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中发〔1980〕83号文件)。这是农业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持续十几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总结和检讨。“83号文件”的转发,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盖棺论定,标志着毛泽东时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终结,预示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衰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余波及其式微大寨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发展的典型。陈永贵和他领导的大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坚持集体化道路,改造穷山恶水”而出名。而使陈永贵和大寨在众多的农业典型中脱颖而出的,是1963年的一场…  相似文献   

2.
李颖 《中共党史研究》2013,(10):123-124
李静萍教授所著《农业学大寨运动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不仅深入挖掘了学大寨运动发生的历史缘由,而且深度分析了学大寨运动期间大寨典型嬗变的客观背景和主观动因;不仅客观全面记述了学大寨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和终结的全过程,而且详尽评述了运动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产生的正负两面影响。本书把持续16年之久、复杂多变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讲得非常清楚和明白。可以看出,作者是颇下了一番苦功夫的。我认为,本书有三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大寨之路     
熏大队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自力更生,发展生产。1964年2月10日,一篇《大寨之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大寨成为农业先进的代名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寨和学大寨运动又成为推行“左”倾路线的典型。轰轰烈烈的运动一直沿续到70年代末,建设大寨县成了最时髦的口号。 1980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对大寨和昔阳县“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那种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大寨之路@羊夏  相似文献   

4.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郭凤莲是个名副其实的“名人”。早在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时,年仅17岁的她便已成为闻名天下的“铁姑娘队”的队长;后来,随着老支书陈永贵离任,她又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寨的村支部书记;再后来,先后当选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之后,她重上虎头山,带领大寨人重新走到“前台”,再次吸引了四面八方、国内海外的目光。几十年了,从当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到今天的“大寨学全国人民”,大寨风采依旧,郭凤莲风采依旧。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将大寨树立为农业发展典型并向全国推广,逐渐发展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这一运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根本原因是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直接原因是反驳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质疑,现实原因是通过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壮大集体经济,而其外在原因则是要通过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来“反修防修”。  相似文献   

6.
郝吉林 《廉政瞭望》2012,(24):64-64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耀邦还不是政治局委员,而陈永贵是国务院副总理。不过胡耀邦敢说敢千。文革期间挨整下放,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多年,对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花架子等毛病看得很真切。所以他在中央党校讲起学大寨修建人造平原来,就直截了当地说那是“劳民伤财”。  相似文献   

7.
大寨红旗是怎样升起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晓晋 《世纪桥》2000,(5):43-44
大寨,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是那样的响亮,是那样的特殊。这个有着一片贫土地的小山村,在6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成为红极全国的农业典型。此后,小山村随着政治的起伏而起伏,随着国家的动荡而动荡。它经历的痛苦、欢乐、无奈与大起大落,又有多少人知晓?这里,笔者就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大寨红旗是怎样升起来的。一、大寨红旗的升起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今日大寨     
丁若亭  原碧霞 《党建》2004,(5):42-43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以后,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40年后的大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痕迹。一到村口,两个红彤彤的大字———大寨,依旧矗立在那里。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已经成了大寨的标志,它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和大寨人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站在村口新盖起来的大寨宾馆楼上,村子里一排排结实的砖石窑洞映入眼帘。与从前不同的是,窑洞门口都挂上了“窑洞饭店”、“旅游纪念品”的牌子,这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出现的新气象。1…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60年内,大寨对中国农村社会产生长达15年的影响。尽管早在1981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向全国批转了山西省委《关于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以下简称《总结》),对大寨以及1964年以来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做出政治定性。尽管已有多部关于大寨、陈永贵及"农业学大寨"著作的出版,但至今谈起大寨,人们从各自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偏僻的山村,有时还可以看到“农业学大寨”之类的标语。经过岁月的冲刷,这些标语大多已经残缺不全了。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可是个声震华夏、名扬四海的山村,“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曾席卷大地,磅礴九州。 平心而论,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大寨确实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以艰苦奋斗而出名。大寨村地处山西省晋中地区昔阳县海拔千米多的山区,这里属于太行山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水源缺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全村800多亩坡地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被分割成4700多块。从抗战结束时起,大寨人在党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革命吃尽了极"左"的苦头,中国的农民也吃尽了 极"左"的苦头。 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战天斗地,爱国家 爱集体,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魂。 大寨的"经"原本是"正经"。 大寨的"正经",后来被念歪了。 "经"歪了,好事变成了坏事:农业学大寨,平原造梯田;农 业学大寨,旱地栽水稻;农业学大寨,山林毁,草地耕;农业学 大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业无生 机,农民有怨声。 俱往矣,看而今乾坤朗朗万木春!  相似文献   

