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武学军  吴洁 《理论月刊》2006,(3):125-127
《诗经.秦风.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透过《蒹葭》的艺术美,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观、道家文化顺随自然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发展的过程.早期的口头文学特点是重复叙事,该特征适应了当时传诵与记忆的需要,也适应了原始诗歌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表现出这种三章重复的结构特点.同时,作为口头文学重要母题之一的追寻母题被不断阐释.<蒹葭>体现了以上二者的统一,已经具备了早期追寻主题叙事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汉末士风与思想学术界的变化,被荆州学风延续发展.受此滋养,襄阳隐士具有儒道兼融的文化思维,他们或出世又关心熟知世事,或能隐能显、显后欲隐.而隐居与出山的不同选择,展现的都是对于个人精神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这个弱小群体输送了推动历史进程的孔明.由此,<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中的襄阳隐士和隐逸文化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4.
<诗经·大雅·行苇>之"四鍭如树"中"树"字的训释,如果从语源学角度、互文角度、射礼文化角度去考察,完全可以做出一种新释:"如树"实际上是"不中质"的形象说法,它与上文"既均"(中质)互文见义,即"既均""如树"均包含有"中质"和"不中质"两种情形.这样解读可以还诗摇曳多姿,隽永有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全球化背景下<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运作原理和实际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其"开发、创新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产业化促进民族现代化,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特色发展道路.并指出这种发展模式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对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稚榜嫁虎>是一则在黔西、黔西北地区流传的"人虎婚"型故事,它既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承继了<广异记>中的古老情节,又有与一般的"人虎婚"故事迥异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苗族多彩的婚俗礼仪.这则故事还以独特的情节勾勒了一个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信守诺言的可爱可敬的苗族女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文物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文物返还是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传统文化是文化权的客体,不仅为<世界人权宣言>所确认,并被<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重申.国际人权法的实施机制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保证.而"兽首拍卖案"从文化权角度而言是对中国人权的严重侵犯.  相似文献   

8.
方亦雨 《创造》2007,(10):80-81
一年来,央视<百家讲坛>火了,于丹热了,<论语>热了,传统文化热了…… <百家讲坛>以自己的方式,紧扣人文历史,突出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亲近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需求,让学术文化走下神坛,走进普通人的身边,缩短了人们和那些经典文化的距离,让每个普通人真切感受文化,接受文化熏陶,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经受了极不平凡的历史考验,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得以再次升华,而且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由文化价值观所涉及到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恰是刚刚经历了中国与西方某些势力的价值交锋之后,这场地震提出的文化与价值问题,这些价值议题的影响,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华民族信奉仁爱的宗教价值和理想,以自强不息、厚德栽物作为其民族精神,以平等作为其政治追求,以和谐作为其文化精神.仁爱、自强、厚德、平等、和谐,就是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乌鸦>是爱伦·坡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爱伦·坡诗歌创作理论的象征主义倾向:通过各种意象,创造神圣美,追求快乐和愉悦.诗中大量运用乌鸦、雕像、门房等各种意象表达哀思之情,最后揭示"美妇之死"这一神圣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王建琳新作<迷离的滚水河>是部近距离观照农村变革的长篇小说.该作品的突出特色之一,是对正面精神价值的肯定与弘扬.这种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不仅凸显了文学的本质要义,有效提升了作品自身的艺术境界,而且是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某些偏颇倾向的有力反拔和矫正,同时也十分适时地为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光"与"热"的精神动力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文化和旅游已成为人们物质追求和精神向往的一种新的方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日益显现为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这里,不妨以"印象武隆"为例,分析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宏伟 《理论月刊》2008,(4):118-120
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发展的过程.早期的口头文学特点是重复叙事,该特征适应了当时传诵与记忆的需要,也适应了原始诗歌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表现出这种三章重复的结构特点.同时,作为口头文学重要母题之一的追寻母题被不断阐释.<蒹葭>体现了以上二者的统一,已经具备了早期追寻主题叙事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许多高见,对我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范围和重点,路径和方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等等,是重要的指示。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指出,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笔者认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活力,才能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衾影无惭     
做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是中国古代追求的君子风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发出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感天动地之声.<宋史·蔡元定传>也记载了"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的沁人心脾之音.  相似文献   

17.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1999年因为<地下世界>这一巨著成为第一个获得"耶路撒冷奖"的美国作家,但他还远未被中国学术界所认识.他的小说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与当代美国社会形态紧密相联,把审视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状况作为创作的关注点.大体而言,他作品中较常关注的主题有三方面:一是对消费文化关注;二是对技术崇高化的关注;三是对恐怖主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广西彩调曲、歌舞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及其音乐歌曲,在故事主题及其叙事手段上有效地应用了"缝合"和"间离"手法,使得影片在内容上、音乐上都呈现出了"新鲜性"和"陌生化"的民族特性,同时又贴近时代社会主流文化,表现出时代性,而且把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时<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电影<刘三姐>为榜样,做到"文化自觉",做到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今年2月,正值新春佳节之际,<浙江日报>、<今日浙江>杂志相继发表了省委书记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重要文章.萧山区委、区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在全区上下迅速掀起了一场学习、宣传和贯彻浙江精神的热潮."浙江精神"携带着春天的信息给萧山人民开创"十一五"发展新局面带来了无限的喜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赖和:鲁迅的精神镜像——《过客》、《前进》及其周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进>是台湾新文学初创期卓然鹤立于台湾文坛的优秀之作,它深受鲁迅<野草>的影响,是赖和在"台湾文化协会"分裂之后苦闷与彷徨的产物.<前进>中氤氲着的与鲁迅<影的告别>、<过客>等散文诗篇极为相似的情绪与气氛,正表明赖和与鲁迅的思想交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