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被害人在诉讼法律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应是诉讼主体,传统的当事人地位实乃属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确定为诉讼主体,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支持: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应有独立的利益表达;实现被害人与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的衡平;刑事纠纷解决需要被害人与被告人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樊荣 《唯实》2005,(2):41-42
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颁布之后,我国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原先的以打击犯罪为主,忽视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转变为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保护,体现出新形势下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实现惩治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对于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也规定了犯罪被害人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分析刑事诉讼实践 ,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权利保障的立法和司法建议。呼吁强化对被害人权利进行保护 ,营造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法律氛围 ,推进我国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沉默权制度的演变人类的行动都来源于需要 ,沉默权这一古老的制度来源于人类对权利的渴求和保护的需要。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享有的对司法人员 ,包括警察、检察人员、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 ,不证明自己有罪的权利。沉默权制度最早存在于英美法系 ,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 ,并由此在刑事诉讼中确立了自白排除法则。从沉默权制度到自白排除法则 ,反映出现代刑事诉讼发展的规律 ,体现了人类在刑事诉讼上的进步 ,也体现了法律对人权的保障。沉默权制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罗马关于自然正义的司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该程序加强了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设立了较为宽泛的被害人保障制度。但由于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置、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部分立法冲突,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被害人的保障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设置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及时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且重点应体现在及时性上,可在程序设置、法律适用、制度构建、程序救济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于因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处理,采用附带诉讼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公益优先,以刑为主。在现代法律社会,对公权利的保护和私权利的保护,应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在解决附带民事责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有待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对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认定为公诉案件当事人,对追究犯罪、保障被害人权利是有益的,但是在法理上尚难以自圆其说。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屡见不鲜,使现行的公诉案件当事人制度呈现出自身难以修复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与我国的刑事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作为现代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目前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确立和推行的国际准则也将沉默权作为被告人最低限度的保障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应当承担如实供述的义务,由此可见,在我国立法中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沉默权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的尊重,反映出一个国家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诉讼文明与进步的程度。所以,我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通过全面肯定沉默权,促进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实务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未决羁押措施,可以防止他们逃避侦查、起诉或审判,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震慑犯罪。但由于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存在适用普遍化、目的异化、救济机制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应树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注重保障人权,使拘留、逮捕与羁押分离,构建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不断完善被羁押人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司法权监督体系与被告人的权利保护是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本次新刑诉法的颁布,其中的两大亮点制度也共同指向了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旨在更加高质高效地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功能。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立法纵使有千般精妙,司法权监督体系若是不能完整健全,在实践中仍然可能会出现冤假错案频发,人权屡遭践踏的惨象。只有从内在理念、实质内容以及从形式体系上建立起缜密的司法权监督体系,才能使立法效果得以最大化的实现,被告人以及全民的权利得到更加完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赵通 《学习月刊》2011,(16):32-33
现代文明民主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日益要求人权保障的法制化,而这种要求在法律中的重点体现在刑事诉讼制度中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赋予被告人刑事简易程序选择权,并通过制度构建加以完善,将能推动我国的法治体系建设,亦能更为有效的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2.
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是一个极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未成年被害人具有与成年被害人不同的特点,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和法律的关注与保护,他们在参与刑事诉讼、免受二次伤害以及被害后的救济等方面应当享有特殊的权利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张波 《求实》2012,(Z1):110-112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一种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特殊保护制度,是国家对受到特定犯罪侵害而又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赔偿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给予适当经济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1963年10月25日,新西兰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刑事被害人补偿法》。随后,英国、美  相似文献   

14.
在死刑量刑中,除严格把握"罪行极其严重"这一法定要件外,被害人过错在量刑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害人过错是被害人具有的直接引发被告人犯罪的明显应受谴责的行为和表现,应准确把握明显应受谴责性和直接引发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充分注意到被害人与被告人在犯罪前后的紧密联系,从而准确认定被害人过错,给被告人一个公平公正的处罚。  相似文献   

15.
我国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刑事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是,在现行救济机制和司法体制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应当完善诉讼机制,保障被害人现有权利的实现,完善相关制度,赋予刑事被害人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构建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立法、司法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之上,大多忽视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特别是刑事诉讼案件中的赔偿比例低、兑现难的问题,已经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司法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受害人权益的保障,应该是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形势下,在我国确立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则显得尤为必要了。下面我将从原因、现状、国外立法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谈谈对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建武 《实事求是》2006,191(4):76-79
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未经法院依法裁判其权利不被剥夺或限制,这是现代法制社会的基本要义,也是法制文明的内在蕴涵。刑法对人权的保护,既包括对被害人及广大守法公民人权的保护,也包括对犯罪人人权的依法保护。我国真正的刑法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行的新刑法典在保障人权方面有许多重大改革和完善,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刑法基本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责任的确定、正当防卫制度的强化以及刑罚更为人道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马迪  许丽 《世纪桥》2008,(5):62-64
未成年人是一个极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未成年被害人具有与成年被害人不同的特点,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和法律的关注与保护,他们在参与刑事诉讼、免受二次伤害以及被害后的救济等方面应当享有特殊的权利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界定还相当模糊。只有通过对刑事诉讼被害人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入分析,才能对其有正确的确定,进而才谈得上展开对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其他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公诉撤回制度废除新论——以公诉权的有限性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圣武  李宏玉 《唯实》2008,(6):69-71
公诉撤回权并非是一种当然的权力。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律中都没有规定这项权利。公诉撤回制度与我国的国家赔偿等法律制度相冲突,在实践中导致检察机关侵犯被告人人权的事件屡有发生。我国通过司法解释建立起来的公诉撤回制度应当被废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