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方政治家的误判 据吴冷西回忆,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我国最高领导层曾对苏联政局作过一次预测和判断。刘少奇曾说:“这个人是一个平府的人,不是一个办大事、成大业的人……但也可能是伪装的,他的毕恭毕敬给人以虚伪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勃列日涅夫则不同.他表示特殊尊敬的方式是使劲地亲吻你的嘴唇。作为一个被西方认为“才能平庸”、“在各个方面都很弱的人”,勃列日涅夫在他担任苏共总书记的十余年中。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印象,或许莫过于“勃列目涅夫之吻”。,  相似文献   

3.
关飞 《党的建设》2012,(4):59-59
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去世后,曾经参与抓捕勃列日涅夫女儿、女婿等家族帮派成员的安德罗波夫接任前苏联领导人职位。他和勃列日涅夫以及后来的普京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是前苏联克格勃的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基本上延续了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方针,只不过对外政策上谨慎得多,  相似文献   

4.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19):65-65
正赫鲁晓夫被"宫廷政变"废黜,柯西金因遭强势利益集团挤兑被迫辞职,戈尔巴乔夫从"改革"到"改制",苏联历史上这三个重要改革者的结局,都与一个人有关,就是勃列日涅夫。如果说他在改革上无所作为,但在扼杀改革上却是颇有"建树"的:他参与搞阴谋,颠覆了一个敢想敢干的赫鲁晓夫;通过打击排挤,压垮了一个温文尔雅的柯西金;他把国家拖到一团糟的地步,使接手者不改革不行,改革也不行,逼出了一个章法大乱的戈尔巴乔夫。结果没过几年,苏联这个"大厦"就坍塌了。但与其把勃列日涅夫看作一个人、一个政治领袖,不如更准确地说,  相似文献   

5.
原苏联共产党在列宁时期就曾建立起一个较为科学的党内监察制度,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以后,这一制度几乎变得形同虚设,对党内特权官僚阶层毫无约束,成为党亡政息的原因之一,这是每一个执政党都应该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刘吉同 《唯实》2012,(11):96
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才能平平,他之所以能当上总书记,正得益于其平庸。1964年,苏联高层发动宫廷政变赶走了赫鲁晓夫后,"驱赫"的各派都不愿由一个政治强人来填补这个空缺,平衡的结果大家选中了勃列日涅夫。勃氏一生的爱好并不是什么理论和读书,而是名车、名酒、美食、打猎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第一驸马”的沉浮前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各级官员的贪污受贿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勃列日涅夫的一些亲朋好友更是享尽荣华富贵 ,个个腰缠万贯。其中就有他的“驸马” ,原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尤里·丘尔巴诺夫。丘尔巴诺夫是个极善于察颜观色、阿谀奉承、讨好上级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认识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公主”加丽娜 ,并一见钟情 ,坠入情网。不久 ,这位年轻英俊的民警中校便与比他大7岁、又老又丑的“公主”结为夫妻。丘尔巴诺夫很快便得到岳父大人的赏识。勃氏亲自出马向内务部建…  相似文献   

8.
<正>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工业革命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也影响到东方国家。在中国近代,认为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二元对峙的观点曾十分流行,当时不少人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只能批判自己的文化,走西方之路。这种西方文化优越论掩盖了一个基本历史事实,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曾长期互相影响,东方文化也曾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是在19世纪西方国家取得了世界发展的主导权后,它们将西方文化标榜为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不断向外传  相似文献   

9.
赫鲁晓夫被其昔日的战友搞下台后,在家人和朋友的怂恿下,开始了回忆录的口授,这使羽翼渐丰的勃列日涅夫寝食难安。勃列日涅夫派人找  相似文献   

10.
1964年发生了两个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一个是中国的原子弹炸响了,另一个是苏联的赫鲁晓夫下台了。毛泽东决定派周思来前往苏联,看看勃列日涅夫意欲何为?是不是能缓和两党两国间日趋紧张的关系。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竟会是周恩来最后一次莫斯科之旅。  相似文献   

11.
加林娜·勃列日涅娃是前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她曾是人们羡慕的对象,似乎能够拥有一切,无论是金钱,还是爱情。可加林娜却常被男人利用。后来,她与酒精为伍,在精神病院终了一生。近日,俄《论据与事实》周报讲述了她的悲惨婚恋史。  相似文献   

