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隔.在推进法治进程中,应当根据当下后乡土的现实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其也对今天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变与不变,本文从乡土社会的"土性特质"、"差序性特质"和"礼治性特质"这三个核心概念解读出发,论证了农村社区的本色正由乡土社会的"辈分权威"向"知识权威"、"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礼治约束"向"法治约束"后乡土社会转换,力求为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可以看作是政府和民众两个制度变迁主体博弈的结果,核心是经济产权和政治权力在国家、集体、农民间的再分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过程始终贯穿着发展的新政治经济学逻辑框架:改革开放早期农村制度变迁的一致性,改革中期农村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农村改革陷入停顿期。对这一制度变迁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农村社区的政治决策框架,其本质是壮大农民权力的过程。推进下一步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制度变革任重道远,需要重新界定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农村社区、农民之间的权力分配,调整和优化农村社区内部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宏观层面来看,以突破性文明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体系,注重技术、贸易程序,且政权始终处于分散和相互竞争的状态,无法形成超强干预,追逐利益自然成为制度变迁的基点.与之相应,构建有效的激励结构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社会开放度、人口增长、宗教改革、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进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度一统,权力是文明体系的核心和制度变迁的基点,政权理性化程度相应成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国家意愿、国家能力、文化惯性与惰性、强有力的外部挑战及生存压力等因素制约着制度变迁的进程.对后一种制度变迁而言,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机制三者间必须合理配置,协同演进,才能充分实现制度创设的初始目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众规则意识是降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变迁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在克服路径依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我国社会公众的规则意识相对淡化,增加了制度变迁交易费用,影响着社会转型所需的制度变迁进程,甚至陷入制度变迁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扩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实践等手段强化公众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4,(8)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政治参与方面的制度性障碍,呈现城市户籍排斥、社会保障缺失和政治权利剥夺现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困境源于制度变迁成本(制度设计成本、制度转换前后的摩擦成本和新制度生成后的机会成本)过高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为此,要努力构建"三公"社会环境,深化户籍制度管理改革,畅通基本利益诉求渠道,推进相关法律创新进程,大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罗兴佐  谢智军 《求实》2012,(7):82-84
近20年来,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地方政府和农村群众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其制度创新的方式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基于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及政府管理目标,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创新的持续及成功,一方面要依赖政府的推动,另一方面要切实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民主管理、参与制度创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刘奇耀 《理论学刊》2012,(12):94-97
民主是法治政府的基本属性。法治政府内含民主并保障其实现。法治政府的民主、人权等价值主张反映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变迁及其相应的社会实践之中,从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服务等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能够概括并揭示我国政府在法治进程中对于民主的保障和建构。制度化的民主法治政府在不断追求理想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矛盾和不足相伴而生,因而,强化其量的规定性,研究政府民主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与体系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乡土社会视野的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豪 《求实》2003,(2):60-63
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进程有别于城市的法治进程 ,在乡土秩序还深深影响每一个乡民行为选择的背景下 ,采取政府推进、自上而下的“乡村法治化”运动并没有取得实效 ,“下乡法律”被乡土秩序重新解读 ,维系乡土社会的规则仍被现代法律视为落后的调整方式因而需要取代的乡土秩序。换个视角 ,承认乡土秩序的有效性转而采取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相结合的法治道路 ,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法治秩序在乡村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是社区情理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无法撇开社区情理来谈论乡村的法制建设。转型期社区情理的特点有利于送法下乡,送法下乡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乡村程序理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村现存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着力解决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土地、资金、管理体制等问题,才能促进小城镇不断发展,进而加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民地权改革经历了30年的进程。家庭承包制解决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当代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突破家庭承包制的路径依赖,重新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严格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产权,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以及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改革是宁夏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动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探索新时期农村体制改革,对加快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保障和确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目的,在维持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建设我国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它,对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社会分配不公之矛盾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薄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日渐突出、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等方面问题仍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鉴此,现阶段也就有必要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化解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物质基础;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起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社会安全网;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广泛开展平安建设,以便形成化解不和谐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居民享有不同选举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一选举制度的弊端愈发显现。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国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借助于法律的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社会保障的“全民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重点,应把加速乡镇企业发展作为主要增长点。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使农村经济充满活力。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也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进一步加速培育乡镇企业成长必将有效地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进程,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为加速培育乡镇企业成长,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对策,从而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以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力度改造了农村社会,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顺应时势和农民意愿的改革.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主导改革的功能由于世情、国情变化而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