12.
陈永贵和大寨的沉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山村——大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个普通农民的率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时代凯歌,陈永贵和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典型和学习的榜样。在后来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大寨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带有政治运动色彩和“左”的成分,而陈永贵本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和山西省委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初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3.
四会县龙甫镇芙蓉管理区是陶铸农业学大寨的点,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被誉为“南方大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受到大批判,说是陶铸的“黑点”,全面地否定了芙蓉在改造大自然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在60年代初,笔者有机会和芙蓉人一起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重新安排河山的战斗中,深深地懂得芙蓉人是大自然的真正主人。 一、认识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首先要对大自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解放前的芙蓉是赤土百里,水土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将大寨树立为农业发展典型并向全国推广,逐渐发展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这一运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根本原因是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直接原因是反驳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质疑,现实原因是通过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壮大集体经济,而其外在原因则是要通过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来"反修防修"。  相似文献   

15.
佛冈县汤塘镇洛洞管理区,是一个闻名全省的管理区。70年代初曾树为“农业学大寨典型。先后接待过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华国锋、陈永贵等也先后到过这里视察,至于省内外组织前往参观学习的就不计其数了。 应该说,洛洞管理区当时被称为“南国大寨”的典型是当之无愧的。70年代初,洛洞人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6.
冯东书 《党史文汇》2000,(11):16-18
1977年邓小平曾在一份材料上批示:"对任何人都要实事求是."我是从头到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采访过大寨的新华社记者之一,今天就大寨的几件事做一点说明.  相似文献   

17.
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在全国农村被强制推行的"大寨工"(全称是"大寨评工计分法"),本是大寨人从本村实际出发,解决劳动计酬问题实行的一种办法。"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农业学大寨"运动进入"左"的轨道,这种办法被上纲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培养一代一心为公劳动、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新型农民的高度,强行在全国农村推广,结果就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各地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劳动计酬管理被冲乱,平均主义大泛滥,"干  相似文献   

18.
谈谈农业学大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学大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湖南农业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天,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农业学大寨这一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认真总结它的经验教训,意义十分重大。在座各位既有主管湖南农业工作的老领导,又有农村问题的研究专家,还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大家的座谈,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之后,随着大寨知名度的日渐提高,人们对大寨的仰慕之情也随之形成了一种社会心态,争先恐后到大塞学习参观,当时中国的许多要人也先后在这块偏僻而具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足迹,有的甚至还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了这里。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而又令人感到具有神秘色彩的是1975年9月和1976年9月江青的两次大寨之行。不过,江青的这两次大寨之行都不是参观学习,而是另有图谋。  相似文献   

20.
陶鲁笳说:“毛主席把《大寨之路》要去了,要看”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外出视察,专列停留在邯郸,要河北省委、山西省委领导去汇报工作。毛泽东要陶警笛汇报农业情况。陶汇报了全省情况后着重讲了大寨。毛对陈永贵“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给予肯定,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陶鲁布汇报大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时,毛泽东对大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很重视。毛泽东还说,大寨的评工记分办法好,不搞繁琐哲学,既有差别,又不特殊。毛泽东问陈永贵情况时,陶说陈永贵50岁,42岁时扫盲,讲话有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