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白英杰  张海东 《证据科学》2011,19(5):625-631
法医学实践中,判断是否为“生前溺死”是法医学尸检及鉴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尚无能明确诊断溺死的生物学和法庭化学指标。在溺死案件的诊断中,浮游生物检验是常见的方法。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国内法医工作者认为,器官组织中浮游生物的存在仍然是判断生前溺死的重要证据之一。本文就国内外有关浮游生物的检验方法、检验标准及...  相似文献   

2.
法医学实践中,判断是否为生前溺死是法医学尸检及鉴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尚无能明确诊断溺死的生物学和法庭化学指标。在溺死案件的诊断中,浮游生物检验是常见的方法。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国内法医工作者认为,器官组织中浮游生物的存在仍然是判断生前溺死的重要证据之一。本文就国内外有关浮游生物的检验方法、检验标准及检验结果的判定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浮游生物检验在溺死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12例他杀溺死案件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中尸体的检验是法医尸检的常见内容,主要解决死因及死亡性质问题。即是否溺死及溺死性质判断等问题。部分案例尚需鉴定尸体身源、入水地点、尸体损伤等问题,从而为查清案情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水中尸体鉴定死因是否溺死并不难,即使是高度腐败甚至白骨化尸体,通过硅藻检验也可鉴定是否溺死。但溺死的性质判断常是一大难题,单纯通过尸体检查常常难以确证,尤其是高度腐败甚至白骨化尸体,必须结合案情调查、现场勘查等情况综合判断。本文通过对1 1 2例已查破的他杀溺死案一回顾性研究,探求他杀溺死案件的特点,以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 1 …  相似文献   

4.
水中尸体的硅藻检验结论是判断死者是否溺死的重要依据之一。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扫描电镜法硅藻检验已经成为水中尸体案件的常规且相对可靠的检验方法,相关内容的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该类案件的检验结论通常表达为:水样,尸体的肺脏、肝脏、肾脏、骨髓中检出某种硅藻和硅藻含量。但受死者的死亡过程、水样的提取方法和检验方法等因素影响,硅藻检验的结果会有所差异,不能简单地依据检验结果中有或没有硅藻来判断是否溺死。只有合理地分析和运用该检验结论,才能正确地判断死者的死亡原因,更好地刻画死亡过程。本文通过对不同的检验结论进行分析总结,解释结论的成因,希望能够帮助法医依据硅藻检验结论,更加准确地判断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溺死相关浮游生物基因座的复合扩增体系,验证体系特异性并评估其在法医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溺死相关浮游生物同源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用FAM、HEX、TAMRA、ROX、SIZ荧光染料分组标记,构建复合扩增体系;进行体系特异性验证;以16例实验猪样本评估体系检验效能;复合扩增体系、硅藻形态学MD-VF-Auto SEM检测法及硅藻rbc L基因PCR-CE检测法分别检测28例案件样本,比较分析应用效果。结果该复合扩增体系共包含14个基因座,可特异性扩增35种浮游藻类和3种浮游细菌,人、3种人体共生菌及8种浮游细菌均为阴性。以该体系检测溺死实验猪,阳性率为90%,非溺死实验猪均未检出;检测溺死案件样本,阳性率为96%,非溺死案件均未检出。复合扩增体系与MD-VF-Auto SEM法检测案件尸体肺、肝和肾的阳性率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与硅藻rbcL基因PCR-CE法检测案件肝和肾的阳性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文针对多种溺死相关浮游生物14个基因建立的复合扩增体系,具备多种靶物种的特异性遗传标记,且所需检材量小,提高了检测效能,在法医溺死鉴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溺死尸体脏器气单胞菌气溶素(aerA)和溶血素(hlyA)两基因的PCR-CE检测方法,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探讨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气单胞菌(Aeromonas)特异性引物aer-A1和hlyA-1,构建PCR-CE方法;扩增52种标准株DNA;确定最低DNA检测浓度;检测16只实验猪和40例真实案件尸体组织样本,分别计算两对引物总阳性率。结果引物aerA-1可特异性扩增杀鲑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产物片段为180bp,灵敏度分别为0.034、0.92ng;引物hlyA-1可特异性扩增杀鲑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产物片段为150bp,灵敏度分别为0.94、0.034ng。利用aerA-1检测溺死实验猪和真实案件尸体组织样本,溺死阳性率分别为70.00%、78.38%;利用hlyA-1检测溺死实验猪和真实案件尸体组织样本,溺死阳性率分别为80.00%、83.78%。结论基于气单胞菌aerA基因和hlyA基因建立的PCR-CE检测方法进行溺死诊断,快速灵敏,特异性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溺死是由于液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胞,液体代替肺胞气体,影响气体交换引起的窒息死.在他杀溺死中,罪犯单纯采用溺死的方式并不多见,一般采用其他方式致被害人意识丧失后再移入水中淹死,有的犯罪分子杀人后抛尸入水,沉尸灭迹以逃避打击.