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有这么一种现象,大凡因腐败落马的官员,似乎都有一个迷信脑袋。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把烧香拜佛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黑龙江省原政协主席韩桂芝,干脆在家里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重庆一负责重大工程的局级官员委托一名道士在道观设坛,24小时烧香,祈求高升。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经“大师”预测有当副总理的命,可命里还缺一座“桥”,于是下令将耗资数亿元的国道改线,在水库上架起一道“逮胡桥”。几乎每一个腐败官员后面都有一名“大师”指点。  相似文献   

2.
《党风建设》2001,(9):4-5
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大多发生在八小时以外。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干部在八小时以内有单位和领导的监督,一般不会发生什么问题,而八小时以外,监督出现空白,个别素质低、自律意识差的党员领导干部经不住诱惑,导致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因此,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腐败行为的成因、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解决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腐败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反腐在线     
《廉政瞭望》2008,(10):6-6
商务部官员落马:警惕立法腐败,云铜3高管受贿3500万元“稀释”国有资产,安徽淮南市委书记当庭全盘翻供,湖南娄底揪出2000万元城建腐败窝案,两名前中行外逃官员在美被定罪,重庆规划系统官员改变容积率敛财,湖南永州原副书记借检查工作猎艳,浙江省政府秘书长落马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近期规定领导干部“下海”后,3年内不得到原管辖范围内经商,以遏制“期权腐败”。“期权腐败”是指一些官员在位时通过职权给予某些企业和个人“方便”和好处,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而是等到离职后再享受回报。  相似文献   

6.
时下,官员“接力”腐败犯罪现象较为严重:贵州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阎健宏因收受巨额贿赂被判死刑,接任阎职务的向明序不到一年,又因贪污受贿被判刑;广西玉林原市委书记李乘龙一案,拔起萝卜带出泥———玉林三任地委书记都是贪官……如果说前任官员以权谋私依法受到严惩是罪有应得,那么后任重蹈覆辙,“接力”腐败,则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剖析官员“接力”腐败犯罪的根源,主要因素固然是个人所为,但用人失察,选拔及管理干部制度上的缺陷,给人的教训和启示是沉重的。其一,权力失控,由少数人选人是用人失察的祸根…  相似文献   

7.
《支部生活》2006,(1):22-23
为了遏制“期权腐败”,浙江省委最近出台《浙江省贯彻实施(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辞职“下海”后,3年内不得到原管辖范围内经商。有关人士认为,官员辞职“下海”,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不公平竞争,而且极易诱发“期权腐败”。一些官员在位时通过职权给予企业“方便”,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而是等到离职后再享受回报。  相似文献   

8.
8月12日,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实名举报国家食药监总局原局长邵明立在“金银花”更名上有腐败问题。近两年来,算上这起举报,引起社会较大关注的社会各界人士实名举报官员案例至少已有29起,而“官员实名举报官员”是其中一部分.他们成了官场的另一道风景。记者梳理新世纪以来官员举报官员情况,发现举报者结果各异,他们有的达到举报目的.有的因举报吃了官司,有的为此丢了性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管住管好领导干部,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的监督,是加强干部监督工作、防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非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读起来拗口.可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一些官员。面对来势强劲的廉政风暴,他们变换招数。其“应对”手段也日渐多样化。有的官员在职时不伸手,但处处留“人情”,离职后四处伸手索回报,美其名曰“换手抠背”;  相似文献   

11.
党建信息     
浙江遏制“期权腐败”浙江省近期规定领导干部“下海”后,3年内不得到原管辖范围内经商,以遏制“期权腐败”。“期权腐败”是指一些官员在位时通过职权给予某些企业和个人“方便”和好处,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而是等到离职后再享受回报。 (金凯)  相似文献   

12.
现实表明,官员“私生活”已经和一些官员的腐败结伴而行。预防和惩治官员“私生活”背后的腐败,必须要强化政治教育、严格制度规范、创新评价机制、实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3.
人文荟萃     
□“削权养廉”才是治本之策旅美学者傅红春为中国反腐败开出的药方是:削权养廉。“高薪”难以“养廉”。中国官员的腐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正常收入低下。而且,“高薪”的标准如何确定?以中国媒体公开报道的官员腐败案例,金额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再高的“高薪”也填不满他们的贪欲。“严刑”也难以“养廉”。任何投资者,如果有高回报诱惑,那么再高的风险,他也会铤而一试。对中国官员来说,腐败是立竿见影、实实在在的收益,严刑却是有很大的机会可以逃脱的。中国官员的腐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权力太大。所谓“削权…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3,(15):70-71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48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绝大多数是5年到15年之间。”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令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21):77-78
“州官敢放火,我就敢点灯”——国人的公平观念 当下,不少人高呼“打倒贪官”,主要是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真的出于捍卫法治正义。所以,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他们会认为社会对己不公,从而为自己的腐败找到“正义”理由:“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就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用小权腐败;反对腐败官员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  相似文献   

16.
美国式腐败     
海纳 《廉政瞭望》2007,(3):49-50
“合法”腐败美国最大的腐败就是将腐败“合法”化。政府官员发家致富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政府官员在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几进  相似文献   

17.
清世宗雍正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鉴于康熙末年吏治腐败,他自即位之日起就注重对官员的严格选用,并在用人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确立了“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在两个月内,查处894名“不作为”官员。有人问,投有腐败,也要查处?是的,“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  相似文献   

20.
综观近年来官员腐败案件,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贪官的背后多有一个“贪内助”在帮助官员受贿或者直接受贿,以至于官员腐败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倒下一个官员,其家人,尤其是妻子也难逃其责,双双甚至更多的家人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