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15年,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为了取得舆论的支持,派帝制分子。《亚细亚日报》.总编薛大可带30万元巨款去上海“运动报界”,同时还派人到广州去贿赂报纸和报人。当时,北京的《国华报》、《国权报》、上海的《大共和日报》、《时事新报》,长沙的《大公报》、广州的《华图报》都接受了袁世凯的贿赂。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处于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时期,袁世凯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帝王观念的深刻影响,由于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袁世凯竟然上演了一场与世界潮流逆行的复辟闹剧。  相似文献   

3.
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制度被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代表旧制度的阶级总不会甘心于自己的失败,总是要等待时机,企图复辟。而代表新制度的阶级总是警惕,而且极力采取措施防止复辟。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当一个阶级刚刚取得政权不久,也就是说当其政权才刚刚建立,还不巩固的时候,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英国和法国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也就是说新兴的资产阶级当他们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封建复辟。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是在战胜了国王之  相似文献   

4.
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两人的比较从经典文本、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展开,尽管受制于立孔教为国教的宗旨,带有某种"偏见",却开启了孟子与荀子比较的话题,引领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兴龙 《学理论》2012,(26):126-127
20世纪初的十余年间,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一系列的冲击。清末,以考察儒家思想文化的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随之建立的新式教育猛烈地冲击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新兴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遗余力地铲除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残余。辛亥革命后,儒家政治思想被抛弃,西方政治制度被引入。新制度给中国带来悲剧性的结局,使孔教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挽救儒家文化和解决社会危机,康有为、陈焕章等人于1912年组织发起了孔教会。  相似文献   

6.
上一个世纪之交,在中华儿女心中响起了一个跨越世纪的口号,这就是孙中山 1894年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的“振兴中华”。这四个字,凝聚了中华儿女反抗西方列强的入侵而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的伟大国家的强烈愿望。   “振兴中华”提出后的 17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变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后来,虽有过几次复辟帝制、取消共和的活动,但都以失败告终。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当即将进入 21世纪之际,不能不叹服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的远见卓识。他是极力主…  相似文献   

7.
<正>一百多年前,在华夏大地掀起的护国运动,以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为主要内容,是一次由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革命运动,是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继续,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发生在纳溪境内的棉花坡战役,是护国战争中最为激烈和至关重要的一战,事关护国战争全局胜败。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55、56两个章回,充分展示了探春的才华和能力,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并不都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也会有能人,只是在那个封建体制的大家庭里,个人无法真正转变这个强大的制度,无法扭转这个顽固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瞭望》1981,(7)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70周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为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亥革命后,出现了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两次使社会倒退的复辟活动,但针对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的异同并未有系统的比较。因此,现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条件、个人因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袁世凯称帝的必然与张勋复辟的偶然及其根源、结果。  相似文献   

11.
1915年12月在云南发动的护国战争,打倒大野心家、阴谋家、封建复辟的顽固派头子袁世凯,粉碎所谓“洪宪帝制”的美梦,保住“民国”这面流光溢彩的旗帜,其历史地位是不可抹杀的。袁世凯这个不自量力的复辟狂,也因“护国战争”的重大历史意义而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评价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它的历  相似文献   

12.
姚春海 《学理论》2010,(25):183-185
曹雪芹钟情于《西厢记》,并将其融入《红楼梦》的描写。通过其中众多人物对《西厢记》的评价,《红楼梦》描写了一段有悖于封建礼教的高贵爱情,刻画了一大批恪守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当前人们主要认为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反封建性格使爱情走向了幻灭。通过与《西厢记》的比较,我们发现《红楼梦》爱情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处的环境中缺少了一个《西厢记》中"红娘"式的爱情"擎天柱"。旨在从《西厢记》的角度,阐述《西厢记》之所以成为喜剧,而《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葛清溪 《侨园》2011,(11):44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七月七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中,自发形成的择偶盛会。其主要内容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  相似文献   

14.
洪汗钟 《学理论》2013,(2):22-23
西塞罗认为共同善是共和的核心价值,包括"公益"与"公法"两个方面,形成了理解共和主义的两个维度,一为积极肯定性;一为消极否定性,又受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民主共和与宪政共和。宪政共和要求共和国的政体构建是宪政的、法治的,分权制衡的有限政府,试图构建一种"防御性共和政体结构";民主共和要求共和国的政体构建是民主的,强调人民主权,强调公民美德,强调构建的是发展的有效政府,试图构建一种"发展性共和政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共和与民主关系的讨论中,有些学者有意无意地将共和与民主对立起来,抬高共和贬抑民主甚至主张以共和取代民主。对共和与民主及其关系进行简要的学术梳理,我们发现共和与民主是高度兼容和互相补充的,并不存在共和高于民主和用共和来取代民主的问题,民主与共和理应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是毛泽东民主集中制的实质,然而它的运用又可能生成不同的形态,而民主集中制的正宗形态只有一种。具体而言,如果只顾民主而无集中,不可避免导致极端民主制;如果只顾集中而无民主,不可避免导致极端专制。这两个极端都是专制,正好与共和相对立;民主集中制处于两个极端之间,自在地具有共和要义。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就是要批判和反对极端专制与极端民主,敬重和守护民主集中制的共和要义。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掀起过一次次惊天动地的巨澜狂涛。一幕幕刀光血影中,一个个先烈倒了下去,一座座无字的丰碑耸立在中华大地。仅在上海滩,1913——1920的短短七年,就发生了北洋政府暗杀中国国民党高层领导人宋教仁、陈其美、张汇滔的三大政治血案。  相似文献   

18.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一个共和主义者转向为共产主义者。这一转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马克思本人主体方面的因素是最为根本的。马克思合理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原则,把人理解为社会存在物。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哲学世界化的根本目标,在追求理论彻底性和要求世界整体性变革的彻底的实践意识的推动下,结合历史事实,通过批判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意识,实现了自己思想和立场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9.
《养正图解》是由明万历年间的著名学者焦竑任皇子讲官时,为劝导皇长子朱常洛续封建道统而为皇太子编撰的一部蒙学读本,它由历史上的60个故事并配以插图构成,通过以事喻理的形式,旨在向皇太子传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与政治智慧,其道德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仁孝忠恕、好学修身、循礼节制。君臣(上下)相处之道的德贤取人用人思想、政治活动(君民关系)中的以民为本的道德原则。它对我们的现代启示体现为:第一,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第二,领导干部要明辨是非,重用贤德之才。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20.
陈翔 《理论导刊》2020,(5):71-75
以伦理共和的视角探析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意在强调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共荣,以文化共和为指向,表征对世界的一种新态度。树立伦理共和自信,构建伦理共和模式,形成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必将有助于我们在国内国际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将统一战线嵌入到国家治理之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肩负着更好地完善"大统战"格局的重任,是走向战略大局的共和,也是走向伦理的共和,更是走向文明的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