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载:“张氏四维医门秘旨十五卷存。□□曰:古皖张子讳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乃听选官也,医名于世,诸上司奖之以扁额,士大夫赠之以诗文。”但国内未见该书,仅日本有原刻本及抄本。今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马继兴等中日学者选辑的《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影印本中,见到了该书(明万历间同安张氏恒德堂本)的全貌。现对张氏生平及其著作内容、学术价值介绍如下。 1 作者生平   张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古皖怀宁人(首卷“小引”)。张氏生于医学世家,其父“憨仙公为皖名家。人有求辄往,往则疗治辄效,其报不报弗校也。至今皖人称医而仁者,必曰憨仙”(首卷“自叙”)。张四维于《医门秘旨*自序》称:“余家大人憨仙君,精专易理,谙通诸经,为郡弟子员。一日大父宦往,大母家居,病且剧,乃喟然叹曰:为人子不可不知医,顾独  相似文献   

2.
《疡医大全》为清代医家顾世澄所著。后世对其生平和著作研究成果较少,且错漏较多。顾世澄,一名澄,字练江,号静斋,安徽芜湖人,生活于康熙朝晚期至乾隆朝中后期。顾氏为中医世家,其祖父顾宁华、父亲顾青岩,均为当地名医。大约1721年前其侨居广陵(扬州)行医。《疡医大全》共40卷,成书于1760年,初刊于1762年。卷一《内经篡要》选自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其余各卷引述历代外科著作及30多位医家有关疮疡的理法方药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分类编辑而成。顾氏另有一部节选于《疡医大全》《杂病源流犀烛》《续验方集》而成的《喉症三书节钞》抄本存世。  相似文献   

3.
《医贯》是明代医家赵献可的代表作,其中《消渴论》篇可反映其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思维。认为消渴病虽涉及肺、胃、肾等多个脏腑,但肾在诸脏腑中最为关键,肾虚是消渴病的关键病机,治疗消渴病应以治肾为主。对五行生克理论也有独特的发挥,认为五行生克是“相通”的。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命门学说,在临证中极为重视命门先天水火,注重先天水火互济。  相似文献   

4.
对医助自杀的讨论历史悠久,但普通法经验和成文法规范普遍禁止这种行为。医助自杀的反对者从滑坡论证、“杀死”和“让其死”之间的道德区别、医患关系的困境等方面拒绝承认其合法性,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为禁止医助自杀提供正当证明,相反,其论证的乏力和逻辑的错误为医助自杀的合法性提供了巨大支持,因此,禁止医助自杀是一种错误且非理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责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6.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汇集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思想。金元之前,《黄帝内经》等记载以风邪外中为主,认为中风为外感所致;金元时期,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主张内伤生风,认为中风为内伤所致;金元之后,对《黄帝内经》中风理论与“三子”中风理论之辩论展开,以王安道、张介宾为代表者,认为当分论“真中”“类中”,而以虞抟、喻昌为代表者,则主张合论“外感中风”与“内伤中风”。治疗规律则是以治外分浅深虚实,治内别火盛寒盛、气虚血虚,预防主张“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  相似文献   

7.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明代安徽祁门人,是新安医学流派的先驱者,明史列其为当世四大医家之一。 在汪机的医学思想中,易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他介绍是:“幼业儒,后随文习医,研读诸家医书,参以《周易》及儒家性理奥论,治医屡效”。汪机幼习举子业,对于《周易》及程朱之学颇有研究,汪氏习医,远溯《内经》、《难经》,近法丹溪,东垣诸家。因《内经》的成书便依据了易理,朱丹溪亦是先习易后学医,医易兼通,所以易学原理对汪氏学术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后汪机更是行医不忘研易,研易以究医理,终于集诸家之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安医学流派——培元派。 培元派是建立在营卫一气论的基础上,以擅用参芪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陆氏三世医验》是明代嘉靖年间陆岳祖孙三代医家的治病验案总结,其中以脉诊决病颇具特色:凭脉确立诊断,据脉判断病机,凭脉设立治法,以脉阐释病证。  相似文献   

