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青年的就业形势愈渐严峻,青年就业问题也一直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新华社区内16-25岁社区青年的就业困难和失业危机,探究其根本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和对策,帮助闲散青年克服就业障碍,走出就业困境.运里所指的社区青年,指辖区内没有进一步就学或就业,且学历低、技能弱的青年.他们在就业方面较其他青年群体而言明显缺乏竞争优势,经常面临失业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青年是面临失业的主要群体,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青年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青年群体有别于传统失业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青年失业率,主要是因为实施了积极的就业保障措施来促进青年就业。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解决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的政策取向必须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青年创业体系的构建——兼论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失业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失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极其迫切.研究创业实现就业的机制可以发现,创业对实现就业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解决就业唯一而有效的途径便是鼓励和扶持创业.建议政策制定者推进创业教育,实施创业计划,进行大力扶持,以构建青年创业体系,解决青年就业创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上海青年就业研究离不开城市视角,因为"城市"不仅是上海青年就业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它也是考察上海青年就业时必须纳入的因素和变量。日益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研究青年普遍的就业行为时,必须将他们的这种社会流动置于"城市"中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是当代中国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街道针对辖区内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存在的难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可通过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等措施来促进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喜忧参半的局面,使得青年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并呈现出以周期性失业为主的特征,但总体上说,青年失业状况令人堪忧.究其主要原因有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居高不下的总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不高、性别因素和就业歧视等方面.解决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应从改变政策思路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对青年的就业能力培训、鼓励和支持青年自主创业;加强对青年就业观念的引导,以使我国青年就业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7.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青年就业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致使失业和就业方面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面临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体制转轨中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就业等众多问题。笔者在对大学毕业生、青年农民工和青年白领三个群体的就业现状及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政府的经济和相关就业政策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政府不能包办青年就业,但有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的当然责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GDP至上的城市发展观,过度关注城市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却忽略了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同步提升,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要素禀赋被错配,价值观念被扭曲,导致作为新市民的青年的需求被忽略或边缘化,城市与青年的关系产生了严重异化。"城市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及政策的发展演进正在重塑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和实践逻辑。一方面,作为承载金凤凰的梧桐树,产业的聚集和升级有助于通过高收入示范、优质公共服务、宽容社会环境形成对青年的吸引、凝聚和吸纳;另一方面,青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力量,青年的聚集在合意的政策条件下,通过知识溢出效应贡献于产业升级,进而形塑起城市发展的战略优势。以一线城市青年政策改良和新一线城市青年人才新政为标志,我国城市发展逐渐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回归,住房援助、户籍制度、收入保护、就业创业、政务效能、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等公共服务不断改进,为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提供普惠性青年福利的新政措施不断升级,"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对城市更有为"的新型城青关系使得我国城市发展正迈进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城市失业人员引发了诸多的社会治安问题,对社会秩序有极大的危害。失业人员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文化表现主要是文化贬值、价值取向世俗化、法制意识淡薄等。失业人员引发社会问题的文化矫正,主要是用先进文化鼓舞失业人员,提高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立足社区改善失业人员的生活环境,加强控制等。  相似文献   

10.
劳动就业是目前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城市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失业和下岗问题,而在这当中,女职工下岗问题又首当其冲.根据全国总工会1993年对1230个企业的调查统计,这些企业共有职工92万人,其中女职工占37%以上,失业下岗女职工有2.3万人,占失业下岗职工总数的60%.另有数据表明,1994年全国失业职工达到180万人,相当于前7年的总和;城市富余职工达1500万人,其中约300多万人半年以上没有领到工资或待岗放长假,这些人当中女性超过半数.下岗女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特殊困难群体中的主体.目前来自国家体改委的统计表明,全国国有企业职工中富余人员已经超过3000万人,其中隐形闲置人员约1500万人,停工停产企业职工长期在职无业者超过500万人,有的国有企业的冗员已达50%.女职工中除去显性失业人员(1993领取失业救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太原“城中村”的基本情况是城乡混治、结构性失业、建房出租活跃 ,“城中村”青年群体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存在巨大反差。转化青年思想观念 ,引导青年奋发向上 ,对于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 ,提升太原城市居民素质及推动太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失业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用弹性法和趋势外推法分别对中国2005 ̄2020年的青年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模拟预测,预测表明,无论从青年失业率还是从失业人数的角度分析,至少在未来15年内失业问题难以缓解,甚至有恶化趋势。各级政府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13.
当前,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青年失业和就业不足成为引发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公众的教育投资信心。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政府在需求政策上应采取提供更多的青年就业岗位、鼓励青年创业等措施;在供给政策上应促进青年改变就业观念,大力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我国的失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保险参保人群和失业人群错位,预防失业与促进就业功能缺失,执行难度和监管压力逐步增加。面对失业保障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探索适应我国就业方式和就业环境的失业保障体系,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失业保障体系,规范和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消除就业格局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生活》周刊是20世纪初在城市青年中享有盛誉的综合性进步刊物。作为一份面向都市青年的杂志,它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都市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众生百态及其种种苦痛艰辛;同时也推动着当时都市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增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客观上处于无权状态并内化为无权感,从青少年个体发展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说都需要增权。在现实条件下,实现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增权途径,主要通过家庭系统、同辈互动、社区参与和舆论媒体等,从而使其提升能力,获得资源。  相似文献   

17.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匮乏、农业劳动的比较效益较低和追求城市生活方式等原因,农村青少年大量流入城市,16岁-23岁的流动青少年在庞大的流动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作为城市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各项劳动权利经常被侵犯,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应首先更新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这类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流动青少年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失业:特征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凸现并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尖锐挑战。我国当前失业具有城镇失业人口创历史新高,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与素质矛盾并存,“需求瓶颈”、“体制瓶颈”与“观念瓶颈”并存,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经济高增长与城镇高失业并存等五大特征。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说来应实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的新战略和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9.
青年就业的实质是青年劳动力的安置。从政策导向所产生的结果看,建国以来的青年劳动力流向呈现为三种大的趋势:一是城市青年向农村的单向流动,二是城乡青年的就地流动,三是城乡青年的双向流动。前两次流动为简单的劳动力安置,而城乡青年的双向流动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类型的互补。对中国青年来说,每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或不流动),都是国家就业政策导向的结果,是青年面对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集体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