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阶段,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和思想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平演变"政治图谋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我们要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搞分裂活动的本质,支持宗教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和思想渗透.这是做好宗教工作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2.
莫岳云  李娜 《湖湘论坛》2014,(2):106-112
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近10年来,高校悄然兴起一股"宗教热",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加剧是一个主要诱因。境外宗教渗透无孔不入,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必须把抵御境外对高校的宗教渗透提高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来认识,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严格校园宗教活动管理,构建起抵制境外宗教渗透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日渐频繁,宗教方面对外交往亦日益增加,境外敌对势力加紧了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活动。因此,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是宗教工  相似文献   

4.
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中,并广泛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境外宗教渗透的主要策源地是美国,几乎任何一种宗教渗透都可以追溯到美国背景。宗教在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对华宗教渗透的理论背景、作用机制和破坏途径,能帮助我们有效抵御宗教渗透。  相似文献   

5.
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广泛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境外宗教渗透的主要策源地是美国,几乎任何一种宗教渗透都可以追溯到美国背景。分析宗教在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诸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对华宗教渗透的理论背景、作用机制和破坏途径,从而可以有效地抵御美国的宗教渗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扩大,人员来往日益频繁,国外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进行渗透,企图借助宗教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的图谋;另一方面,世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正在蔓延,受此影响,国内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宗教意识普遍增强,要求突出本民族特点和宗教存在,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普遍的思想价值和行为取向,极少数宗教极端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纷纷在境外建立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各种组织,打着宗教的旗号,与境内三种势力遥相呼应,在国际交往的重大场合,借助国外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施压。我们同境外敌对势力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  相似文献   

7.
宗教的政治性、国际性和跨民族性等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对外交往与宗教的密不可分性,但宗教因素在我国对外交往中既有维护国家利益和团结、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等积极作用,又有助推境外敌对势力假宗教之名进行渗透等消极作用。因此,要辩证认识宗教及其社会角色,发挥其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所谓的"世俗化"运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全球化。宗教的世俗化、西方宗教对中国大陆的强力输出和渗透,加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宗教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宗教需求。由此造成了我国的"宗教热"和"宗教乱象"。为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研究我国宗教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现阶段,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宗教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宗教的政策,做好对宗教的工作,对于反对和挫败国內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与和平演变,维护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巩固和发展宗教方面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本土宗教只有道教,外来的有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历史上,我国古代有政府办学与私人办学的传统,却没有宗教组织办学的传统。我国的传统教育本质上是世俗教育,而非宗教教育。鸦片战争后,西方宗教势力向我国大举渗透,他们在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宗教领域的新问题:信教人数增多与宗教活动场所有限的矛盾突出,外籍人士的宗教活动管理难度加大,基层宗教团体自身建设不足,流动人口信教人员的管理薄弱,高校宗教渗透现象比较严重。新时期宗教问题的新特点:信教群体构成多样化,信教人员数量增长快、分布不均衡,宗教活动呈现出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的特点,宗教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增强、影响力扩大,宗教反渗透问题空前突出。新时期解决宗教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加强宗教知识和宗教政策宣传,全面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治理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的行为;对境外宗教渗透实行"堵"与"疏"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和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教育;加强阵地意识,积极应对重点领域和特殊群体的宗教渗透。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然而国外的宗教势力并不甘心就此退出中国,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也一直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遏制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们不喜欢的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们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宗教渗透以达到其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世界共有46亿人信仰宗教,各种各样的宗教派别毫无顾忌地冲向高速公路,冲向摩天大楼,冲向高等学府,冲向酒吧和迪斯科舞厅,冲向工作场所和生活社区。在我国12亿人口中,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者总计达一亿多人。在五大宗教之外,一些地方的“民间信仰”异常活跃,国外的一些“新兴宗教”试图渗透进来,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和分裂活动,还有各种邪教正在兴风作浪。对于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的人说,现在是有神论有人传,无神论无人讲,如此下去,宗教就是和平演变的基础;有的人提出,宗…  相似文献   

14.
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要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充分认识抵御宗教渗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打击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嚣张气焰,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以及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由于其在经济文化、地区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与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易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周边国家宗教极端势力思想的影响。民族地区应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紧抓牢宗教管理、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拓宽民族地区就业渠道、坚持法制管理、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完善出入境行政管理、做好高危群体的思想转化等方面遏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铲除宗教极端势力渗透产生的文化土壤和经济土壤是国家和民族地区防止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以后,新崛起的神权政治意识形态与旧的地缘政治思想结合,在美国国内形成"新冷战意识形态"。美国对华宗教渗透出现与"新冷战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诉求正是以《国际宗教自由法》为标志的"新宗教治外法权"。一、美国对华宗教渗透新模式"渗透"一词有时会给人"遮遮掩掩"、"捎带"  相似文献   

17.
近日,王乐泉在新疆自治区召开的党委常委、主席联席会议上对抵御宗教渗透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从历史的角度,清醒地看到,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与宗教渗透紧密相连、政治  相似文献   

18.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涉及宗教、教育、文化宣传、经济等领域和政治渗透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宗教狂热空前膨胀,非法宗教活动猖獗;把学校作为培植分裂势力的重点,以民族分裂为目的的非法团伙不断出现;分裂势力的渗透使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进程受阻;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的反动舆论宣传持续升温;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分裂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不断加剧等。民族分裂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加剧有深刻的外部和内部原因及条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基本对策:常抓不懈;加强“四个认同”教育;加强周边友好和对外宣传工作等。  相似文献   

19.
最近,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在宗教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认识境外利用宗教渗透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坚持做到“八个到位”,进一步增强抵御渗透的能力。①统一认识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相似文献   

20.
民族宗教问题主要是指在民族聚居地区和民族散杂居地区由于宗教问题而引起的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在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是由藏独和疆独势力利用宗教问题而引起的民族问题,在民族散杂居地区主要是由于社会变动后藏传佛教、西部伊斯兰教东移而对我国宗教格局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宗教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美国、西方渗透的问题,这对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给民族关系的和谐带了一定的影响,必须从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的高度,积极探索解决当前民族宗教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