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瞭望》2005,(19)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一波接一波地掀起海外移民高潮,其中向中国东北的大规模移民尤其令人瞩目。据学者张志坤、关亚新介绍,早在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觊觎中国东北。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此后,日本和沙俄又为争夺东北而大打出手,并于1905年签订《朴次茅斯条约》,最终划定双方的势力范围:长春以南为日本势力范围,长春以北为沙俄势力范围。为了加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和进一步扩大侵略,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开始提出"满洲移民论"。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竭力倡导向"满洲移民"。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称:"经营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6,(8)
正石本鏆太郎是早期日本在"关东州"实行鸦片特许专卖制的特许专卖人,也是当时代表日本国操纵"关东州"鸦片专卖掌握实权的重要人物。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胜国,日本继承了原来沙俄在中国东北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的租借权,并在旅大地区建立了关东都督府,开始其殖民统治。受老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启发,日本殖民当局决定首先在"关东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实行鸦片侵略政策。20世纪初,鸦片毒品在国际上早已臭名昭著,为了逃避国际舆论和中国人民的谴责,日本殖民当局决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6,(5)
正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从沙皇俄国手中攫取了中国东北旅大地区及南满铁路沿线的种种特权,建立了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来掌管南满铁路、安奉铁路以及该铁路附属地的一切经营权。满铁在中国的总部设在"关东州"的大连。从此日本以"关东州"为中心,不仅利用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构建了庞大的贩毒网络,还利用在辽宁及东北地区所辖邮局开始进行走私鸦片、吗啡、海洛因等贩毒活动,这种方式较为其它方式贩毒更为隐蔽。日本早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即在辽宁营口非法设立邮政机构,私设牛庄邮便  相似文献   

4.
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加紧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侵略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日本通过设立统制机构,实行统制政策,建立与扩充特殊会社,实施《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利用"满铁""满业"垄断交通和重工业,全面控制伪满洲国经济,疯狂掠夺东北资源。  相似文献   

5.
赵朗 《侨园》2013,(6):78-78
<正>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皇俄国手中攫取的中国旅大地区及南满铁路沿线的种种特权,开始在东北地区从事鸦片贩卖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加强和推广这一政策,建立了推行鸦片侵略政策的专门机构,在东北地区公开种植罂粟,并建立鸦片制造厂,从事贩卖活动。日本对东北实施的鸦片政策,不仅实现了其"以毒养战"的侵略目的,而且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削弱了中国人民反抗意志,对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毒害极其深重。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日本侵华实施的鸦片战争的罪行。日本在东北的贩毒活动由来已久。不过最初只是秘密地、分散地、小范围内进行。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从沙皇俄国的手中攫取了东北的旅大地区(日本称为"关东州")以及南满铁路沿线的种种特权,为了巩固与扩展其既得的"权益",进一步占领全东北。1906年建立了统治机构"关东洲都督府"(1919年改称关东厅),开始在旅大地区、"满铁"及其所属沿线  相似文献   

6.
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成立于1937年,是日本继"满铁"之后又一个掠夺东北资源的重要经济侵略机构。"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造成了东北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同时也使东北民族工商业逐渐凋零、衰落。  相似文献   

7.
遵照日本裕仁天皇敕令,1936年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东北设立了一〇〇细菌部队。该部队用中国人进行活体实验,研制生产了大量细菌武器。同时,该部队经常到野外实验场进行演习,并且在实战中应用细菌武器,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8.
徐祝申 《学理论》2023,(3):51-54
日伪殖民统治东北时期,在经济上实施严酷的统制政策,目的就是要把东北经济纳入日本的战争体系中,扩大侵略权益,独霸中国。日伪经济统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挤压了东北民族经济的生存空间,使民族工商业迅速衰落,东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加剧了东北殖民化进程,使东北完全沦为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地。  相似文献   

9.
应雷 《学理论》2012,(29):167-169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及远东霸权而展开的一场厮杀。可以说,战前两国推行的对外政策,以及当时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最终拉响了战争的导火索。深入分析这些要素,可以说明这场战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7,(6)
正1905年-1906年日俄战争后,作为战胜国,日本攫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南满的租借地,在今天的旅大地区建立了"关东州",仿效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满租借地开始从事鸦片毒化活动。最初,日本在南满租借地实行的是鸦片贩卖特许制,关东州当局指定日本人石本鏆太郎为特许人,进行鸦片经营。石本鏆太郎以特许费的形式向关东州当局上交大部分鸦片经营所得利润。  相似文献   

11.
1900-1901日本殖民台湾之始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国力迅速增强,走上了对外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之路,而台湾则不幸成了日本对外实行殖民统治的第一个实验区。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缘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的中国向日本支付巨额的赔款,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  相似文献   

12.
正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四省一区,作为它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第一步。而国民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命令东北地方武装一退再退,将3000万东北同胞和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及资源拱手让与日本。在民族危亡之际,正处于国民党"围剿"中的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地肩负起领导东北人民武装抵抗、收复沦陷国土的责任,创建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抗战十四载。  相似文献   

13.
周敏 《学理论》2012,(32):203-204,234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后,开始着手建立一整套的殖民教育体系,对东北人民进行奴化教育,而后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化,职业教育在这殖民教育体系中占有的地位突显出来,无论从职业教育的初步实施、强化,还是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都不难暴露出日本侵略者创办职业学校的险恶用心,企图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他们扩大侵略战争、掠夺经济资源、建立法西斯统治秩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刘肃勇 《侨园》2015,(Z1):88-89
日本关东军为侵占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曾多次逼迫"东北王"张作霖同日本签订"东北铁路的满蒙积极政策",即俗称"日·张密约",都被张作霖拒绝,遂恼羞成怒,决意暗杀张作霖,换上能听从日本摆布的亲日分子,主管中国东北。关东军总司令村岗长太郎便将这一绝密行动交给了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河本大作认为暗杀张作霖的最佳办法,是选定从锦州至沈阳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8,(10)
九一八事变后建立的伪满洲国是日本军国主义刺刀扶植起来的傀儡国家,伪满洲国经济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典型的战时殖民经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经济肆无忌惮的掠夺,建立越来越严厉的经济统制,控制经济命脉为法西斯战争服务,还体现在杀鸡取卵式的鸦片专卖和劳动力压榨上。  相似文献   

16.
正1931年9月,日本公然出兵侵战中国东北。面对日本的不宣而战,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竟然抱"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直到日本侵华六年后,才明确提出抗战主张;十年后才正式对日宣战。探讨"九一八"事变后十年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还具有现实的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洋 《侨园》2020,(2):17-19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东北变为其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九·一八"事变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长期推行的向东亚大陆进行武力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国力衰弱、任人宰割的中国无法绕过的最终结局。甲午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开放豆禁,允许将东北地区的大豆三品(大豆、豆油、豆饼)销往国外。  相似文献   

18.
田晶 《侨园》2020,(2):19-21
妄图使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是日本大陆政策追求的第一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达到这一目标?在日本有各种各样的"解决满蒙问题"的意见。到"九·一八"事变前,各种意见阐述的越加清晰。而为实现这一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武力侵占的策划。独占中国东北,是日本实现其大陆政策及称霸亚州和世界战略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1,(9):34-35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到1945年,日本组织了共计14批次、总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侵略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7,(Z2)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利用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其中还利用鸦片毒化政策毒害中国人民,从中获取暴利。从建立伪满洲国到1945年日本投降,一直没有停止这一毒化政策,而且日本不断强化管理,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用于扩大侵华战争的军费。下面让我们从日本推行的"大烟组合"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