在实践中,查明溺死还是抛尸入水对案件侦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严重暴力犯罪案件通常具有犯罪的预谋性、发案的突然性,危害的连续性和拒捕的凶残性特点,且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对参与处置行动的人民警察构成巨大的威胁。人民警察在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行动时,往往由于情况未明、准备仓促,过分轻敌、心存侥幸等导致较大伤亡。因此,我们在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行动时,必须吸取近年来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时种种血的教训,紧紧围绕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根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不同特点,立足于现有武器装备和当地的实际,多措并举,依法制止严重暴力犯罪,尽量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努力提高公安机关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溺水是公安法医日常检案中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水中发现的尸体是否为生前入水,是公安法医日常鉴定的要点也是难点,而一旦溺亡的案件中掺杂了其他复杂的案情,其鉴定意见失真也极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法医鉴定过程中,溺死一般依据尸体征象、组织病理学检验和硅藻检验等综合考虑。PMCT为法医诊断溺死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常规使用于诊断溺死。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使用PMCT对溺死尸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了PMCT诊断溺死的应用价值与潜力,并对国内PMCT发展的必要性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用乙醇和正丁醇判断豚鼠溺死时间的实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俊  沈敏  黄仲杰  沈保华 《法医学杂志》1994,10(2):71-73,60
本文以豚鼠为实验动物,溺死后浸泡于水温为20℃的水缸小。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溺死后不同浸泡时间在心、肺、肝小#在的乙醇和正了醇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溺死后8天内,样本中乙醇和正了醇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呈高度的直线相关。其血、肺、矸中乙醇量与溺死时间的回归方程依次为y1=-16.82+12.95X,y2=-58.53+19.23X,y3=-31.91+47.29X。血、肺、肝小正丁醇量与溺死时间的回归方程依次为y4=-10.13+5.86x,y5=-29.45+16.17x,y6=3.75+14.31x。综合分析溺死后血、肺、肝小乙醇和正丁醇,有可能作为判断溺死时间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卜俊  沈敏  黄仲杰  沈保华 《法医学杂志》1995,11(2):52-54,78
乙醇和正丁醇大量存在于溺水尸体中。其浓度与尸体在水中的浸泡时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温度能影响上述的相关关系。在自然平均温度15—18℃的条件下,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溺死后不同浸泡时间在血、肺、肝中存在的乙醇和正丁醇含量。其合并后回归方程式依次为y1=115.72+18.24x;y2=-419.71+64.70x;Y3=-303.07+54.87x。研究中发现,溺死后7—13天内,运用本方法来判断溺死时间的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硅藻的检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水中尸体的检验中,硅藻的存在可成为判断是否生前溺死的重要证据之一。本文作者就国内外有关硅藻的生物学特性、检验方法、取材部位等研究状况作一综述,旨在为法医学溺死的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100例硅藻检验综合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100例硅藻检验鉴定结果的分析,结合案件、尸体检查,探讨硅藻检验在鉴定是否溺死案件中的注意事项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后出现精神障碍跳河溺死的案例少见,是颅脑损伤致死或是"自杀"溺死,关系到案件的定性.本文报告一例,并复习文献进行死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溺死组和非溺死组PMCT影像学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可用于诊断溺死的可靠性指标,以辅助诊断溺死。方法 以175例北京水域溺死的尸体为溺死组,91例非溺死尸体为非溺死组,经全身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采集影像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上颌窦积液CT值溺死组明显低于非溺死组(p <0.05);气管内积液CT值溺死组明显低于非溺死组(p <0.05);左心室液体CT值溺死组明显低于非溺死组(p <0.05);左心房液体CT值溺死组明显低于非溺死组(p <0.05);胃内容物CT值溺死组明显低于非溺死组(p <0.05)。结论 溺死组上颌窦、气管内常见积液,且溺死组上颌窦积液CT值、气管内积液CT值、左心室和左心房液体CT值和胃内容物CT值明显低于非溺死组,综合分析可作为诊断溺死的可靠指标,PMCT对诊断溺死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6.
