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学理论》2021,(11)
康德在"自由本性"的基础上,从自由意志、道德律令出发,指出善恶概念既不是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理性的先验假设,也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感性经验材料,而是存在于道德法则之中并由道德法则所决定的。因此,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和服从就是道德上的善;反之,如果违反了道德律令便是道德上的恶。康德并没有直接论述道德善恶,而是从逻辑可能性、实然和应然三个层次出发对道德善恶观进行了阐释。康德提出的人的本性中具有"向善的禀赋"和"趋恶的倾向"的道德善恶观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体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2.
冯婷 《学理论》2010,(18):100-100,102
近年来自由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十分提倡自由。它把自由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价值取向上倾向于获得内在精神自由,在对待自然上倾向于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自由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侧重于获得现实的个体自由。由于科技化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所以特别崇尚科学理性。二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当代,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西方的自由观并积极探索中华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发挥自由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西传统伦理文化的不同特点其思想根源在于人性善恶论的不同倾向。人性善与人性恶分别是中西人性论的主流思想,由此导致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伦理教化、内在修养、重私德和追求圣人之德与西方传统伦理文化重制度建设、外在约束、重公德和要求常人之德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公务犯罪是人性恶的外在表现。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本性恶的本质一面,偶尔也不乏善的闪现。但恶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掩盖善的一面。对于人性中恶的一面,不能寄希望于自律和道德教化,必须严密法网,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制度,通过人性化的外在制约来抑制公务犯罪。但是,也应该尽力维护和发扬人性中善的一面以对抗和牵制恶的一面,为此,道德教化作为抑制公务犯罪的辅助力量,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6)
奥古斯丁的自由观首先从自由意志的来源方面进行阐释,肯定了自由意志是善的,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是正当的。其次他说明了,恶的产生是自由意志误用的结果,但是这将威胁到上帝的信仰。他为此进行了辩证,说明自由意志为恶和上帝的预知并不矛盾,对信仰和理性进行了调和。他的自由观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在希腊哲学之后的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颖 《理论导刊》2013,(9):53-54,68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其中不乏文化传统的原因。中国文化传统实际上缺乏诚信,集中表现在:缺乏诚信建设的文化前提,即自由意志和规则意识;"人性善"的道德假设不利于诚信规则的建设;儒家"爱有差等"的伦理原则不利于诚信标准的确立;缺乏宗教信仰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不利于诚信的保障。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构的基本思路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立人",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6)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生来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大体上有五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第二种主张人之初性本恶;第三种则是人生来无善无恶;第四种是人生来既善也恶;第五种则认为,有的人生来是善,有的人生来是恶。这些观点直到今天都有很大影响。但无论是他们自身的理论逻辑,还是对人性、良心等核心概念的阐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对这五种人性论进行逻辑层面的辨析及在此基础上,对人性、良心等概念进行科学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李科政 《学理论》2013,(19):78-81
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价值。他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类欲望;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哲学的道德,设置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与道德价值的分离,造成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并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故而尼采否认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主要以"善恶彼岸"的价值立场,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自然主义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一次纪检会议上谈及人性善恶问题时指出,善和恶对立统一于人性矛盾运动中,善长一分,恶去一分,善进一尺,恶退一尺,人性的改造就是扬善去恶、以善逐恶的过程。人生在世,追求的是一份生命价值和意义,只有牢牢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基准底线,其人生追求才是合乎社会共同价值的,才是安全的、健康的,才是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如何在"不敢腐""不能腐"的基础上,构  相似文献   

10.
对奥古斯丁的人性本善思想做了简单的论述。至善的上帝创造了善的万物,因而人类的本性也是善的,但人类又因为反常地运用了上帝赋予的善的意志自由追求低级的事物而产生了恶,恶不具有实体性。通过奥古斯丁的分析理路我们发现在他的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自我选择罪责自负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律是辩证统一的。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人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用善与恶、好与坏、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现象为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二者有明显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 道德与法律从性质来看具有一致性。道德与法律都  相似文献   

12.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需进行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试论次道德的正确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善和恶的两极中进行道德思维,殊不知,善中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恶,恶中也许有某种程度的善.次道德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道德问题.辩证看待、适度肯定和正确引导次道德将会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人关系"是孟、荀共同关心的话题,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至善的,为"人性善"的终极担保;荀子提出了"天人之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力主"天"指自然界,并不关涉人性之善恶。孟、荀共同关注的重点是"人",孟子从内在超越和可能性视角认为人性可能为善;荀子则从现实性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人"之恶与伪进行了逻辑推演。孟、荀对"天"和"人"的互补性诠释,丰富完善了儒家人性观。  相似文献   

15.
荀子性恶论另辟蹊径,在界定"性""伪"之别的基础上,指出"性"是先天的本能趋恶,"伪"是后天的积习成善,并且诉诸礼法、礼义两种途径,力求实现"伪"向"性"的超越,即能动性对本能性的超越,达到化性起伪的效果,最终使人归善如流。腐败问题源于人性中的根本缺陷,是权力在人本能趋恶下产生的变质和异化,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启示主要是:应通过德法并重、标本兼治两大路径,双管齐下,遏制腐败的滋长蔓延。  相似文献   

16.
虽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主要是康德对宗教思想的论述,但其间涉及道德诸种关于人的恶的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对现实的恶,也即在我们处理"心灵改善"问题时所遭遇到的伦理困境,深刻地表明"人的本性纯为善"的期冀已然化为泡影。在此,将通过康德在超验领域中关于人的恶的思想来透视经验世界中常见的几种恶,以期许厘清恶的原因而实现人的向善禀赋。  相似文献   

17.
田小伟 《学理论》2012,(24):21-22
尼采被称为反道德主义者,他也这样自称.尼采的道德观以强力意志思想为出发点,把强力意志作为道德和善恶的标准.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并在这两种道德的对比中阐明了他的道德观.他提倡主人道德,其本意在于造就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他反对传统善恶道德,反对基督教的颓废,反对奴隶道德,认为它是弱者的道德,是妨碍生命扩张和本能发挥的道德,是人类退化的道德.他对于奴隶道德的批判,有破坏传统旧道德的积极作用,但也包含着全盘否定历史上的道德遗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8)
之所以人性善恶不易破解,皆因通常都局限于个人看人性。而人性之人首先指代乃人类而非个人,人性所指也应是人类特有之属性。虽然孟子"性善说"已发现人性善之真相,但对其内在机理却未能充分阐明,这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之个人主义思想对以其为主流之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冲击。当摆脱通过个人利己或利他看人性的思维定势,以跨越利己和利他之利人类来认识人性,便可通过人类利益的认识,看清人性善的本质,从而为复兴中华文化找到足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2)
在心性问题上,颜元主张性一元论,认为人只有气质之性一种性,此性是纯善的。而恶来源于外物的引、蔽、习、染。去恶成善的手段则是去学习具体的六德、六行、六艺。从颜元论性的理论前提、对人性的定义、恶之由来及人如何进行道德实践四个方面论述颜元在《存性编》中所阐发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1)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可谓是紧密依存,相互促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美学思想更是随处可见。那么,《共产党宣言》中有吗?一定是有的,还很深刻。《共产党宣言》旨在建立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人终将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即自由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马克思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社会中所有人发展了,社会才能进一大步。这一点引发了笔者对于传统中国美学思想的思考,中国传统美学发展以来,就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团结互助、发挥个人的自由意志、每个人要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这样一来我们的国家、社会才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提法,我们称之为"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