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严格界定"重评"这个概念的前提下,根据近年的最新情况,对有关俄罗斯是否存在"重评"斯大林问题进行综合考察。文章分析了近年牵动斯大林评价变化的三个层面,考察了近年俄罗斯主要政治派别对斯大林评价变化的幅度,特别具体分析了可代表当前俄罗斯主导政治派别(民族爱国派)观点的著作,得出结论认为,俄罗斯不存在"重新评价"斯大林的问题。所谓"重评"云云,只不过是部分政治派别和社会阶层从大国主义、强国主义情结出发,对斯大林感情色彩的某种变化,对斯大林臧否向度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基本评价的变化和评价实质的变动,因此称不上是"重评"斯大林。  相似文献   

2.
对安全的追求,对于形成斯大林在战前、二战中以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政治看,这种政策不仅是动员苏联人民应对斯大林所认为的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同西方的对抗的手段,而且也是巩固他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地位和权力的一个手段。斯大林是苏联在战后关键问题上,诸如东欧的前途、德国问题以及对日占领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决策者。斯大林努力主导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沿着苏联西部边界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斯大林认为,这一目标同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并不矛盾。斯大林希望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英美所承认,以换取苏联承认西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同英美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然而,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最终还是被西方认为是挑战西方,从而产生了与他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自身安全与意识形态的追求,一方面同西方所坚持的所谓"民主、自决"原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目标同美国日益扩张的在全球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使欧洲逐步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斯大林在较少重要性的问题上,如的里雅斯特问题、其卫星国的赔偿问题以及托管地等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也愿意作出妥协。而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则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就这样,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战时的盟友,领导着各自的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相似文献   

3.
近来,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连续发表文章,就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战略思考,其核心是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继续强调创新发展、确定优先目标等内容之外,梅德韦杰夫突出强调了"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思想。"去斯大林化"指的是什么?"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对于俄罗斯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一新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是斯大林对华政策框架的基本形成阶段。雅尔塔《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基本上确立了战后苏联对华外交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为了维护苏联的根本利益,斯大林一方面积极履行在谈判中的承诺,将国民党政府作为主要合作对象,督促中共领导人赴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出于对美蒋独占东北的忧惧,先是有计划地将抗联部队部署到东北的战略要地,后又对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提供积极援助。由此,战后初期斯大林的对华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双轨"性。在这种"双轨"政策下,苏联与中共在东北逐渐形成了一种战略性的关系,这对中共全国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用已解密的中、苏、美外交档案,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前后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可以探寻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华"双轨"政策的形成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从不支持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到帮助朝鲜进行战争准备。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明显希望中国参战,不断敦促中国出兵,其战略意图在于扩大苏联对远东的影响,加深中朝对苏联的依赖。朝鲜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加强了中苏朝的结盟关系,也加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恶化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明 《俄罗斯研究》2003,(1):79-82,91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领域高度一体化的“总体主义”模式。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统治的社会,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它是“为”而不是“由”人民自己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与其把斯大林模式说成是“教条主义”,不如说它是从根本上就脱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教条”。  相似文献   