溺死家兔内脏花粉检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醋酸酥法破机,显微镜下观察内脏组织中花粉。12只溺死家兔的肺边缘组织检出率为100%(肺组织含花粉500粒/g左右),肝为50%,肾为33.3%;溺死后1天,1周、2周三组解剖,肺边缘组织花粉计数值无明显差异,证明花粉具有很强的抗腐败能力,可以作为水中高度腐败尸体死因鉴定依据之一。同时,水体沉积物花粉港能够反映入水地点的植被状况,为判断和认定溺死者的入水地点提供依据;此法尤其适用于冰水等硅藻和浮游生物很少的水体中的生前入水溺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SEM/EDAX检测内脏异物元素成分诊断溺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溺死诊断的依据和推断入水地点,用扫描电镜/X-射线谱仪(SEM/EDAX)检测19例溺死尸体及28只溺死兔的肺、肾、心、肝等组织异物颗粒及其元素成分和含量,并以陆地上死亡尸体14具及8只陆地上勒死兔(2只勒死后入水浸泡6天)作实验对照。结果发现,19例溺死尸体及28只溺死兔的肺边缘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内均可见高能谱值的异物颗粒,其大小自数微米至数十微米不等,多为无定形异物颗粒或细小异物颗粒集落。其中元素成分为硅、铝、钙、铁、铬、钛、钼、铅、锡、铜、溴等,与入水地点溺液中所含元素成分相同;肾、心、肝组织异物颗粒检出率分别为77%、53%及47%,数量较少,颗粒较小,大小自1微米以下至十数微米。非溺死尸体及实验兔的肺、肾、心、肝组织未检出或偶尔检出异物颗粒,其元素成分多为铁、钙或硅等,可能是病理及生理性异物颗粒,如含铁血黄素、钙化灶等。用SEM/EDAX检测水中尸体组织中异物颗粒及其元素成分和含量,可以诊断溺死,推断入水区域,为明确案件性质和确定侦察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微波消解法检验硅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按常规,水中尸体的法医学检验鉴定必须要做硅藻检验,以确定生前入水溺死或抛尸入水伪装溺死,同时可根据检出硅藻种类判断溺死水域现场。目前,仍沿用传统的有机消化法(硫酸-硝酸破击法)[1-2]。我们自1999年起,应用光纤压力自控密闭微波消解系统(微波消解法)进行了5例溺死案例的硅藻检验,获得较好效果,并与传统的有机消化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目前,尚未查见应用微波消解法系统研究人体组织内硅藻检验的实验报道。1材料与方法1.1检材分组检材为2000年8月份吉林地区某较大型水库中发现的溺死尸体。实验组:新鲜的和冷冻的肺边缘组织检…  相似文献   

19.
服毒合并溺死1例黄劳动,邓昭科(广东省台山市公安局;台山529200)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服毒自杀、投毒他杀都比较常见.水中尸体则意外溺死和自杀溺死、灾害事故较常见,他杀溺死和移尸水中也偶可见到,但水中尸体为服毒合并溺死者尚属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1...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家兔18只,分为溺死组、死后(抛尸)入水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只。采用消化—光镜法作肺、肝、肾硅藻计数(定量)及种属鉴定检验,同时作水样检验及空白对照。结果:(一)进一步证实生前硅藻可经空气源性进入肺脏并存积于大循环内脏(肝、肾)的概念;(二)提示水中尸体肺脏如有大量硅藻检出,仅此即可作为诊断溺死的可靠依据;空气源性吸入及检验过程中的污染并不影响该检验结果对鉴定溺死的判断。种属分析溺死组肺与水样的主要硅藻种属相符,而肝、肾中硅藻计数及种属分析均无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