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任胜 《学理论》2009,(11):91-92
一、批评性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区别 目前,在我国各类新闻媒体上批评性报道日渐增多,质量不断提高。但随着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批评性报道成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一大亮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黑龙江台的《行风聚焦》、《生活报》等新闻媒体通过各类批评性报道,揭露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种种现象,有力地监督了社会和个体公民的行为,有的批评性报道甚至直接促成问题的解决。许多问题一经新闻媒体曝光,迅速得到良好而有效的解决。由此,不少群众认为新闻媒体比“法院、检察院还管用”。于是。要求解决问题的、申诉冤情的都涌到了新闻单位。在他们看来,批评性报道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等同于批评性报道。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2.
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是党校的重要职责之一,实现正确的舆论监督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既要坚持舆论监督职责,又要学会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3.
晓理 《瞭望》2003,(Z1)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近日在一个座谈会上称,欢迎新闻媒体对法院工作进行监督。并表示人民法院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新闻机构、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对这样的信息当然应感到鼓舞,因为舆论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而这种监督权能否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更是检验一个社会法治严肃性的重要标志。 确如肖扬所说,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仅靠人民法院或司法机关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新闻舆论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对于这一点,多少有些媒体工作经历的人恐怕都不陌生。在电视和网络未普及前,记者也被称为报人,报纸是那个年代的主要舆论工具,报告文学曾一度成为批评性报道的重要武器。那个时候冤假错案累积,上访的人白  相似文献   

4.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中央综治委委员王胜俊日前表示,政法机关对舆论监督和批评性报道要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是善意的、有利于改进工作的批评报道,都要虚心接受,敢于承担责任。同期,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法院发出了一份名为《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若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新闻舆论部门的同志要遵守新闻纪律,做到反映情况客观真实,鼓劲帮忙而不添乱。特别应注意不报假新闻,不炒作可能引发各类事件的所谓热点新闻。要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抓好重大主题报道,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健全这方面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牢牢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新闻舆论要唱响团结稳定鼓劲的主旋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党的声音,积极有效地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很早就对媒体的功能进行了思考,形成了系统性的媒体监督理论。习近平媒体监督理论贯穿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监督相统一原则;正面报道与批评性报道相统一的原则;报道缺陷容忍与提高报道质量、培养媒体人才相统一的原则;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新闻传媒实行舆论监督仍较困难.建立舆论监督的法律程序,依法监督,是实现有效舆论监督的立身之本.同时,还应切实实现政治民主,推进高层次的监督,建立监督网络,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并将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回避制度从形式上保证了监督报道活动的中立地位,凸显程序正义及新闻公正原则.然而在舆论监督实践中回避制度仍存在执行困境,亟待从制度改良和监督机制配套等方面克服其"短板"效应,并着力强化该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9.
当 前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 ,可腐败现象已日益成为阻碍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腐败毒瘤之所以不断滋生扩散 ,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公共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因此 ,反腐败必须从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着手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独特作用 ,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新闻媒体进行反腐败舆论监督应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她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利益 ,党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公民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二者都以追求社会公正为价值目标。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新闻舆论逐渐成为一支左右司法审判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现实中有些不当的新闻舆论误导了民众,严重干扰了司法审判,从而影响到司法公正,破坏司法权威。试从分析舆论监督正当性出发,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冲突,从而为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做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显示其舆论导向功能的同时,也在发挥其特有的监督功能,也就是新闻舆论监督。所谓的新闻舆论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政府、社团和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提出的批评和建议,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的社会监督活动。新闻舆论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评价和社会事件人物所表达的意见。它是新闻媒体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整个社会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对社会的事态发展产生着影响。它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表达了一种大众性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很多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曝光的,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不专业、不科学、采访不深入、报道不全面、渲染炒作甚至部分失实等一系列突出的媒体行为失范问题,形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报道中一道独特的媒介景观——“新闻伤农”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了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食品安全对媒体责任和专业水准的新考验.因此,媒体应该深刻反省,从加强自身的职业规范做起,为彻底杜绝“新闻伤农”现象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当前舆论监督面临诸多困难:舆论监督显得相对疲软;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驾驭舆论的方式单一;新闻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借鉴国外新闻立法经验,逐步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调整舆论格局,使舆论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培育公共领域,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新闻行业自律,提高新闻舆论界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4.
陈茗 《理论探索》2002,(1):63-64
新闻采访中的隐性采访因为会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 ,因而新闻单位被诉侵权官司日益增多。为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法律应当为新闻隐性采访予以保护。在我国现阶段 ,在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法律能够为隐性采访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平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冶进海  马慧茹 《学理论》2010,(11):119-120
面对不可避免的"新闻官司"的现实挑战,新闻媒体该如何做到坚持真理、出于公心、实施社会所赋予的媒体自身的舆论监督职能呢?本文从舆论监督中常见的新闻侵权现象出发,分析造成新闻侵权的几大构成要件,指出常见新闻侵权的主要过错在于新闻行为人的过失,由此阐明新闻行为人在舆论监督中需要注意的几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要求监督系统法治化。监督系统法治化关键是依法调整规范化。新闻舆论监督是最具现代意义的监督形式。监督体制上独立是监督功能赖以发挥的前提。新闻改革作为政体改革的一部分,必须率先突进。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参与矿难事故的报道,经历了避而不谈、遮遮掩掩到密切关注、积极报道的历程。新闻媒体在矿难信息的传递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喉舌"功能和舆论监督作用、舆论引导作用、舆论激发作用、舆论促进作用,为及时准确地传递矿难信息,促进矿难事故善后处置工作,获得社会援助担负着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在矿难事故报道中的作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新闻法规和政策,为媒体参与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新闻行业自身的管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法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法制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制进程加快,以及依法治国方略提出,法制新闻已经成为各类媒体的报道重点,重大法制新闻往往会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2,(11)
自从2月11日“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开篇以来,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猴年伊始,运用新闻舆论监督手段来抓质量问题,是个深得人心的好兆头。产品质量问题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质量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国家有关方面估计,一年因质量问题而给国  相似文献   

20.
白扬 《学理论》2012,(27):111
笔者认为新闻敏感就是常人眼里看不出新闻性的事物,你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新闻价值,并及时形成文字予以报道.是新闻人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将新闻意识变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论文解释了新闻记者的敏感是什么?同时解读了新闻敏感,以及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