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泉 《瞭望》1984,(19)
旅美老华侨阮金铭,前几年给家乡有关部门写信,恳求退还他在广东省台山县的私房,信上说:“……归去来兮,无家可归,好比离巢燕子,飞向谁家?”一九八二年,当地政府退回了他的在土改时被错误没收的房屋。他闻讯后不顾八十高龄,偕儿子一道,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启程回国。回到家乡,他买了两张泡沫床垫,在自己的房屋里一住半个月,并十分感慨地写诗道:“八十游子归故里,  相似文献   

2.
席敏  袁汝婷 《瞭望》2020,(13):21-22
26岁的戴发,本来可以成为音乐厅里闪闪发光的演奏家,但他走下舞台,选择了泸溪县大山里的讲台。“小时候家乡的教育非常滞后。”戴发说,他十分渴望走出大山。2018年,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得到了湖南省歌舞团二胡演奏演员的工作。但与泸溪县教体局局长谭子好的一次邂逅,让戴发决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3.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坐落在北京东北亮马桥一幢三层淡黄色的小楼里。二楼的小会客厅典雅别致。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正式启动的前夕,首任秘书长张德广在这里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独家采访。 身高至少在1.85米以上的张德广举手投足都儒雅而谦和,颇具个人魅力,交谈中他平实而又不乏幽默,不时爽朗地开怀大笑。 张德广出生在孔子的家乡,母亲从小就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养成了他忠诚、宽容、重义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他近40年的外交生涯里未曾有丝毫改变。这种品格还将帮助他在上合组织秘书长的岗位上践行各成员国共同培育、逐步形成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人物名片方向明,民进衢州市柯城区总支部副主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第十三届浙江省人大代表,第四届衢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衢州市人大代表。他是一位民进会员、浙江省人大代表,坚持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是一位农民,出生于农村,成长在农村,扎根在农村,他说:"做一位有情怀的农民,是我一辈子的选择";他更是一位乡贤,多年来一直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始终不忘服务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他,就是方向明。  相似文献   

5.
王丽 《侨园》2012,(6):64-65
1937年初一天,张学良从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幽禁在雪窦山.不久,其原配夫人于凤至来这里陪伴张学良.当时张并不知道,有一个人早就想杀他,他就是蒋介石的侄媳——蒋孝先的妻子袁静芝. 蒋孝先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组组长、南京政府驻北平宪兵第三团团长.为人极为凶狠,仗着是蒋介石的"家军"而目空一切.蒋孝先是镇压北平一二九学运的刽子手,还曾疯狂镇压北平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及外围组织,残酷捕杀中共党员和进步爱国人士数千人.  相似文献   

6.
信息动态     
《瞭望》2020,(4):44-45
春运是交通现象,也是独特的文化现象。无论山多高、水多长、路多远,普天同庆的春节,中国人都要努力回到家乡。看,火车正进站、汽车在归途、飞机已起飞。手握一张小小的车票,踏上一场温馨旅程。春节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相似文献   

7.
朱鸿 《党政论坛》2012,(16):15-15
教堂晚餐时,资历最老的牧师起身给其他人加水。他步履艰难地从一张餐桌走到另外一张餐桌,但是没有一位牧师接受他的好意。  相似文献   

8.
林光如,出生于梅州,其父是一位较有名气的实业家。他因受家庭“问题”的影响,不得已于12岁离开家乡,16岁到香港谋生。在香港,他创建星光集团,先后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青年工业家奖”、“创业家奖”、“亚洲管理大奖”等殊荣,有“亚洲印刷大王”之称。本文是他功成名就后第一次回家乡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9.
1985年6月初的一天,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从贫困的涪陵地区调查半个多月之后刚回机关,就被办公桌上一封厚厚的来信吸引住了。家里几次来电话催他回去吃饭,他也没理会。 这封来信说:“我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军队就要整编的时候,我向省委提出,退伍后要求承包我的家乡——涪陵市龙潭坝区大同乡。五年内使家乡面貌有个初步的变化,达到温饱水平。”信中还详  相似文献   

10.
感恩清单     
黄阔登 《学理论》2008,(5):12-12
在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有一个情节是落难荒岛的鲁宾逊,在面对茫茫大海命运未卜时,做了两张清单,一张列出他所面临的困难,另一张烈出他可以感恩的事。他写下的第一个困难是没有衣服穿,但在感恩的回应清单上,他写下这里的天气暖和,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们有时候应该停下一切来休息,但休息并不一定要什么都不做。最好的休息是把做事的性质变动一下。若论做事量,很少有人能超过英文《新约圣经》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据他的一位朋友说,莫氏的书房里有三张桌子,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一张摆的是他的  相似文献   

12.
眼下,对网络爱恨交加的人不计其数。但谁也不像青年王帅这样有切肤之痛——仅仅因为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批评家乡非法征地的一些做法,便惹上飞来横祸:家乡警察远赴上海千里追捕,他被拘留了8天。  相似文献   

