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赣南民歌,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世代传唱着苏区时期革命斗争的鲜活内容,传唱着党和红军与赣南人民的鱼水之情,传唱着赣南热血儿女在苏区革命斗争中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傅丽  杨婷 《党史文苑》2012,(24):41-42
赣南苏区是我国红色革命政权的摇篮,它孕育了富有战斗力和理想精神的赣南苏区歌舞文化。赣南苏区歌舞是革命歌舞艺术的萌芽,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和培植下,它以强烈的战斗性成为独特的文艺武器,服务于苏区革命,在苏区革命斗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偌干意见》)的出台,明确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良机。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的重要工具,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赣南苏区地方税收情况分析比对,研究地税部门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有这么一个苏区县,在1934年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毛泽东热情赞扬道:"赣南的西江等处地方……那里的同志们都有进步的工作,同样值得我们大家称赞。"这个苏区县就是西江县。西江县从建立到解体只有两年不到,并不为人们熟知,但在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正一中央苏区时期,为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诞生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这些歌谣,内容健康、旋律优美、语言朴素、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当时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瓦解敌军、鼓舞士气、凝聚军民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途径。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普遍传唱和大量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苏区时期党和政府真心真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否则,即使歌谣的曲调再优美、形式再多样,也难  相似文献   

6.
苏区精神来源于苏区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这一革命斗争实践过程同时也是推进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苏区的实践,就不会有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同时,苏区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量。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解读苏区精神的内涵,这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赣南苏区脱贫致富、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兴国县要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历史机遇,着力破除部分干部中存在的“阶段论”“务虚论”“无关论”的错误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全国“两会”和省、市两级党代会精神上,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已进入十分关键的阶段,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倾斜、各方支持是有力推动,主动作为、自力更生是内在的根本动力。作为918万人口赣州市的中心城区,章贡区将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历史机遇,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全国"两会"和省市两级党代会精神上,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7,(4)
<正>由江西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主线,以赣南经典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贯穿全剧,结合充满浓浓乡土风情的赣南采茶调,讲述了发生在1931年的赣南中央苏区,李龙槐临危受命接任兴国县龙潭村村长,带领村民与饥荒  相似文献   

10.
刘雄 《党史文苑》2007,(5):17-18,30
赣南、闽西革命斗争对闽东革命斗争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闽东革命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赣南、闽西革命斗争对闽东革命斗争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闽东革命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在20世纪30年代创建、发展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的伟大革命斗争中,苏区风貌和干部作风的生动写照,是苏区精神丰富内涵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根本是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核心是联系群众、求真务实;本质是无私奉献、清正廉洁;渠道是模范带头、争创一流。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在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带动下,人民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激发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转变干部作风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红四军多次进军粤东北的推动下,粤东北苏区与赣南、闽西苏区逐步形成一体,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资料的考辨,可以证明,粤东北苏区的五(华)兴(宁)龙(川)苏区和蕉(岭)平(远)寻(乌)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苏区和江西苏区,梅(县)(大)埔丰(顺)苏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和福建(闽西)苏区;南雄隶属于赣南苏区,这些苏区均属于中央苏区范围。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改革开放进入集中攻坚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对全南等赣南原苏区来说,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创新发展思路,把握工作重点,突破节点难点,推动赣南原苏区振兴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明晰改革方向,紧紧抓住加快推进赣南原苏区振兴  相似文献   

15.
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寿礼 《求实》2004,(7):33-34
江西是一块神奇的“红土地” ,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光荣传统闻名中外 ,世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人、苏区人民和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并以其独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红军标语遗址分布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境内。1930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回师赣南的红四军来到清流。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推动了清流革命斗争的发展。5月,王仰颜率领汀东游击队首次解放清流县城,并在城关驻扎三日,宣传发动群众,进一步扩大了红军的影响。至1934年年底,清流先后进驻众多红军部队。为了宣传党的苏区政策及政治主张,唤醒民众,鼓  相似文献   

17.
1929年起在红四军多次进军粤东北的推动下,粤东北苏区与赣南、闽西苏区逐步形成一体,组成中央苏区。大量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资料证明粤东北苏区属于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应当还原这一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赣南、闽西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角度对中央苏区文化形成、发展作一番新的历史审视,深入挖掘其现实意义,并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发展和繁荣中央苏区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文化自觉为苏区文化产生奠定思想基础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流产使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极  相似文献   

19.
一、闽西苏区政权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进行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这个中心任务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中  相似文献   

20.
《福建党史月刊》2021,(2):61-62
1930年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闽粤赣苏区的领导,决定派新增选的中央委员邓发前往主持工作。闽粤赣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包括闽西苏区、东江苏区和赣南部分苏区。邓发肩负的使命是:纠正过往几个月的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使闽粤赣苏区打成一片,停止冒进政策,有阵地的向东江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