7.
苏德战争是对斯大林确立的苏联体制的严峻考验。在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下,斯大林的个人决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前夕斯大林转变外交方针,为苏联争取“避战自保”的时空条件,但在临战部署上有重大失误,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斯大林动员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指挥苏军凭借国土纵深挫败希特勒的“闪击战”,并联合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最终使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适应战争动员的苏联体制是其经受战争考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和充分条件。苏联取得战争胜利是诸多因素发挥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主要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资本主义的负面合法性四个方面。当然,斯大林及苏共的一些失误和错误给苏共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成为侵蚀苏共执政合法性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斯大林主义是俄罗斯传统与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合流,其形成显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今日普京变革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与苏联新经济政策后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一意义上讲,用新的语言和符号包装起来的斯大林主义的再现未必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时,俄罗斯曾幻想能迅速融入欧洲文明,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近20年来,俄罗斯却历经曲折。面对发展道路的实践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巨大反差,俄罗斯社会开始反思过去,理性审视曾经否定的苏联历史。考察剧变前后不同时期俄罗斯各界对斯大林、对苏联历史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探寻俄罗斯重评苏联时代的背后动因,可以看出,俄罗斯对斯大林及苏联历史的评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评斯大林及苏联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乃至国家行为。充分认识俄罗斯重评斯大林、重评苏联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理性对待俄罗斯重评苏联历史的社会思潮,对于把握俄罗斯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论证了资本主义发达的高度将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因而设想,社会主义将会在英、法、德、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建立。历史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实际却是尚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的俄国社会发展顺序的颠倒,就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聚焦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体制的一国社会主义,是特定时代条件下,斯大林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俄国实际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只是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成为斯大林体制的历史负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也是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历史的共性是斯大林体制被当作社会主义共同模式的时代条件。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共有的、越"左"越革命的幼稚病,是小生产占优势国家背负的、改革斯大林体制的沉重历史包袱。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于为相对落后国家在完成民主主义革命遗留历史任务之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郑桥 《俄罗斯研究》2002,40(1):77-82
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党工会理论方针的正确与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与执政党的命运密切相连,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工会的性质、地位、任务、作用以及发展趋势的论述,为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在斯大林时期,随着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扭曲,苏联工会运动及其理论发生转向,工会形成了一套固定僵化的模式,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32-1933年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几乎遍及所有产粮区的饥荒.饥荒发生的原因,乌克兰侨民以及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苏共领导人有意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饥荒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故意制造饥荒,以及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对于这个问题,要根据历史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是斯大林在《悼列宁》中的一句名言。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也曾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陈云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经过将近20年的沉寂之后又迎来了春天。最近一个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院的建立就反映了这一点(这里是指国立庆尚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译者按)。自殖民时期(1910-1945)开始,韩国就拥有较长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而导致当前马克思主义复兴潮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资本主义两种理论——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循环的结束,它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尤其是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足以击碎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无法替代的认识,重新激发人们探索资本主义替代物的热情;第二,历史上,斯大林主义限制了马克思兰义研究和在韩国的发展,斯大林主义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则为探索社会主义的新起点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已经 20 年.从不同视角,对苏联解体原因有几种标志性看法:社会主义制度先天不足、斯大林模式"原罪"、戈氏"叛变"、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等等.应该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948-1949年间,在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以及欧洲冷战加剧的形势下,斯大林开始着手调整对华政策。至1949年2月,通过与中共方面就双方关系中重大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沟通与协调,斯大林基本完成了对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并迈出了同未来中共政权结盟的步伐。1948-1949年初斯大林调整对华政策的动力涉及的问题包括,斯大林是如何应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形势?哪些因素对斯大林调整对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利用已经解密的多方档案材料,重新探讨这一阶段斯大林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18.
列宁与斯大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相识。斯大林非常尊重列宁,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亦很赞赏斯大林的革命的坚定性,很看重他的才干。他们生前,可以说,是长期共同战斗的亲密战友。可是在当今反斯大林的浪潮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列宁早就看透了斯大林的本质,所以决心要罢免他的总书记职务,并跟他断交。如果列宁确实能预知斯大林将来会犯肃反扩大化等错误而决定撤消他的职务,那么列宁是真能洞察一切的未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的对外经济思想,构成了斯大林经济与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曾指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和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而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苏联对外开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的对外开放理论斯大林对外开放理论有什么局限性?高铁生、张晶在《斯大林对外开放理论初探》一文中(载《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174期A-27)作了分析。(一)对发展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长期性认识和估计不足。斯大林曾明确表示,对外贸易是“达到经济技术独立的一种手段”。“现在不得不输入设备”,是为了将来不输入设备。沿着这样一条思路,后来斯大林就认为工业化的巨大成就使苏联无论从生产技术设备,还是从工农业技术装备程度看,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成为“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先进的国家”。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