13.
忆林夫     
鲁迅先生晚年提倡木刻,有一张照片常被刊用,那是在茶座上,傍坐的有两三个青年木刻家。其中有一位穿长衫,分头斜搭前额,瘦,神情外静内秀。这是林夫。 林夫,浙江平阳鳌江人。1937年抗日军兴,他立刻结束上海艺专的学艺生活,回到家乡,投奔闽浙边的红军队伍。1938年,担任这个游击区的新四军抗日流动宣传队副队长。约在1940年,在鳌江被国民党逮捕,约1942年,牺牲在上饶集中营。那时候才是个20多岁的青年。  相似文献   

14.
祁鸣与巴金     
祁鸣是本书。所有章节,在叙述一个共同的故事:他与巴金。近日在上海展出的《生活中的巴金———祁鸣影视作品展》,便是这部书的开篇。祁鸣何许人也?一位黑黑粗粗、扛摄像机的电视台记者。祁鸣追随巴金,是用他手中的“武器”:摄影机和照像机,其实不尽然,祁鸣是用他的心跟随巴金。在一个个镜头、一张张照片后面,有许多他与巴金的故事。祁鸣与巴金,还是“三毛之父”———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牵的线。那是在20余年前,祁鸣去拜访张乐平先生。乐平先生对他说:“你为何不去访访巴金?”于是,有一天,热心的张乐平先生带着祁鸣踏进了巴金先生的寓所…  相似文献   

15.
武健华 《党政论坛》2009,(14):32-32
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允许在规章制度之外,乱花人民一分钱,如有发现,必亲自出面严加制止。 1950年9月20曰,毛泽东为制止在韶山为他建造房屋,曾亲笔致信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他在信中说:克诚、首道同志,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相似文献   

16.
赵健 《侨园》2004,(4):10-12
来到福建侨乡,林文镜这个名字总会时常在你的耳边响起。人们津津乐道于他对故乡的深情,对促进家乡发展做出的贡献。曾经被称为东南亚“面粉大王”、“水泥大王”的林文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回乡投资,参与创办了福清融侨经济开发区、元洪工业区、洪宽工业村,投资或引资创办了160多家工业企业,投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在短短10年间,林文镜的家乡福清的经济总量增长了100倍,在全省64个县的排名从原来倒数第三位一跃成为正数第二名。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叹:没有林文镜就没有福清这么快速的发展。而林先生却并没有停止他推动家乡发展的脚步,他把自己的心血更多地倾注在江阴半岛的开发和吸引海外新侨资金回乡创业方面,他希望通过老侨带新侨回乡投资发展,使海外游子与故园家乡的血脉联系世代永续。  相似文献   

17.
1991年5月,香港富联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栋怀着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回晋江进行投资考察。他看到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东海埯的荒滩、海礁地域,一片荒芜,至今仍处于沉睡之中时,这位在生意场上的硬汉子,眼睛有些模糊了。 这就是魂牵梦绕的家乡吗?他不止一次来到这片荒滩,陷入深思。他反复考察了当地正在兴建中的深沪港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他认为只要对东海埯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将可与深沪港对台贸易口岸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外向型的港、工、贸、港口城镇。于是,他决定投巨资开发东海埯,将这个千年荒滩变成现代化的“金田”。  相似文献   

18.
哥伦比亚毒枭埃斯科瓦尔,日前身中数枪毙于电话亭旁算是全球打击犯罪的一项象征性胜利。富可敌国的埃斯科瓦尔,凭着贩毒的脏钱,在美国迈阿密买了栋豪华别墅和一个豢养长颈鹿、骆驼及袋鼠的牧场。长久以来,他自成一股势力,群聚的资源足以恫吓小国政府,也使大国时时感到芒刺在背的苦楚。但尽管他在国际上被烙以“杀人不眨眼”的恶名,在他的家乡却因他常  相似文献   

19.
阎红 《各界》2008,(11):6-9
张爱玲小时候,家里使的女仆有很多是安徽人,唤作"张干""何干"等等,<合肥四姐妹>里关于女仆也是这样称呼,看来是俺们家乡当时对于女仆人的流行叫法.……  相似文献   

20.
香港《文汇报》声称,某报刊出的禹作敏的照片是"'两会'期间唯一的一张禹作敏照片".可是,我认为至少有两张.根据是:我就给他拍过一张.在投票后,开票前,委员休息时,我和刘吉委员闲谈,忽见禹作敏出现在不远外.我急忙跑过去"咔嚓"了一下.因为是在休息室,我怕两会的背景出不来,有意把坐在他旁边似乎并不认识禹的委员也摄入镜头.拍完以后,刘吉说:"你应当付他肖像费."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禹作敏在政协的最后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