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评价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安全性,为今后系统地研究其药理作用以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试验依据,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选用80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药物组连续30 d分别灌服18.83 mg/kg、75.32 mg/kg、302.7 mg/kg药物,通过临床观察、血液学分析、血液生化检测、脏器系数和病理学检查,系统地评估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小鼠精神状况良好,无死亡。试验过程中低、中剂量组小鼠的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高剂量组小鼠增重指数差异显著(P0.05),长期给药后高剂量组小鼠的脾、肺、肾的脏器系数有显著改变(P0.05),高剂量组小鼠血液中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比值显著性降低(P0.05);高剂量组肝、肾部分细胞发生轻微肿胀,肺间质轻微增宽。提示长期大剂量使用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可能造成小鼠轻微的肝、肾组织损伤。本试验结果提示,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毒性很低,临床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评估纳川珠利在靶动物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在80只浦东黄羽肉鸡标准饲料中全程添加0、3、15、30mg/kg纳川珠利,观察它对鸡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纳川珠利对鸡无不良临床反应;对鸡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试验期间各组之间体重增重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检时肉眼未见明显异常,但肝指数、脾指数和肺指数显著减小(P0.05);用药后第28天,药物处理组红细胞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增加(P0.05),推测药物对育成期雏鸡的红细胞成熟分化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纳川珠利对靶动物鸡的整体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印楝油对小鼠的亚慢性经口毒性作用,确定印楝油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毒作用靶器官,取健康小鼠80只,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日9点对各试验组小鼠经口给予177、533和1 600mg/kg的印楝油混悬液(用10g/L羧甲基纤维素钠与其混悬),对照组则给予533mg/kg的10g/L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连续90d,停药后继续观察30d。试验90d和120d后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一般临床表现,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心、肝、脾、肺和肾的脏器指数,并对各组小鼠的心、肝、脾、肺、肾与睾丸进行病理学检查。试验90d和120d后,各试验组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均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给药90d后,印楝油在177和533mg/kg剂量下,对各脏器的显微结构影响较小,仅仅表现为血管轻微淤血;而在1 600mg/kg剂量下,对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变性。停药30d后,各脏器病理改变程度减轻甚至恢复。结果表明,印楝油对小鼠亚慢性经口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77mg/kg,毒作用靶器官为肝、肾和睾丸。  相似文献   

4.
选取健康小鼠80只,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各试验组小鼠经口分别给予含有177、533、1600mg/kg的印楝油与10g/L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混悬液,对照组则给予10g/L的CMC溶液,连续用药28d。试验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的临床表现,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并计算饲料利用率,末次给药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心、肝、脾、肺和肾的脏器系数,并对心、肝、脾、肺、肾和睾丸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小鼠的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均无明显变化。177mg/kg与533mg/kg剂量组的饲料利用率无明显变化;在用药后第3、4周,1600mg/kg剂量组的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表明1600mg/kg及其以上剂量的印楝油对小鼠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印楝油在177mg/kg和533mg/kg剂量时对各脏器的显微结构影响较小,而1600mg/kg对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印楝油在高浓度(1600mg/kg)下对小鼠有轻微亚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甘青虎耳草黄酮抑制小鼠H22肝癌原位移植瘤的作用。给小鼠肝接种H22细胞建立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组:模型组、环磷酰胺组、甘青虎耳草黄酮剂量组(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生命体征和生存时间;停药次日,测定抑瘤率、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岩藻糖苷酶(AFU)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各剂量组ALT和AST低于模型组(P<0.05),ALB及A/G比值高于模型组(P<0.05),剂量组ALP、GGT、AFU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其中,甘青虎耳草黄酮各剂量组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SOD、GSH-Px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上述结果表明,甘青虎耳草黄酮能够显著抑制原位移植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氟磺胺草醚中毒对大鼠生化指标和脏器的影响,先用简易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然后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0 LD50)、中剂量组(1/10 LD50)和高剂量组(1/5 LD50),连续攻毒8 d,采集血液和各脏器,称重测定脏器指数,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显微镜观察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肝指数极显著(P0.01)增加,肾指数显著(P0.05)增加,心脏指数极显著(P0.01)降低。低剂量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转移酶(ALT)、丙氨酸转移酶(AST)、肌酐(Cr)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比较都显著(P0.05)增加,尿素氮(BUN)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中剂量组ALT、Cr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比较都显著(P0.05)增加,ALP、AST、BUN和LDH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高剂量组ALT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显著(P0.05)增加,ALP、AST、Cr、BUN和LDH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病理学观察显示,随着剂量的加大,各组织的病理变化表现得更加明显,组织损伤也越来越严重,肝和肾的病理变化更为明显。表明氟磺胺草醚同其他毒物一样,主要经肝内分解代谢,经肾排出体外,故肝、肾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7.
印楝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蓄积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寇氏法进行了印楝油的急性毒性试验,采用固定剂量蓄积毒性系数法进行了蓄积毒性试验,以评价印楝油的安全性。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试验组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印楝油,观察给药后14d内小鼠的活动情况及死亡情况,采用改良寇氏公式计算LD50及可信限,测定了印楝油经口给药的LD50。蓄积毒性试验中,试验组小鼠采用固定剂量(1/5LD50)连续经口给药28d后,以蓄积系数评价其蓄积毒性,并对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的脏器系数及饲料利用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印楝油经口的LD50为31.95g/kg;蓄积系数K大于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利用率与各脏器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印楝油属于实际无毒物质,且在小鼠体内几乎不具有蓄积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常山散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将80只岭南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常山散按推荐剂量的1倍(0.1 g/kg)、3倍(0.3 g/kg)和5倍(0.5 g/kg)进行给药,连用7 d,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期间每日观察记录鸡的精神、采食、饮水、粪便等外观表现,测定给药7 d后和休药7 d后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并进行肝肾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常山散各剂量组鸡的临床状态、饮食和粪便均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7 d后,常山散1倍和3倍剂量组鸡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解剖各脏器未发现肉眼可见病变;5倍剂量组的肝和肾出现轻度肿胀和淤血,肝系数显著降低(P0.05)。休药7 d后,除5倍剂量组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降低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空白对照组鸡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测指标均正常。结果表明,常山散按1倍和3倍推荐剂量给药对靶动物鸡无毒副作用,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铝灰渣提取物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将4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大、中、小剂量铝灰渣提取物(AAE)染毒组(依据体重,染毒剂量分别为15.60、7.80、5.20mg/kg)和对照组(蒸馏水),每组10只,连续灌胃染毒28 d。观察染毒前、后大鼠外观体征,取血检测外周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计算心、肝、脾、肺、肾、睾丸及副睾、子宫及卵巢等脏器系数,并对重要脏器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自主活动明显减少,体重增长明显减慢;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均出现明显差异;AAE大、中剂量组大鼠心、肝、脾、肺、肾、胃、结肠等脏器组织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上述结果表明,铝灰渣提取物对大鼠心、肝、脾、肺、肾、胃、结肠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损伤程度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予试验组罗曼雏鸡不同浓度的酸枣仁口服液来测定酸枣仁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试验组雏鸡以10、5、2.5g/(kg.d)不同剂量连续经口给药28d,并另设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第28d和第42d,观察雏鸡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脏器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没能测出酸枣仁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雏鸡经口灌服受试物的最大耐受量高于20g/(kg.d);在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高剂量组在第7d的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而第28d差异不显著;给药后各剂量组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中肌酐、总蛋白、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中谷丙转氨酶(P0.01)和总蛋白(P0.05)低于对照组。停药14d后,中剂量组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酸枣仁口服液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酸枣仁口服液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是可逆的,连续口服给药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