9.
北宋医籍《太平圣惠方》记载从脾治疗“多涎”“心腹疼痛”“呕吐酸水”“脾藏中风”“咽喉不利”“舌强不语”“口舌生疮”“舌肿胀”等多种病证,从藏象理论以脏腑结合经络方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太平圣惠方》从脾论治的疾病既涵盖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口腔黏膜病变,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问世后,历代学者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错误。仅就金元明清医籍而言,就有很多提要存在考证不精确、议论不公允的问题。对前人未论述的13条提要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开创了以义理释易的先河。然至汉代,易学背离了这个方向,汉儒解《易》着重象数,走进了神秘主义的死胡同,大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至魏,王弼解放思想,以孔子义理学说为宗注《易》,革去汉代象数之学,使人们破除迷信,把自身的能动性视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力量,开拓了“人的解放”的新境界,在历史上倡导了一次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2.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气、理的本源地位,相比于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本论,二者呈现出同归而异趣的面相。而朱子则在诠释《太极图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程“未尝为一偏”的动静转化之理分殊为“动之理”与“静之理”,论证了理何以为气之本的问题。同时,朱子又以周敦颐《通书》对继善成性的划分为据,论证了理在先、性在后之说。相比于胡宏性本论,朱子则实现了对二程理本论的继承与超越,系统地证成了理本论。  相似文献   

13.
“使民”思想历来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很多的典籍中都留下了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如《商君书·更法》中称:求使民之道。”《孟子·尽心上》中说: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荀子·正名》中讲:……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如此等等,可见历代对“使民”命  相似文献   

14.
<医碥>以<证治准绳>为参照,存在大量的直接或间接引用,一方面反映了<证治准绳>在清代岭南地区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清代医学传播和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和比较两者,可以甄别出何梦瑶医学思想的渊源,并呈现其创见.  相似文献   

15.
一、考源 “华佗论治伤寒”篇,今孙思邈《千金方》卷九“伤寒例第一”和王焘《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卷一“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首”中均列有之。但是,这二书中所引的“华佗论治伤寒”篇是从哪里录出的,今作其考源如下。 1.《外台》中所列的“华佗论治伤寒”篇,不是录自吴普集《华佗药方》十卷中,而是录自《张文仲方》一书中的“天行”病中。 按《外台》引“华佗论治伤寒”篇中所用的药方,无一方是注“出华佗”,其篇下也没有注出某卷中,而有“此法宫泰数用甚效”一句。按宫泰是西晋人(注1),在汉人华佗、魏人吴普之后,不可能为《华佗药方》一书所引,所以《外台》中所引的“华佗论治伤寒”篇,不是录自吴普集《华佗药方》十卷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文心雕龙&#183;养气》篇为本,结合其它篇章,探讨了刘勰“气”之思想来源,“气”之概念在中国思想史及文艺理论史中的流变。文章认为,《养气》中“气”为“元气”,即生命力,是物质性与精神性兼具的,充塞于天地之间,形诸作家作品的万物之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易》学的流传,论述了汉代《易》学实质上为古文经学;从《易》学的师承关系入手,论述了《易》之今古文之争的实质;从天人观、通变思想、政治伦理观三个方面,论述了《易》学对汉代史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提出半表半里当用和解之法,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刘完素、李东垣沿袭了成无己病在半表半里当和解的说法。徐春甫将“和”作为独立的治法提出,认同“小柴胡为少阳表里和解之药”。张景岳将“和阵”列入“新方八阵”范畴。汪昂《医方集解》专列“和解之剂”,其“和解”概念承袭于成无己,但和解剂的选方范围有所扩大。程国彭首次提出“医门八法”,完善和法。  相似文献   

19.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作为县域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基本上建立了这一领域的基本制度框架。在实践层面上,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试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涌现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典型,为其他地区这一领域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总的来说,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动力和建设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加强党政领导、提高基层能力、完善利益机制、打造数字医共体等,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