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立担保是为市场交易的当事人提供信用保障,促进商品流通和资金融通的重要制度。国际社会已推出关涉独立担保的国际惯例的文本和国际条约,实体规则内容亦在不断发展。中国《担保法》应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开放的需要,完善独立担保的规则。  相似文献   

2.
独立担保是为市场交易的当事人提供信用保障,促进商品流通和资金融通的重要制度。国际社会已推出关涉独立担保的国际惯例的文本和国际条约,实体规则内容亦在不断发展。中国《担保法》应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开放的需要,完善独立担保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论无效担保的确认及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无效担保的确认及法律责任●郭景致茆荣华随着商品流通和资金融通的加快,担保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因担保而产生的纠纷也不断增多。在审判实践中,对担保行为效力的认定特别是担保行为被认定无效后无效担保人法律责任的确认这一问题,由于《担保法》缺乏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担保法》的实施,担保对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在经济交往中要求提供保证的也越来越多。由于《担保法》对担保合同无效的处理规定得很笼统,仅见于第5条,导致大家在保证合同无效如何处理的问题上认识不一,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的做法,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专利权质押中质权人的利益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策Yue 《知识产权》1998,(5):3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颁布实施是为了促进我国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维护银行贷款和商品交易的安全,保障债权的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担保法》自1995年颁布实施至今已近三年。在该项法律中,单列出以所有权以外的可让与的财产权作为质权标的担保方式的权利质押一节,并第一次规定了知识产权的质押制度,使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  相似文献   

6.
反担保的概念,无论是古罗马法,还是近现代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的担保立法制度上均未见记载。但在当今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却常有将反担保与借款担保、保释金担保、票据担保等并列运作的现象。①我国担保立法考虑到国际外贸的实践,而国内经济立法中担保大多数为无偿担保,担保人只承担风险,而无利益可图,因而出现揽保难的局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于是为消除担保人的后顾之忧,在立法上首次规定了反担保制度。《担保法》第 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适用本法担保的…  相似文献   

7.
担保制度是专门为保证交易安全、减少和避免交易中的风险,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而设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保证位于担保法规定的5种担保方式之首,它是指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自己的人格向合同权利人担保合同义务人将按期履行合同义务的担保方式。这种担保方式具有  相似文献   

8.
肖萱 《法制与社会》2014,(9):107-108
担保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以及保障债权的实现两个方面。这在我国《担保法》首条中有完整地阐述。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抵押制度的几点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我国抵押制度的几点立法思考史钧王瑾杜学毅《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的出台将我国担保法律制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其中,关于最主要的担保方式——抵押的法律规范无论从实践意义上还是立法技术上都有突破性的进步。但一项法律制度的完善毕...  相似文献   

10.
保证,是经济生活中应用十分久远且广泛的一种担保方式,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的颁布实施为担保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使保证担保方式为保障债权实现,维护交易安全,发挥了有效的救济途径作用,对促进商品流通和资金融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良性效果。但是,以债权债务关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身份出现的保证人在保证合同中的义务通常是无偿的义务,保证人出于帮助和援助债务人而提供担保,因而,保证人在为他人债权作出担保的同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接过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交易风险。作为…  相似文献   

11.
徐建平 《法制与经济》2008,(12):8-10,12
二战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担保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浮动抵押制度是较能顺应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担保形式之一。由于我国立法上长期未确立浮动抵押制度,实践中造成了诸多不便。《物权法》首次确认了浮动抵押制度。这对担保制度的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钢 《广东法学》2008,(1):55-58
独立担保是一种新型担保方式,与传统从属担保有重大区别,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本文对独立担保的历史发展、概念与特征、独立担保的类型.以及我国目前立法与司法实践对独立担保实行内外有别的双轨制作了探讨,同时对建立我国现代型的独立担保制度和修改《担保法》以衔接《物权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浅议我国担保法中抵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出台,它的出台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标志着我国担保法律制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抵押素有“担保之王”的美誉.担保法中关于抵押的规定.无论是在立法技术还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步。但是,由于该项立法带有想尽早化解市场风险的急躁性和现实社会功利取向的明显痕迹.现行担保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失误和漏洞。本文拟以《担保法》中有关抵押的规定为线索,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就现行担保法中抵押权的设立、登记和消灭等几个方面阐发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同仁。一、关于…  相似文献   

14.
陈洪发  房跃 《中国司法》2003,(11):47-47
现代社会中,抵押担保是财产担保的最主要方式,有“担保之王”之称,我国《民法通则》、 《担保法》和《担保法司法解释》对抵押担保制度作了相应规定,成为我国担保法律制度的主要渊源。抵押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交易的达成、维护市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担保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浮动抵押制度是较能顺应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担保形式之一。由于我国立法上长期未确立浮动抵押制度,实践中造成了诸多不便。《物权法》首次确认了浮动抵押制度,这对担保制度的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独立担保是有别于传统的从属性担保的一种新型担保方式,它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产物,由商业实践中发展而来。独立担保强调担保的独立性,即独立担保本身与基础合同不具有从属性质,即使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不必然无效。担保的履行取决于独立担保合同自身的约定。我国立法关于独立担保的规定并不明确,只是在《担保法》第5条中以例外的形式确认了独立担保的效力,即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司法实践也主要是承认对外担保的效力,而对域内的效力则未予以肯定。而国际公约则多有肯定。本文在研究了《担保法》有关担保的规则,国际商会颁布的几个有关保函及备用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对独立担保的含义、特征、形式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独立担保制度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年6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该法的制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抵押制度的发展,但其中有关抵押制度立法疏漏之处仍存在,笔者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一、关于抵押权次序变化原则问题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在一物之上可以存在顺位不同的数个抵押权。当一物之上的数个抵押权中前一顺位的抵押权因清偿等原因消灭时,便需要确定抵押权次序变化的原则。这是一个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因而极具重要性的问题。对此,我国《担保法》存…  相似文献   

18.
论《担保法》中的抵押权制度冯骏《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抵押权制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本文试从《担保法》颁布前我国抵押权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担保法》关于抵押权制度之具体规定等方面,探讨《担保法》对我国抵押权制度的发展及其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现实担保的救济——来自美国信托担保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是在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 ,总结《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海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成功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审判实践制定和颁布的。《担保法》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担保法制的进步。但三年的实践证明 ,《担保法》并未达到立法者预期的效果 ,债权人的受担保的债权仍在相当程度上难以实现 ,给当事人带来讼累 ,也给法院的审判程序 ,尤其是执行程序带来负担。我国的现实担保制度不免陷入———困境我国《担保法》规定的五种担保方式 ,其中留置权是一种法定的担保物权 ,并适用于特定情况 ;定金…  相似文献   

20.
论保证契约的权利衡平——《担保法》漏洞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担保法作为传统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上千年的制度演进,现已一跃成为民法中最活跃的部门之一。其原因并非偶然,在分散市场风险,保障交易安全,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方面,担保法的功能可谓得天独厚。其中,保证因有与主债务本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介入,其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