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大研究》2001,(1):79-81
充分发挥平凉作为陕甘宁接壤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撑点的区位、市场和资源优势,力争在2010年基本建成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城市遥相辉映、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人大研究》2001,(1):10-17
“十五”计划是跨人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五”计划对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人大研究》2001,(2):91-94
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区战略,把定西地区建设成为西部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06,(4):18-19
“十五”时期,我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决策,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积极探索项目建设规律,创新项目建设机制,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呈现出“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任务和“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区在重大项目建设和布局上,将继续坚持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完善相关机制,促进重大项目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大研究》2001,(1):28-32
做好今后五到十年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广播影视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关系到未来全省广播影视事业的基本走向和面貌,必须把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融入西部大开发的“大盘子”,统筹安排,求得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启学 《桂海论丛》2007,23(2):71-74
广西选择和实施“工业兴边”战略.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抓好电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对接“M”型区域经济.促进“工业兴桂”。  相似文献   

7.
郭海亮 《前进》2006,(9):10-13
省委、省政府今年先后两次召开动员大会,专门部署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工作,作出举全省之力支持“两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这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为了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我们结合长治实际,提出并确立了实施“三三战略”、建设“三个长治”的基本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长治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是江阴的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也是在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期。我们将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乡统筹、沿江开发、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江阴。  相似文献   

9.
和慧军 《创造》2012,(5):58-63
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自治县成立50周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玉龙县政府以建设全省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为目标,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紧抓住国家开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丽江市建设“两基地_胜地一窗口一屏障”等重大战略机遇,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4321”总体思路,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县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0.
《人大研究》2001,(2):10-17
“十五”计划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五”计划对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王远程 《人大研究》2001,(1):122-12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十五”计划目标,检察机关应当有所作为,一要摆正位置,二要选准口子,三要落实点子。通过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实现“十五”计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全面吹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角,我国还要不要把西方文化“请进来”值得深思。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91年来对“要不要向西方学习”、“怎么样向西方学习”和“向西方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不断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和观念文化的“三部曲”。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深刻反思和合理借鉴我们党把西方文化“请进来”的原则、立足点、方针、方式和难点等,对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两圈一带"重大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两圈一带"的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在继承我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湖北省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逐步探索形成的,内涵十分深刻,它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上新水平的重大决策,对湖北当前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10,(12):1-1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十二五”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省将进入发展黄金期、工业化中期加速期、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这是“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这意味着福建省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搭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平台”构想得到中央的认同和支持。表明这一战略已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重大提升。这一提升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相似文献   

16.
于霞 《长白学刊》2001,(1):77-78
“三线”建设是六七十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建设、进行战备而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当年的“三线”建设为今日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今日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总结“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今日的西部大开发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矿 《新重庆》2007,(5):47-48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科学的战略构想。高度重视并力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互动互促,对于加快重庆“一圈”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伯中 《公安学刊》2011,(4):26-27,36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警务广场”战略,关键是要围绕“五个一切”,做到“五个必须”:一切为了人民,必须始终坚持民意导向不动摇,把服务人民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积极推进警务民主化,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一切依靠人民,必须切实建设警务共同体,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一切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大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造群众喜爱、人民满意的优秀警队;一切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必须把评判权交给群众,全面实施民意评警。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这是破解“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满怀豪情地跨入了2001年。今天,人类已站在一个新的百年、新的千年的起点上。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谋划新战略、新发展。“十五”计划是我省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的五年计划。根据中央五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省制定“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要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促进山海经济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突出的重点,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全省人民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入世贸,既为我省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给我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重大命题。如何接受挑战?化弊为同样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为此,本刊特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及群众代表,对我省的“十五”计划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