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下班途中的工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行法律规定的分析,并结合法理分析,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被认定为工伤需要具备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而被认定为工伤的,交通事故赔偿和工伤保险待遇赔偿应分开单独进行.  相似文献   

2.
工伤救济已发展成为社会化法律责任制度,但从本源上说仍是广义民事侵权的一种,因而工伤受害人的民事救济会涉及工伤保险待遇与人身损害赔偿两种请求权的竞合。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而国务院的个别工伤行政法规与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损赔偿司法解释却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法律依据,导致裁判结果不一致。对此应当通过完善工伤救济制度、区别对待的立法方式解决工伤救济请求权的竞合问题,以全面实现保障与救济工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工伤条例》和《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相比,虽然从适用范围、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时效,童工赔偿等都有利于工伤职工的规定,但也存在着一些司法现实中容易引发争议,甚至显失公平的条款。  相似文献   

4.
发生工伤事故后,劳动者在要求工伤保险补偿和民事赔偿的问题上可否进行选择,涉及到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世界各国关于工伤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关系的主要模式,目前有选择、补充、双重、取代等四种,我国法律对此规定不够明确,对工伤赔偿和民事赔偿的关系采用补充模式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工伤赔偿模式根据政府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工伤赔偿和私人工伤赔偿模式,而公共工伤赔偿与私人工伤赔偿相比较有较大的优势,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工伤赔偿模式。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确立了公共工伤赔偿和私人工伤赔偿并存的“双轨制”工伤赔偿模式;《社会保险法》做出重大突破,确立了公共工伤赔偿的有限“单轨制”模式;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在工伤赔偿的模式上,又重新退回到原来的“双轨制”模式,没有正确处理好与《社会保险法》这个上位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工伤赔偿法律制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做法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目前应从实践中和立法上对我国工伤赔偿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及其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著作权法》、《商标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等对法定赔偿(又称定额赔偿)做了明确规定,但法定赔偿在具体适用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本文以上述法律规定以及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为依据,结合实践,就法定赔偿的适用前提、法定赔偿的力度、与法定赔偿相关的全面赔偿规定,以及法定赔偿金的酌定因素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对法治行政与效率行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行政程序制度。对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概念进行法律界定,对我国现行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研究状况进行评价,论述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存在的法律价值,可为研究我国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9.
工伤事故赔偿的模式不管在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都是有争议的话题。针对目前各国采取的几种典型的赔偿模式进行分析对比,补充模式具有更大的合理性,我国应加以采用。目前我国工伤事故赔偿模式并不明确,相关法律模糊不清,甚至相互冲突。协调理顺法律之间及其与司法解释之间的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伤赔偿模式的现实困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两个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我国现行法律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中存在着城乡二元标准,而以户籍为依据的二元赔偿标准是典型的身份歧视,应予取消。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应一视同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民的这一底线权利应得到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雇工人身损害事件的频发且趋升,特别是雇工人身损害赔偿在自然人的普通民事赔偿与劳动者的特殊工伤损害赔偿之间的徘徊不定,使得雇工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定性开始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紧密相关,进而成为当前理论和司法实务界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雇工具有身份复合性和性质特殊性,对雇工及其人身损害案件,不能片面依赖工伤保险或民事赔偿的统一调整模式来完成,应该采取“语境化/类型化/案例化”的方式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之间有必要建立协调和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险法》没有对我国工伤救济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规定。本文通过考察国外关于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侵权赔偿关系的四种模式(替代、选择、兼得、补充)、评介国内学者的相关建议并反思国内的法制现状,提出我国应该采取补充模式来建构工伤保险救济的法律体系,并应针对侵权人是雇主或第三人而建立不同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3.
现代工业社会,工伤是经常发生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请求权竞合时给司法审判带来了困难。理性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工伤保险立法必须对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的适用关系做出明确的界定,应根据工伤发生的原因而适用不同的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无过错赔偿原则在工伤认定中歧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无过错赔偿原则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依据工伤保险的无过错赔偿原则的主要含义在于无论职业伤害责任属于雇主、其他人或者劳动者自己,受害者都应得到必需的补偿。在工伤赔偿上,经历了劳动者个人责任时期,雇主过失赔偿时期,最后确立了无过错赔偿原则,即劳动者受到工业伤害负伤、致残、死亡,不管过失出自何人,雇主均有义务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工伤赔偿不究过失是为弥补雇主过失责任的不足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雇主过失责任的补充和完善。该原则充分肯定了原有工伤赔偿法规所确立的雇主方的工伤赔偿责任,从归责上否定了过错责任原则,已成…  相似文献   

15.
澳门现行的知识产权赔偿机制,有其可取之处,但对于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应有的权利还不够充分。因此,应当增加赔偿前的保全措施,完善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建立相应的时效制度,以符合澳门现行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6.
罪犯死亡依其性质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类。对死亡罪犯依法予以救济是化解监狱与罪犯家属矛盾的关键所在。罪犯死亡法律救济主要包括适用《国家赔偿法》的刑事赔偿、适用民法的民事赔偿、参照相关法律实施的经济补偿或赔偿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等四种渠道与方式;而罪犯自杀死亡和正常死亡则不存在法律救济问题。为了使罪犯死亡的处理与救济建立在稳定可靠的法制基础上,现阶段需要通过进一步修改《监狱法》、制定出台《罪犯死亡处理办法》、修改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行政赔偿、刑事赔偿办法》和《罪犯工伤补偿办法(试行)》,以加强罪犯死亡处理与救济的制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车辆停放丢失或毁损后权利人希望能够找到其他主体给予赔偿.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车辆停放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产生许多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现行法律存在缺陷,为此提出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为主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8.
偷盗车辆、转借、租赁、挂靠、承包、擅自私用、分期付款买卖的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情形较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历来争议较大,是交通事故赔偿案中的难点,比较研究国外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指出现行立法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几点建议,从理论上解决当前和今后发生交通事故赔偿主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道路交通事故的大量存在引发出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牵涉到好几方人的利益 ,而每一方都想要把责任转给其他方 ,产生一系列的利益冲突 ,由此道路交通事故所引发的法律问题也就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于事故车辆同乘人员受到损害是否能得到赔偿 ,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法规都不甚完善。在民法典的侵权行为编中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的规定也是件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确认程序是赔偿请求人获得司法赔偿的必经程序,然而由于现行的司法赔偿的确认程序存在着主体中立性不足、确认期限缺省、确认标准模糊、确认救济途径单一等诸多不足,使得确认程序遭致广泛的批评。对待确认程序的理性态度是揭示出其生成的宪政体制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将现行司法赔偿确认程序设计成可选择的程序,并在人大中设立最终处理机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