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学理论》2015,(33)
随着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联系,人类必须要具备更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应对从世界各国涌入的文化信息,商务活动是目前交流最密切的方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更需要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活动中的认知方式,则能够有效促进交流能力的发展,隐喻视角就是一种表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本文将从隐喻角度分析商务语篇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刘彬 《学理论》2009,(20):159-160
动物词语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语言生色的同时,开拓了人类对词语本身的思维想象力,传递着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态度,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本文从动物词语产生、联想和使用等方面,解析这些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借以空间方式表达的隐喻。时间的一些抽象概念往往借用已有的、具体形象的空间方位词汇来表示的。人类在活动中首先学会空间概念,再借此表示时间,形成了关于时间的隐喻。这种用空间隐喻时间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无形的时间化为有形,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现实生活和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赵凛 《学理论》2012,(11):168-169
动物词在文化中常常蕴涵丰富的意义,不同民族对动物的文化语义认知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个性差异。这些喻义共同现象大多源于人类认知的共性。而存在更多的是喻义的个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空间定向可以借助各种客观参照物,如太阳、自身、或其它物体.中国南北方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在方位空间认知上习惯上有很大差异,空间术语也不同.南北方人的方位表达表明空间术语在一定程度能够导致空间认知的差异,这些都是在物理空间的不同造成认知筹异的基础上产生的.南北方人都在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上获得了正确的空间认知,只是因为实践上有不同,文化和语主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程琛 《学理论》2013,(14):195-196
当代认知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因而人体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英汉隐喻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自然与地理环境差异;视点差异;语言文化差异;传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曾凤英 《各界》2007,(6):62,6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英语隐喻,并提出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认为:英汉存在文化交织的隐喻应采取异化翻译;英汉存在文化鸿沟的隐喻应考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结合;英汉存在文化冲突的隐喻应采取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8.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的体验哲学对西方哲学界、认知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提出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对语言成因以及其他若干相关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重点阐述体验哲学以及它对概念隐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迁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迁徙自由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人权。迁徙与“流动”、“迁移”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应混同使用。迁徙自由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迁徙自由是一种主观意志自由。迁徙自由的主体不受其他外力左右或主导;另一方面,迁徙自由本质上要求权利的同等对待。迁徙自由的这些特性,既说明了迁徙自由不同于人身自由,需要得到宪法的独立确认,又充分彰显了迁徙自由的价值与宗旨。  相似文献   

10.
廖文丽 《学理论》2009,(19):72-73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都不乏隐喻的存在。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难免会削足适履,导致文化冲突。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对其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行政文化是一种与行政机关中行政官员的管理活动相联系的,受特定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制约的,体现着民族文化特征的特殊文化形式。这一文化有其自己独特的特性,它们集中体现在几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只有对行政文化特性进行深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行政文化的本质。 1.抽象性与具体性 首先,行政文化是复杂的现实事物的高度抽象。行政活动中每日每时都涉及无数的人、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志、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与行政文化有关,蕴含着行政文化的设定和内容。但它们并不是行政文化本身,行政文化只是蕴含于这一切之中的一种信息、含义或精神。一套办公设备,它的个别零件或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是人们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对阅读中的隐喻理解产生很大影响。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概念隐喻对大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迁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迁徙自由是人类维持生存与发展一项基本人权。迁徙与"流动"、"迁移"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应混同使用。迁徙自由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迁徙自由是一种主观意志自由。迁徙自由的主体不受其他外力左右或主导;另一方面,迁徙自由本质上要求权利的同等对待。迁徙自由的以上特性,既说明了迁徙自由不同于人身自由,需要得到宪法的独立确认,又充分彰显了迁徙自由的价值与宗旨。  相似文献   

14.
修辞情境是言说者和接受者之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修辞情境不单纯是修辞性的,而是具有根隐喻特征的开放体系,除了具有"言语语境"的属性外,还具有"非言语语境"的属性,非言语语境包括情境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三种形态.在修辞中,要关注非言语语境中对于认知产生影响的情境、文化、社会等形态.修辞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在修辞情境中构建起来的,语言意义体系的建构是在实践场域中进行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不同文本内在的微妙联系显现表达,互文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体现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一种延续。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价值,一直是翻译中的心头之"患"。因此,将互文性理论作为切入点引入古典诗词翻译,有助于弥补一定的文化缺失现象,同时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和认知活动能力的外在表现。人猿揖别,语言也成为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种标志。大量研究表明其他动物也都有各自的具体的信息交流系统。不过,它们是以特定生存环境下的某种声调或动作来实现信息交流的。然而,动物的信息交  相似文献   

17.
罗见旭 《学理论》2009,(29):166-167
隐喻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用隐喻思维进行英语学习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本文讨论培养学习者用隐喻思维对促进英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联系与关系:意义相近的一对概念。在哲学中都表示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因果联系与因果关系就是指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是,二者仍然有很大差别。在哲学中,联系多从动的方面来描述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关系则多从静的方面来描述其状态。也就是说,关系仅仅说明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联系则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实现。所以,同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过程的角度考察,是联系;从状态的角度考察,是关系。如:我们常讲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说理论关系实际;说要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而不说处理好红与专的联系,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重要隐喻,科学与艺术的隐喻对于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其难以克服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它们已经难以适应后工业社会复杂的社会现实及治理需要。为此,全钟燮教授在社会建构的思想框架下提出了"社会设计"隐喻。这为公共行政提供了一种理解后现代社会多样而复杂的现实,以及鼓励创新性处理问题和解决难题的概念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公共行政更广泛意义和活动的普遍隐喻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贾长勤 《学理论》2010,(24):115-116
物质世界从天体到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事物之间都处在结合和分离之中,那么,这些事物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揭示了一个崭新的自然哲学概念一物质链。物质链是事物之间相互传递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具体事物之间的结合就是通过物质链来实现的。物质链的概念阐释了事物发生量变和质变的本质。物质链的发现不仅具有哲学方面的意义,而且也有助于人们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科学地预见未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