以改变战略性博弈的结果。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可以帮助本国企业实现利润转移 ,而且可以创造“外部经济” ,从而增加国家经济福利。 90年代 ,克林顿政府以战略性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经济学 ,实行“出口能动主义”战略。尽管未能消除贸易赤字 ,但美国出口能力大幅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经济恢复国际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后,独联体地区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逐渐机制化。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及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先后成立,统一经济空间基本完成制度性搭建。其中,提高成员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成员国间贸易便利化合作、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使用指标体系赋值法,并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等调查数据对独联体地区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并结合独联体地区的实践,通过对横向不同国家与纵向不同历史时期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独联体区域合作机制对推动该地区贸易便利化效果并不显著,独联体区域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排外性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正式启动,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有格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逐步实现将会发生相应变化。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新西兰农产品贸易互补特征明显、产业内贸易程度低、贸易的产品集中度高、比较优势产品贸易增长潜力巨大。本文认为,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中新农产品贸易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尤其中国的进口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贸易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理论基础是比较成本说。东南亚国家的贸易理论取向在其经济腾飞时卓有成效 ,但由于这一理论本身的缺陷 ,即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定不完全正确 ,从现实的长期效果来看并未给这一地区的贸易创造长足的发展机会 ,同时未能适应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姚炯 《当代亚太》2021,(5):136-165
一国第三方贸易集中度如何影响国家间边界诉求的结束?文章将一国第三方贸易集中度与边界诉求结束相结合,指出若一国因第三方贸易高度集中而在边界纠纷中向邻国让步,这可能使得后者以及第三方贸易伙伴利用该国这一弱点,在 日后面临领土及其他议题时,要求其做出更多让步.因此,他国可信承诺问题使得该国不愿在边界问题上让步,因而阻碍了相关边界诉求结束.借助考克斯风险比例模型与竞争风险模型,基于1948~2001年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文章支持了这一观点,同时贴合"贸易和平论"研究的最新发展,文章创新性地将国家第三方贸易集中度与可信承诺机制相结合,论证其对边界诉求结束的影响,对于如何处理中印之间的边界纠纷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任何国家和地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面对着两种选择:贸易自由化或贸易保护.不变的准则是:对本国的优势领域,即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往往选择自由贸易政策,主张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与东盟双边贸易状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状况影响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本文主要选用1994—2003年的数据,运用一些指标对日本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中发现:日本与东盟主要国家在贸易方面的联系很紧密,尤其是日本在贸易方面对东盟的依赖程度较强,且日本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互补的贸易有所增加,但增长较慢;双方贸易增长主要来源于对方市场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后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殖民者东来及马六甲的陷落,促进了望加锡等新港口的诞生.本文主要阐述17-19世纪望加锡在马来群岛贸易角色的嬗变,剖析其兴衰的内外因素,并探讨这一时期马来群岛各贸易势力之间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两个考察期内(1965至1967年,1995至1997年)世界贸易区域发展模式的演变,探讨了功能性贸易区产生和得以持续的原因;接着从贸易量、贸易份额、贸易收支和贸易额增长率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发展状况;最后从产品贸易结构和直接投资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德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贸易强度指数、行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贸易关系紧密程度、行业内贸易以及贸易竞争性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992—2014年间,双方的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明显,贸易紧密程度不断变化,行业内贸易水平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13年以来,双方在主要市场的贸易竞争性再次增强,但在总计66个行业中,仅有7个行业存在明显的出口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帅 《东南亚研究》2021,(3):114-135
201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便引起各方关注,这与此轮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大规模和高质量带来的深远影响有关.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本是受东南亚与中国经济关系、全球工业化扩散等中长期因素影响的正常经济现象,但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暴发等多种外部因素叠加,可能会加速制造业外移,使中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局面.而中国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应对疫情中的良好表现,又使对局势的判断和应对进一步复杂化,为中国进行内外调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强化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关系创造了"窗口期".  相似文献   

19.
党派政治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屠新泉 《美国研究》2007,21(4):67-80
美国两党之间的博弈和竞争贯穿美国贸易政策的整个决策过程,党派政治在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贸易政策上,民主党和共和党往往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因而政府或国会的党派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国贸易政策的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在贸易政策上的立场也会随着其所代表选区的利益调整而变化。民主党在20世纪70年代从支持自由贸易转向鼓吹贸易保护,而共和党则从贸易保护主义者转变为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进入21世纪后,随着美国产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调整及美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两党在贸易政策上的固有立场有所松动,从而使美国的贸易政策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近20年来东亚地区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文在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同时,对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