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弥可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密西根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穴位注射可以显著减少DPN患者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5次,疗程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椎病症状量表、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hort 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 MPQ)、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及不良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β、IL 6水平。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SF MPQ评分、N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E2、IL 1β、IL 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E2、IL 1β、IL 6水平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同时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仙灵骨葆配合推拿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10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3组.仙灵骨葆 手法组38例用仙灵骨葆加手法治疗,并与单纯仙灵骨葆治疗36例、单纯手法治疗34例作对照观察,治疗30 d后根据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仙灵骨葆 手法组与仙灵骨葆组、手法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也有明显改善(P<0.01);仙灵骨葆 手法组与手法组、仙灵骨葆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仙灵骨葆 手法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仙灵骨葆配合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推拿结合内热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40例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内热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米替林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压痛点数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压痛点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结合内热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阿米替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俞募配穴穴位注射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按照入院的时间顺序采用抽签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中极和膀胱俞以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同时接受针对脑卒中的常规针刺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针刺中极和膀胱俞,其他疗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1个疗程后进行尿失禁主要症状评分,尿失禁程度评估和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量表评分. 结果 治疗组尿失禁愈显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延长夜尿间隔时间、增强患者排尿急迫感、减少夜尿次数和诱因诱发排尿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FI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俞募配穴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可明显改善患者尿失禁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普通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merican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残存分级标准评定两组脊髓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轻触觉、针刺觉和运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ASIA残存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在升高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穴位注射配合普通针刺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和试验组(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中药熏蒸和针刺治疗),每组30例。治疗5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测定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价关节功能。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HS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VAS评分下降值和HS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和针刺治疗有利于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平目汤治疗阳气亏虚、痰瘀阻滞型非活动期Graves病浸润性突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22例40眼)、中药组(22例39眼),中药组予平目汤颗粒口服,针药结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联合远近配穴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突眼度、突眼临床有效率、眼部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突眼度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针药结合组突眼度降低程度显著大于中药组(P<0.05);针药结合组突眼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眼部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针药结合组眼部症状积分降低程度大于中药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除“面色晦暗”“自汗”外,其余各项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在降低眼球疼痛积分方面优于中药组(P<0.05)。结论 平目汤联合针刺能更好地降低阳气亏虚、痰瘀阻滞型非活动期Graves眼病患者的突眼度,改善其眼部症状,缓解眼球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刃针结合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原理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MTrP原理治疗,对照组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后均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治疗2周后(共治疗5次)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Z=-2.453, P<0.014);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以及在降低齿突生长性偏移(odontoid growth offset value,DO)、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bilateral odontoid lateral mass spacing difference, VBLADI)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刃针结合MTrP原理治疗颈性眩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联合推拿康复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疼痛和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66例混合型颈椎病(颈痛、眩晕为主要症状)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手法推拿、康复运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药汤剂颈舒汤加减内服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7、10、14 d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cervical vertigo,ESCV)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眩晕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7、10、14 d时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ESCV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10、14 d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7、10、14 d时,观察组ESCV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舒汤加减内服联合推拿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混合型颈椎病疼痛、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刀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针刀治疗,记录患者针刀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残损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时点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点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晕针、断针、术口感染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针刀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 以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评价指标,以针刺腰夹脊穴为主要治疗方法,采用四因素二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加强局部选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针刺间隔时间的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 加强局部取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3个因素两水平间的VAS及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时间间隔两水平之间VAS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中,加强局部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循经远端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针刺夹脊穴,配合加强局部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4 Hz,隔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拟固肾育胎方加减内服结合穴位贴敷对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0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黄体酮注射液肌肉注射,研究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给予自拟固肾育胎方加减内服结合穴位贴敷,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变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下腹疼痛或坠胀、腰膝酸软、阴道出血)和次要症状(夜尿频、精神倦怠、肢体困倦、头晕耳鸣)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积分降低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黄体酮注射液肌肉注射的基础上,自拟固肾育胎方加减内服结合穴位贴敷可明显改善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铝碳酸镁及补液治疗对妊娠剧吐孕妇的疗效。方法 将69例妊娠剧吐孕妇分为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联合铝碳酸镁及常规补液)30例和对照组(铝碳酸镁联合常规补液)3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住院时间,治愈时间,尿酮体转阴率时间,两组孕妇尿酮体转阴率,二次住院率,治疗前后妊娠-呕吐与恶心独特量表(pregnancy-unique quantification of emesis and nausea, PUQE)评分,症状评分,妊娠呕吐生活质量(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quality of life, NVPQO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孕妇住院时间、治愈时间及尿酮体转阴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孕妇尿酮体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UQE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减少(P<0.05),从治疗第2天起,穴位贴敷组PUQE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孕妇症状评分、NVPQOL各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穴位贴敷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圆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 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圆利针针刺腰肌拮抗肌群(竖脊肌和腰大肌)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刺疗法,穴位选取肾俞、大肠俞、委中等。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量表评定腰椎功能,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因素内(时点)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572.19,P<0.01),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时、第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升高(P<0.05);因素间(组别)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2.317,P=0.133)。第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37);第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临床疗效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结论 圆利针疗法的短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长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 将7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耳穴压豆)和对照组(口服佐匹克隆),每组各36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3%、94.4%,对照组分别为30.5%、75.0%,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予以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和温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的肢体感觉、水肿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S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关节肿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组,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