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运作,并使之得到丰富和发展。新中国诞生以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虽有过曲折和迷茫,更有成功和辉煌。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阶级构成还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处在上升阶段,因而他反对列宁提出的工农民主专政及其领导的十月革命,主张通过阶级合作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普列汉诺夫的主要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尤其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不够充分:过于注重革命的客体向度即经济力量,而对革命的主体向度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关注不够;只强调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而忽略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停留在概念层面理解唯物辩证法,而不能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条件中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列宁避免了普列汉诺夫的错误,领导俄国人民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3.
关于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相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思想,其实质是俄国革命和西欧革命"互相补充"."设想"的真实逻辑是:通过俄国革命引发西欧革命,走共同胜利之路.所以,它仍属于世界革命的范畴,而不是什么"东方社会主义"新理论.20世纪历史的实际发展产生了东方社会主义,对这一道路和今天的改革开放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予以总结,而不应该靠曲解晚年马克思思想去打造新的"历史哲学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4.
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规划,这种后革命的政治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规划的放弃.究其原因,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叉政治哲学在深层逻辑上和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观点非常一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消失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运动的革命历史终结了.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资产阶级代替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封建贵族势力,成为新时代革命的首要对象。而无产阶级则取代了过去资产阶级的地位,成为新时代的中心和主导阶级,代表了革命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世界革命也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过渡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欧洲社会民主党理论和实践的新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西欧社会民主党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继续和深入、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要求,实用主义地对思想理论、纲领政策、组织建设和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地进行了新的调整。这是社会民主党历史上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次变革,其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力图构建资本主义新模式,继续履行管理和维护资本主义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视野下,建立政党、夺取政权、探索建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追求自身解放过程中演绎的三部曲.150年前的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和巴黎公社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建立新社会、新世界的历史首创精神.迄今,公社的原则和精神依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得到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的历史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也逐渐被模糊。具体表现是:阶级分析从政治领域置换到社会领域,阶层分析代替阶级分析;承认阶级存在,但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被否认,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被消解,中产阶级或技术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统治作用被推崇。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研究规模上继续维持一定的水平,并在研究视角和理论路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状况,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了阶级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阶级分析的现实框架;第二,从政治视角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主体的新构成、新特点、新内涵;第三,基于生命政治研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新形态;第四,从非物质劳动批判、生命政治学批判、知识产权和联合自治等方面提出了认知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保留着古老农村公社的俄国有无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恩格斯对于求解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批判了俄国民粹派"落后优势论"的理论错误,既体现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定性,也体现出理论斗争策略运用上的灵活性。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既有一定的差异性,更有根本的一致性,两者相互辉映、互为补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洞见,不仅促使一批俄国革命家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而且在俄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1.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当前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影响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迅猛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0,(22)
<正>高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意味着"以进步光明的新政权取代落后腐朽的旧政权"。随着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终于高居正义、真理和尊严之上。高华对红色政治的研究历来独辟蹊径,他对革命话语的建构过程与修辞动机有着犀利的观察。他追溯的并不是历史现场与历史景观,而是历史被建构的过程。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左翼文化";如何撇开现成的结论,从诸多史料中还原关于革命的叙述、探讨革命词语的高地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李玲 《南风窗》2014,(16):45-46
<正>中国知识界的使命就是思考如何将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与西方文明的优秀部分集成,升华出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体系。最近,关于北京大学建立燕京学堂的争议搞得沸沸扬扬,校方说法是,建立燕京学堂、开设"中国学"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而什么是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如何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北大校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清楚,在学术界这些问题也还没有共识,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我们持续不懈地探索。鹦鹉学舌该结束了在当代中国,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幸福观指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的转变. 马克思抽象人的幸福观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看待,马克思现实人的幸福观把人与社会、人与阶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才是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这一明显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林赞治 《南风窗》2014,(10):88-89
<正>从历史上看,当革命处于高潮,它趋于信仰至上,意志统一,不容异议和反对。而知识分子偏偏喜欢质疑,结果为革命所淘汰。革命首先是观念的革命。观念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创造,其中,最富于成就的观念,就是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观念。农民起义、宗教改革没有这样的观念,是知识分子——社会学家科塞称为"观念人"——最早把它写在革命的旗帜上。知识分子的角色知识分子萌生于中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中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而壮大为一个有为的群体。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他们是从社会底层、被压迫阶级那里获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历史辩证法理解为哲学而不是科学。卢卡奇使用了一个基本概念,甚至是贯穿于全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总体性。总体性无非是一种“反思态度”,他不是要研究历史中的具体事实和具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确与当今的平等主义者享有许多相同的政治目标,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并不赞同他们的平等主义直觉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将"平等"视为一种政治概念和价值,认为它可以促进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这种"平等"不同的是,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主张废除当前以资本主义为表现形式的阶级社会。要追问马克思为什么不是一个平等主义者,需要考察他对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利和道德以及阶级社会的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是对项佐涛《米洛万·吉拉斯的政治思想演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的评论,但更多地表达了评论者本人对吉拉斯,特别是对他的《新阶级》一书的看法.吉拉斯的《新阶级》对苏联官僚制度的批判是立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社会分析方法之上的.工业文明的全球性压力迫使俄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走上了以社会主义为手段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软弱的资产阶级不足以领导工业化,工业化的任务不得不由一个革命党承担起来.这个党在条件还未充分具备的时候去建立新社会,它就不能不依靠特殊的革命者集团去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掌握全部国家力量在“空地上”创造出一个工业化社会,从而必然导致“新阶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麦金太尔早期曾积极参与英国新左翼运动,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点。他曾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与他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在一起,探索一条独特的、富有阶段化特征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道路。然而,随着对阶级革命和斗争失去信心,麦金太尔最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转向纯粹的道德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始终坚持了“三个代表”。这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