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时期,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这是众所熟知的.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还有一位与“包青天”齐名的好官,他就是赵抃.赵抃幼年丧父,家贫,却勤奋好学,于公元1034年进士及第,由于为官州县时,政绩卓异,拔擢入朝为殿中侍御史.他清廉方正,不畏权贵,人称“铁面御史”.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百姓将那些断案公正、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的官员,往往称为"青天大老爷",如宋代的"包青天"包拯、明代的"海青天"海瑞等.到近代我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法律的天幕上出现了若干熠熠闪光的"红色法律专家",何叔衡、谢觉哉、雷经天、李木庵、马锡五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能被群众称为"青天"者,非马锡五莫属了.延安时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出过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包拯。近千年来,他被百姓们尊称为“包公”、“包青天”,他秉公办事、执法如山的故事,早已被编成戏剧、小说,一直流传在民间。包拯生活在北宋中叶,历任知县、知州、府尹和监察御史,主管财政的转运使、三司使,相当于副丞相的枢密使。无论居何官位,包拯始终执法如山,“廉名满天下”。包拯从不屑于走门子跑官。初入宦途,他在北宋京城开封等候委任官职时,恰巧住在丞相吕夷简的相府附近。吕夷简以为包拯是为了求见自己才有意住在这里,不料想包拯并未前来登门拜见。刚刚被任命为天长县知县,包拯就匆匆离…  相似文献   

4.
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明察善断,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历史犹如大江东去,包拯的名字却长留人间,这是人民对他做出的肯定评价。包拯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灿若明星的时代,如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范仲淹,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史学巨子司马光,自然科学家沈括,等等,数不胜数。和这些人相比,包拯并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包拯身后的名声却越来越大,超越了他的同辈人。明代曾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宋之名臣彬彬其盛,何独公之名愈久而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大理寺、御史台、刑部、吏部分别授予你各种称号;开封市部分群众自发给你送"包青天"牌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热播数月;秦腔<铡美案>、京剧<铡包冕>连续上演,使你名满天下.但是,我对你执法的合法性、公正性、严肃性等方面表示怀疑,以下十个问题请包拯同志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6.
梁柱 《政府法制》2007,(19):38-40
中国是一个"官国",官国的遗产很容易被继承,特权思想一代又一代遗传下来,从古代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土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告别"官国"的历史起点,其代表人物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官国"传统决裂的人。  相似文献   

7.
画中有话     
所罗门与包青天相传,3000多年前,以色列出了一位伟大君主——所罗门王。有一天,两个妇女带着一个婴儿来找所罗门,她们都说这个孩子是自己的,让所罗门断案。两人在所罗门面前激烈争吵,所罗门也无法听出谁说的是真话。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人拿来一把宝剑:"你们别  相似文献   

8.
因为历史情势的巧合,《史记》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在宋代得到了高度认同。宋代有三次集中提及"赵氏孤儿"话语,尤以宋末最甚。"赵孤"成为宋遗民表达忠义之情、故国之思的一个符号。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或为宋遗民之隐语表达。  相似文献   

9.
高某是谁?     
最近在一小区见到公安机关贴在墙上的通缉令:高某,男,体态中等偏胖,头发浓密,梳背头,面色偏白,戴眼镜……。这道通缉令和不久前铺天盖地的马加爵通缉令相比,简要得多,除让人看出此人是男人不是女人外,几乎无法判断此人到底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犯罪嫌疑,甚至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后听一些人议论,说高某是位“重量级”人物。这使我联想到与此有关的种种现象。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的历史,人不但活着的时候分为三六九等,即便死后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普通百姓死后埋葬的地点叫坟,士大夫死后埋葬的地方叫冢。京剧《包青天》,剧…  相似文献   

10.
近日闲来翻阅《历代典故辞典》等书,有关古人"廉洁自律"的故事颇受启迪。由此联想到新年春节又要到了,每到此时,社会上"请客送礼"风进入盛期,各单位的"拒礼拒贿,廉洁勤政"教育也抓得更紧,故借此机会摘录几段"历史典故",借古说今,引以为戒,以求共勉。包拯洁身自律拒皇礼在漫长的中国法制史上,流传着不少古代廉吏豁行的故事,其中,北宋时期的包拯就是被历代相传的"铁面包公"。他出身贫寒,一生清正。相传在包拯60寿辰时,他让儿子包贵在衙门口拒礼。谁知第一家来送礼的却是当朝天子派来的六宫司礼太监。这可难为了包贵,万岁爷送来的厚礼谁敢不收,但父命难违,只好让太监将皇上送  相似文献   

