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近闻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说:“对群众的批评要用加法,对群众的赞扬要用减法。”笔者以为,这种“加减法”提得好,体现了领导干部看待群众声音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袁浩 《学习导报》2010,(2):22-22
近闻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说:“对群众的批评要用加法,对群众的赞扬要用减法”。这种“加减法”提得好,体现了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声音的态度。一般来说,人们在赞扬的时候,容易将好的说得更好,如果减去一部分,则可能更符合实际;人们批评的时候,往往是“点到为止”,如果加上一部分,可能才是我们缺点、错误的全部。这里,减掉的是头脑发热、昏昏欲睡,加上的是锐意进取、谦虚谨慎。正确运用“加法”与“减法”来对待群众的批评与表扬,需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更要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  相似文献   

3.
袁浩 《新湘评论》2010,(2):22-22
近闻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说:“对群众的批评要用加法,对群众的赞扬要用减法”。这种“加减法”提得好,体现了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声音的态度。一般来说,人们在赞扬的时候,容易将好的说得更好,如果减去一部分,则可能更符合实际;人们批评的时候,往往是“点到为止”,如果加上一部分,可能才是我们缺点、错误的全部。这里,减掉的是头脑发热、昏昏欲睡,加上的是锐意进取、谦虚谨慎。正确运用“加法”与“减法”来对待群众的批评与表扬,需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更要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  相似文献   

4.
钱袋子:收入增加增幅下降 河北省正定县的白大娘2008年拿到了种粮直补、良种推广和养猪补贴钱。她说:“我家2008年种粮、养猪、卖梨,收入比去年多了1000多块。”2008年,百姓口袋里的钱比2007年多了,收入呈“加法”:但同时增幅不如2007年,物价上涨,股市低迷,部分人员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使百姓收入增幅呈“减法”。  相似文献   

5.
好好活着     
人们有时死乞白赖地夺钱、夺名、夺利,可却忘记了这样一条公式:人的生命时间用减法,钱财功名用加法。人的一生不过两万多天,活一天少一天这是减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金钱、功名会一天天地增加这是加法。有一天当这两条生命的轨迹交叉时,生命的符号就出现了零。0×任何数=0。这个公式不含任何暧昧,具有决定性,它很残酷,但很真实。其实人人都知道这一公式,但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却只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真实感,只有死亡与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发生了联系,理智才能恢复。如果我们能早些接受这个公式,那么对事物的看法,对世界的处…  相似文献   

6.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京城大旱,闹起蝗灾。唐太宗到皇家菜园中查看庄稼生长情况,看到蝗虫,就逮住几只诅咒说:“粮食是百姓的生命,你吃了粮食.就是危害百姓。”说完就要吞下蝗虫,随从们说:“吃下去恐怕要生病,千万不能吃。”唐太宗说:“我希望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病呢?”就把蝗虫吞下去。  相似文献   

7.
滨海新区以审批权的“减法”以及事中、事后监管服务的“加法”,换取市场效率和社会活力的“乘法”。正是通过扮演好三种角色,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叶澜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课堂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品德课堂中.如何体现品德学科的“生命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品德教师.应该比别的教师更充满激情,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曾晖 《廉政瞭望》2013,(5):20-21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几个朋友一起喝茶。甲感叹:“今天又挨领导骂了.心理不是滋味。”乙附和:“我也经常被领导骂,感受都是一样的。”丙补充:“只要受人领导,谁没领教过挨骂?不足为奇。”兄弟仨都说自己习以为常,但终究有一事不解——领导为什么爱骂人呢?  相似文献   

10.
康熙时黄河泛滥,经年不治,工程上马后又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治河老臣靳辅在黄河上滚了十几年,因与皇上看法不一被贬。后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正确,又召他回来。他上书说:“我已7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康熙说:“我知道你老了,我是用你的心,不用你的力。”黄河于是得治。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1949年,刚建国,我们没有海军。1.8万公里海岸线,无一船一舰。  相似文献   