12.
支振锋 《红旗文稿》2012,(12):22-26,1
使用西方术语、概念和研究范式,曾被不少人看作是一种时髦。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振锋在《鬼话、童话、神话与真话——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话"》一文中认为,将西方神话其来有自,神话西方的背后,是基于近代以来这样一个悖论:以武力为基础的实力问题,被转化成了一个价值问题:强的就是对的,弱的就是错的,强弱的事实问题,被不合逻辑地转化成了价值上的是非问题。学习西方不是为了妄自菲薄,而是为了吸纳西方、超越西方,应让"西话"成为不隐其善、不匿其恶、客观呈现的"真话"。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4,(3):125-126
苏斯洛夫是苏联政坛的传奇人物,从1947年成为苏共中央书记起,到1982年去世,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朝,长期主管苏共的意识形态领域。然而,俄罗斯研究专家蓝英年教授批评此公:“如果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里,以他的水平和能力,充其量当个不受学生欢迎的中学老师。”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一个曾蒙袁世凯礼遇、得孙中山赏识、遭陈独秀痛斥的人,他就是江亢虎。长期以来,一般人只知道江亢虎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和降日的汪伪汉奸,而鲜有人了解他曾是国内“社会主义研究”的第一人和“新民主主义”的首倡者。中国“社会主义研究”第一人江亢虎,原名绍铨,号洪水、亢庐,别号康瓠,1883年7月18日出生于江西弋阳。自幼天资过人,据邻里说“十岁即能作文”,故有“神童”美誉。1899年春,他因父荫(其父江德宣曾为清廷的工部主事)以贡生资格进入北京东文学社学习日语,开始接触到“新学”(西方近代科学知识)。1901年春,江…  相似文献   

15.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对经济体制改革了18年。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的头几年,不论在农业还是工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改革18年之后的体制,仍然是效率低、浪费大、过度集中的一种体制模式。由于改革的停滞不前,产生了一系列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个时期,一方面消耗苏联积存的种种潜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产生种种社会经济疾病和积累大量的问题与矛盾,这是苏联走近衰亡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党史月刊》2014,(3):40-41
正1971年3月30日,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作总结报告时,不再谈改革,而是强调"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成就,都是同经济的计划经营紧密联系的。未来的经济成就,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划工作的质量"。安乐死疗法勃列日涅夫把苏联的经济发展工作归结为两条:一是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坚持集中  相似文献   

17.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中较为稳定与繁荣的时期,但在这种表象之后,也隐含着暗流与危机.随着对苏联研究的逐步深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解体中的影响也逐步被人们所重视.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未能逃脱斯大林体制的影响,从而使苏联指导理论持续教条化,政治人物特权化,并由此造成了体制运作的最终僵化集权.本文拟从理论、人物、制度三个视角,对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解体中所发挥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以期完整、系统的了解苏联解体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现实指导,更好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列宁、斯大林之后苏共意识形态的嬗变,历经赫鲁晓夫时期的舛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终结,最终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社会秩序陷入全面混乱。其结果是,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被摧毁,社会主义制度被取消,西方的"和平演变"在苏联得逞。以苏为鉴,如果以教条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如果对抽象的人道主义思潮放任自流,必然产生恶果。  相似文献   

19.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16):65-65
正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宫廷政变"赶下台,勃列日涅夫开始了为期18年的执政。赫鲁晓夫虽然下台,改革的惯性仍然存在。在新组建的苏共中央的"三架马车"中,最富于改革精神的是总理柯西金,他的威信也明显高于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勃列曰涅夫还羽翼未丰,在继承、发展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改革思路上也与柯西金达成了共识。在农业政策方面,进一步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在工业政策方面,继续推行  相似文献   

20.
正1964年4月17日是赫鲁晓夫的70岁寿辰。苏联党和政府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庆典,其规模和声势仅次于1949年庆祝斯大林的70岁寿辰。祝寿活动上,党中央主席团成员和中央书记来到赫鲁晓夫的寓所。勃列日涅夫宣读了由全体苏共领导人集体签名的贺信,向"最亲密的朋友和同志,表示特殊的敬意"。勃列日涅夫还代表党和政府,给赫鲁晓夫颁发了第四枚金星勋章,并亲吻了他三次,晚上还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