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基蒂都是年轻貌美,善良聪慧的女子,并且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但是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通过比较两种人物的性格、家庭环境及价值观,可以发现导致安娜悲剧更深一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颐武 《瞭望》2013,(10):2-2
关于“中国梦”的讨论和思考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这是我们对于未来的真实愿景,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奋斗的结晶,也是三十年来中国人努力劳作和创造的结果,是中国人对民族富强振兴、社会和谐团结、个体幸福快乐的共同期盼,是今天中国发展的大平台所提供的现实的可能“中国梦”的光芒正在我们前方闪烁今年两会正是展开了对于“中国梦”的信心与承诺。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作家通过对安娜的爱情和家庭悲剧的描写,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中俄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安娜深刻的内心体验、强烈真挚的情感和激情活力令无数读者感动,她悲剧的命运结局也令世人扼腕叹息.旨在分析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新式贵族渥伦斯基的形象。他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而是有着“双重人格”特点的人物。他的一生动摇于强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矛盾的内心中夹杂着积极的人生愿望和盲目地奔波.流消着狂热的激情和善良的迷误。通过对渥伦斯基悲剧命运的分析,进而探讨渥伦斯基与安娜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一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一些现代社会学家曾对“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下过定义,他们认为,仅仅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以脑力劳动谋生,这样的人仅仅是“脑力劳动者”算不上是知识分子。只有当一个人在从事学术、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研究以外,还抱着深切而强烈的社会关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自由幸福,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是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6.
李印锋 《学理论》2010,(23):130-131
命运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命运是命和运的有机组合的密切联系的整体,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历程。对于命运,要从主体与客体、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进行辨析。进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命运,因为人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个人命运不是个体的独立性存在,它必然与其他的命运相互作用和联系而存在于人类命运和自然之中。在把握好个人命运的同时,当然更要关心国家的命运和自然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公秀丽 《党政论坛》2012,(21):45-4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葛晨虹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不论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对于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感受和体验这一点,是基本得到人类思想家共识的。”作为快乐感受和体验,幸福首先是主观的,所以对于一方百姓来讲,“幸福吗?”这一问题,普通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才是自身幸福与否的最终裁决者。  相似文献   

8.
"幸福异化"就是将幸福的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将人类社会活动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过来,割裂幸福的本意并扭曲幸福的本质,致使幸福的重心错位和价值失衡,最终将幸福变成不幸。幸福异化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要走出幸福异化的困境,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扬弃劳动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注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华 《学理论》2009,(18):20-2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传统研究认为,人们消费只是为了表现一种预先确定的“我”是什么人的感觉。而本文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现代消费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成为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化行为”,从而对现代社会结构具有了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冯骥才  文丁  聪图 《民主》2008,(1):6-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3.
李邦松 《学理论》2008,(2):29-31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主体发展的“现代困境”。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的出现。并不能真正提供破解困境的答案。科学发展现实现了对西方“以人为中心”发展观的超越,对于破解“现代困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们对一定时期“自身状况的满意”.然而在现代性思潮的影响下,幸福的追求演变成对物质财富的无止境占有和消费,致使幸福陷入了前提性的危机与困惑,即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却是压力的倍增,幸福感的疏离.究其根源,在于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物质化致使幸福“物化”,在于工具理性的驱动下人之存在价值的迷失导致幸福的“工具化”,以及技术理性的张扬加剧幸福的“虚无化”.  相似文献   

15.
菁菁 《各界》2012,(10)
1865年每月14日,林肯被刺杀,终年56岁。对于他的死,美国人民都认为是美国的不幸。而对于林肯,其一生中真正的不幸,则是他与玛丽·托德结婚后23年的家庭生活。在美国的书籍中,凡是谈到林肯的家庭生活,都会出现“林肯的悲剧”、“苦命的林肯”、“大人物在结婚上的魔障”等字眼。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自然状态理论在近代以前颇受欢迎.其理论基点在于某种正义的应然,无论是自我保全还是追求幸福生活,都是理性谋划的结果,是符合正义的。在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也就是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体未来不幸的可预知的恐惧.社会中的个体关注代际与来来的幸福,至少可以避免不幸。基于此,给予不幸者利益分配上的照顾,这种照顾与其说是对同类不幸的悲悯,更像是慈善的储蓄。这些理论都是理性与平等精神支撑的以单一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利益关系为基础的考量人类幸福源泉的学说,这种逻辑不仅在抽象的政治学理论中绽放光芒,而且具有相当的普世性。可在这种原初状态下设计情形来研究行政伦理。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是对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包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十七大报告提出:“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的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使人在幸福愉快中工作、生活,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就精辟地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 不幸的是,“人权”,同她的姊妹民主、自由等的命运一样,至今仍被歪曲为抽象的、普遍的、永恒的怪物,不仅被资产阶级用来巩固在国内的统治,而且成为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和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问题日益突显巳成为当前影响人民幸福的重大因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通过个体主观心理和社会客观存在共同影响人的体验感受,从而决定着幸福的实现程度。尽管理论“界对幸福指标仍未达成普遍一致的看法,但是在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中还是可以抽象出幸福的若干要素,作为实现幸福的逻辑基础。这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感、生活满意度、权益公正感和法制保障感。  相似文献   

20.
龚传洲 《党政论坛》2013,(19):43-45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近200年前,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说“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