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会贻误事业,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辞约义富,是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修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相似文献   

3.
品德,就是常修为官之德古语云:“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战国策》)。品德反映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完美的人格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再大的才能却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自古及今,人们都把“做官先做人”看作是从政为官的美德。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不可能当好官、做善事,靠投机钻营,不管官做多大。也只不过是“庸官”、“贪官”或“佞官”,只能败坏风气,危害社会。历史上,有多少贪官污吏、奸臣贼子祸国殃民、陷害忠良,搞得世道乌烟瘴气,惹得天怒人怨。典型的有唐代的李林甫、杨国忠,宋代的秦桧、贾似道,明代的严嵩、魏忠贤,清代的和坤、李鸿章等等。“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遭到社会和人民的唾弃,并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4.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三同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让人备受启迪,它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平心静气对于修身治学的重要意义。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还会贻误事业。  相似文献   

6.
曹雪莹 《世纪桥》2014,(5):68-69
《大学》所指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并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的修养方法,它要求做人必须内外兼修,表里如一,达到一种"内圣外王"的境界。《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成为大学之道的三大纲领,即《大学》德育思想的目标。在三目标中,"明明德"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也是"亲民"和"止于至善"的前提和基础。"亲民"只把"明明德"落实在行动之中,是在践履个人修身所获得的"明德";"至于至善"则是把"明德"观念运用于"亲民"实践中,直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可见,太学之道三大纲领合起来便成为一贯之道。  相似文献   

7.
资讯     
《廉政瞭望》2013,(13):10-11
品为政“十德” 《人民日报》日前刊文谈为政“十德”,分别是信仰之德、境界之德、气节之德、诚信之德、胸襟之德、内修之德、慎独之德、士风之德、恤属之德和雅兴之德。其中谈到“士风”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章称,领导干部掌握大量的行政权力,也会经常在权力利益面前遇到诱惑产生困感,这就要具有士风,坚持秉公办事,对得起良心。  相似文献   

8.
戒奢节俭     
大约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贵俭的思想。《周易》的《节卦六十》把当时人们对于节俭的态度分为三种:最好的是“甘节”,即甘于节俭,乐于节俭,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其次是“安节”,即虽然不能“甘节”,但能安于节俭,不追求豪华奢侈;最坏的是“苦节”,即不能“甘节”、“安节”,而把节俭当作一种苦事。这三种态度,必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人生理想。如果撇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利色彩,那么这一人生理想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人生的自我完善,即“修身”;另一部分是人生的事功追求,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这一思想奠基者,在他看来,修身是第一位的,是人生事功追求的前提和基础,即所谓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关于修身的论述十分丰富,经常阅读,时时温习,有利于促进人生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问世伊始,就成为人们的看点、焦点,褒贬不一,疑案重重。至今还有为人不解的疑点和没有突破的难点。笔者仅就该书的思想内核与作者、编刊者及书名的谐意会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金瓶梅》的思想内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精神《金瓶梅》是一部讲政治的书。《金瓶梅》以西门庆的命运为主线,“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尽现“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繁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金瓶梅》第34回)《绣像本金瓶梅跋》又再现“其中朝野之政务,官私之晋接,闺闼之蝶语,市里之猥谈,与夫势交利合之态,心输背笑之局,桑中濮上之期,尊罍枕席之语,驵验之机械意智,粉黛之自媚争妍,狎客之从臾逢迎,奴怡之嵇唇淬语,穷极境象,驮意快心”等等大明王朝末期国不治、天下不平的史实。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贯穿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灵魂。“天下平”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天理道法,顺者昌,逆者亡,诚如《金瓶梅词话序》所语:“合天时者...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道德的“德”本作“惠”。《说文》中说:“惠,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也就是说,道德品质好,身外使别人有得,身内使自已有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以德治国是历代治国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历代治国思想的主旨。修身齐家,经国济世。把修身看作治国的基础,并把二者有机地加以联系,是中国古代修身  相似文献   

12.
书香伴人生     
“书房”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意为“读书写字的房间”。而我觉得,书房是修身、养性、怡情的好地方。置身书房,翻阅那些氤氲着墨香的书卷,不由想起南宋诗人陆游《书室》的两句诗:“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仿佛陆游书室的闲雅气韵也渗透在我的书房里。  相似文献   

13.
燕平 《当代党员》2009,(4):68-69
儒学经典《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被朱熹列为“四书”之首,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在弘扬国学的今天,再品这部千古经典,觉得其教人穷道德之理、明人生之义、行济世之道的思想,于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中修身、知止、慎独的理念,于我清廉从政、清正为人启迪颇深。  相似文献   

14.
胡昌方  赵军干 《前线》2014,(8):116-116
著名作家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对那个“顺杆爬”式的人物--阎恒元的“尾巴”张德贵做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张德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恒元说个“长”,德贵说“不短”;恒元说个“方”,德贵说“不圆”;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德贵就说“捣不烂”。  相似文献   

15.
陈正万 《学习月刊》2010,(14):27-27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一个伊甸园式的大观园.园之美丽正如贾元春的诗句“天上人间诸景备”,园里住着宝玉和一些冰清玉洁的女孩子们,他们亲密相处,无忧无虑,修身怡情。读者尽管不能像宝玉那样与她们朝夕相伴,但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总象就在身边,总是那么“清爽”。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8,(2):17-18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不能砍伐,那么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规定减少污染。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意思是如果把灰土等废弃物随意丢在大街上,就要被斩断双手。刑法虽然残酷,  相似文献   

17.
梁衡 《党建》2009,(5):29-29
近读《中国档案报》编辑出版的一本《解读尘封档案》,其中详细记录了“文革”中《毛主席语录》的编写过程,思考良多。1960年9月,林彪接替彭德怀任国防部长,提出军队要掀起学毛著高潮,并说训练、生产都不能冲击学习。1961年4月又提出“毛主席有许多警句,要把它背下来”,《解放军报》要登语录。于是军报开始在头版登语录。  相似文献   

18.
一、思想政治素质考察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指出:“对党政领导干部来说,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条例》规定的条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意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坚决防止和纠正重才轻德的现象”。由此可见,在新世纪新阶段,把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任用干部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全面、客观、准确地考察和评价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严把干部选任质量关…  相似文献   

19.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这些流传的古训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20.
肖德安 《党课》2011,(2):64-65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生在世,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干事创业同样需要平心静气,缺乏平心静气,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难以有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