11.
一进浙江瑞安城,就感觉到这里的文化底蕴,如老酒般散发出迷人的醇香. 沿路那一幅幅壁画,基本上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了瑞安历代名人——宋代"永嘉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陈傅良、元末<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清朝经学大师孙诒让……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市包河区因宋代名臣包拯而得名,被誉为“安徽第一城区”,“包公故里,滨湖新城”——这是包河人对外亮出的“名片”。 作为包河区第一位区委书记,吴广春在区里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不提出要把以清正廉洁为主要内涵的包公文化,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沐“清官文化”,行“廉洁教育”,努力在全区上下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自觉维护“包公故里”的良好对外形象。 在逢会必谈廉的同时,吴广春每年都要带着属下到辖区内的包公祠,向“包青天”宣誓要“为俭朴之官,作清廉表率”。  相似文献   

13.
毛亚楠 《方圆》2020,(9):68-71
政治上的这种"以防为主"的权力制衡特点也深刻影响到了宋代的司法制度,宋代的台谏制度、司法机构的设置以及独特的司法监督机构都体现了这个特点相信随着历史剧《清平乐》的热播,观众们对仁宗皇帝的"办公"日常已经有所了解——皇帝与众臣工共治天下,是宋王朝十分典型的朝堂风景。但是由于此剧着重展现帝后之情,而让引发集体回忆杀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文背诵默写男子天团"沦为了摆设,故不少人有了弃剧的打算。  相似文献   

14.
成也青天,败也青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包青天曾经是一个人;在今天,“包青天”象征着一种腐朽的法律体系与理想的政治道德的结合体。“包青天”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包青天”代表着民间百姓对政治道德与法律制度的看法、态度、心理与观念。民众看透了官员的腐败,民众看透了法律的落后,因此自然会怀念起包青天。当然也有人说法治社会仍然需要包青天。不错,任何时候,不管法治发达到什么地步,人类社会总是离不开优秀政治家、公务员和司法官身上的道德素养。但是政治道德与法律制度毕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在功能上互相替代。从政治道德意义上讲,“包青天”代表国…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冰桶挑战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众多演艺明星、商业巨贾、政治人物参与其中。冰桶挑战活动开展以来,美国相关部门收到了8500万美元的捐款。当然,这里也有被点将但没给自己浇冰水而捐款的无名英雄。"冰桶挑战"让人们知道了"渐冻人"这个病的概念,也知道了"外星人"霍金也患有这种病。但渐冻人不都是"外星人",不具有霍金的思维能力,也不会得到霍  相似文献   

16.
与青天网www.echolaw.com相遇,算是萍水相逢的一种。虽然不是网虫级的人物,但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外界环境熏陶下,对于网络也不算陌生,或是浏览信息,或是查找资料,在我看来,网络确是一种快捷便利的工具。由于从事法律工作的缘故吧,在众多网站中,便更为关注一些法律网站。初识青天网,是上网时一次不经意的链接。青天网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秉公办案、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打开青天网,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其形似包公脸谱的青天标志,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直观的印象。细看青天网,首页上新闻、法规、咨询三大版块简单明了,内容却非…  相似文献   

17.
对于民主问题,历史上不同时代,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们,从不同角度作过种种解释,特别是资产阶级学者们更把"民主"的概念和本质搞得混乱不堪.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崇拜、追求西方民主,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宣扬民主的"超阶级性"、"超国界性"、"无东西方之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省河间市纪委、监察局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实施"廉政文化创新工程",深入挖掘廉政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和形式,增强了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掘廉政历史文化,拓宽教育载体。针对河间市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特点,系统发掘整理了河间籍和曾在河间任职的廉洁志士的思想和事迹,制作成36块图文并茂的展牌,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河间廉政历史文化展",深受机关、社区、工厂、学校干部群众的欢迎。在此基础上,还整理编印了《河间廉政历史文化选编》一书,河北省纪委书记臧胜业为该书作序。此书包含东汉"河间相"张衡、宋代瀛州(今河间)知州包拯等20多位历代清官的廉政事  相似文献   

19.
宋代包拯在他60大寿时,事先声明不收任何贺礼.令他没有想到是,在他生日那天,竟然还是有人前来送礼,送礼的是皇帝赵祯.赵祯知道包拯不收礼,就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帝王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提起笔来,也在礼品盒上写了一首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相似文献   

20.
惠立 《江淮法治》2008,(15):61-6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贤人志士。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许多人甚至许多家庭都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勇当开路先锋,尽管他们有的命运坎坷、有的早已牺牲,有的甚至由于种种原因而一时陷入迷途,但在历史的深处却总会有一些故事让人感动。陈独秀的一家,就是这样一个特殊而又让人难以忘却的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