11.
梁衡 《新湘评论》2008,(9):51-52
康熙时黄河泛滥,经年不治,工程上马后又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治河老臣靳辅在黄河上滚了十几年,因与皇上看法不一被贬。后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正确,又召他回来。他上书说:“我已7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康熙说:“我知道你老了,我是用你的心,不用你的力。”黄河于是得治。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1949年,刚建国,我们没有海军。1.8万公里海岸线,无一船一舰。  相似文献   

12.
笑笑     
《党建文汇》2014,(9):60-60
经常在QQ群里聊天的网友第一次见面吃饭。一个男孩举杯向一个女孩敬酒。问:“初次见面,你贵姓?”女孩说:“干!”男孩一口气把酒喝了.又问:“你贵姓?”女孩又说:“干!” 男孩愣了一下.说:“这位美女可真豪爽啊!”只听女孩无奈地说:“我是说.我姓甘。”  相似文献   

13.
《党的生活》杂志约我写稿.而且,是为专栏写稿;我始而踌蹰、婉拒,继而欣然应约,这其间,有许许多多的想法。想法之一是,作文化人在党刊上撰文,总觉得有点“那个”,所以,始而踌蹰、婉拒。是啊.很难。党刊严肃,这是自然的;而我的文章一严肃,便会让读者——多数是党员干部——生厌乃至责清:你一个文化人怎么竟对我等“严肃”起来?好吧,不“严肃”,换一个路数,不妨“嬉笑”为之,可是,一“嬉笑”,又怕有违刊物的性质。“怒”又“怒”不得,“笑”又“笑”不得,多难!所以,我始而拒之。可是,编辑同志说,我的文章,大家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首次提出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概念。这个全新的提法不仅有着历史上深厚的理论渊源,而且赋予了新时期的全新内涵。它是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全新内涵主要体现为:人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用“关怀”来做温暖的“加法”,更需要用“疏导”来做减负的“减法”,这是以往以人为本思想所没有涉及到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成语,源于《管子·权修篇》,日:“一年之计,莫于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于树人。”在这里,把“树人”视为“终身之计”,既说明育人周期之长,也道出了培养人才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干脆用“百年”来统领和归纳“树人”这一穷年皓首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6.
任务1: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报告原文]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要在巩固成果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报告解读·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做好“加法”“减法”和“乘法”.一是做“减法”.要坚持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措施,释优汰劣,把去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和推进.二是做“加法”,扩大有效的供给.三是做“乘法”,发挥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17.
陈常青 《求贤》2011,(11):29-29
春秋时期的齐国.一日早晨天很冷.景公感到身上凉飕飕的。他叫晏子说:“请给我端点热食来!”可是,晏子婉拒道:“我不是给您端茶送饭的人.不敢从命。”景公只得又说:“请进服裘!”然而.晏子再次拒绝说:“我不是侍奉您穿衣的人.不敢从命.”  相似文献   

18.
紫藤 《党建文汇》2006,(4):49-49
初露锋芒。发现商机。32岁的杨开华能当点菜大师,还得从2003年她到广州的一家酒店当服务员说起。那天,她照例招呼几位客人入座。递上菜单,请客的人让客人点菜,客人却一个劲地推辞,“东家”捧着菜谱翻来翻去,很是为难:贵了承受不住,便宜了又过意不去。他借故把杨开华拉到一边,悄悄说:“我给你10元钱,你帮我点一下菜。我今天请客人有两点原则:一是六个人中有一位不能吃辣;二是价格控制在500元以内。既要好吃又不丢面子。”多年的“贪吃”经历,早让杨开华对菜有了一番领悟。她对客人说:“听口音你们是东北人,我按东北菜系给你们配菜:笋干拌鸡、黄金烧猪手、剁椒蒸鲩鱼,素菜来个蟹黄豆花……”  相似文献   

19.
李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他说:“自古以来,能够在乱世成就帝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人.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三十三岁起事。本人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岁就已经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就当上皇帝了。从武功方面来说.我已经胜过古人。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登基以后可以说我是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说在文治的方面我也超过了古人。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  相似文献   

20.
相传.孔子带弟子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闭目静养,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孔子忙请安道:“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了?”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