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蔡西民 《党政论坛》2014,(20):41-41
虽然勃拉姆斯自己并不想成为贝多芬第二,但他还是一直被他的时代期望着能够成为贝多芬的继承人。世人的期望给勃拉姆斯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勃拉姆斯也从不讳避贝多芬和古典主义对自己的影响,并一直要求自己能创作出和人们对他的期望相匹配的交响曲。在精益求精之中,勃拉姆斯前后共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第一交响曲"。第一交响曲起始处的定音鼓,贯穿着第一乐章,这打破黑暗和沉默的鼓声,  相似文献   

2.
老外马爱中     
胡海明 《党政论坛》2012,(10):30-30
他是个金发碧眼的德国青年,叫劳恩·斯特恩。一年前到上海的公司办事处任职。一到上海,他就喜欢上了这座海纳百川、五彩斑斓的大都市,接着便请中国同事参谋,自己又仔细斟酌,最后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马爱中"。他把这个名字印在了名片上,经常挂在嘴上的是"洋泾浜"的普通话:"我叫马爱中,我喜欢上海,是‘新上海人’,你要记住!"  相似文献   

3.
"金曼",我为之奋斗的事业!张旭强口述韩舞燕采访整理张旭强是广东金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去年不但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且被评选为首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对荣誉、对自己走过的路,他说。获得这些头衔我当然很高兴。我觉得这是对我工作的肯...  相似文献   

4.
周军 《侨园》2014,(11):18-20
在台湾名导侯孝贤眼中,他是"咬住历史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在熟悉他的大陆学者眼中,他是"文化界的福尔摩斯";而他也这样描述自己:"为了掌握历史细节,我的写作过程就像特务一样,只是目的、动机有所不同。"他,就是台湾知名作家蓝博洲。在台湾,很多人熟悉和喜欢蓝博洲,或许,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侯孝贤导演对他的推崇。他是侯导眼中的"先驱"。早年,他发表在《人间》杂志的《美好的世纪——寻找战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迹》和《幌马车之歌》赢得了侯导的这一美誉。  相似文献   

5.
李洪良 《学理论》2009,(19):92-93
诗仙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流浪的一生,交游的一生,写诗吟诗的一生。然而他何以有这般的生命力,创造力?他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吸引着他走下去的事物是什么?在李自的近千篇诗文中,他常常歌咏古圣先贤的智慧,表达对其风云际会的羡慕,而往往以此暗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也常拜访仙山,与道士交往,并认真的祈望自己有一天能化成神仙,乘鹤而去;他也常挽妓出游,而饮酒更是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些事物吸引着他,给他不竭的动力,激发着他喷薄的诗思,丰富着他诗歌创造的题材。正是这些事物,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他不停地走下去,不停地创作。  相似文献   

6.
论周敦颐对儒家“慎独”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是古代儒家创造的自我修身方法,即个人独处不犯错误,能保持自己清廉的节操。周敦颐的《爱莲说》提出了外在环境污浊的情况下,也要能保持自己清廉的节操,这样扩大了作君子的参照系,超越了"慎独"的原意。这就要求克服错误的"从众"心理,来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周敦颐的人生观是入世的、积极的,他赞扬清廉的"莲",不赞成"避世"的"菊"和追求富贵的"牡丹"。  相似文献   

7.
半生难解的"建议"缘马弘毅口述曾明子采访整理12年前,他向外交部提议:中国应尽早加入国际南极公约。一年后,五星红旗插上南极。4年前,他提出"人民建议征集学说",倡议建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引起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现正在全国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国学赏析     
《侨园》2014,(11):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为了静心沉思,他听从内心的召唤,去森林中过着一种隐士生活。自己种豆和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全心记录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宋洪斌 《侨园》2014,(6):40-40
给杨立秋定位,需从两个侧面分而合之:企业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企业家。这就是山海关作家协会主席、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立秋。他的这两个侧面孰重孰轻,难以划分。他在商企领域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骨子里仍然是文人气质。在山海关那座古城中,他是别具一格的"两栖人"。一是文学。  相似文献   

11.
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12.
"末代港督""还能"顶"多久?本刊记者李大宏"末代港督"彭定康最近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顶着北风行》,其意是要在香港问题上同中国对抗到底。但人们要问:彭定康能"顶"多久?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看看他手里的牌便一清二楚了。先看看他的"祖家牌...  相似文献   

13.
张雨 《党政论坛》2012,(6):39-39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对他的手下说过这样一段话: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  相似文献   

14.
邹海伟 《民主》2012,(6):19-22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先生的名字是不能不被讲到的。作为中国连环画坛自建国以来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是公认的"大师"、"泰斗"级的连环画大家,尽管他自己对此并不"买账"。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中和”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刘英,裴桂青关于"和"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论述颇精到的是周太史史伯。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断"(《国语·郑语》)的思想,并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同上),即把不同元素的相互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统一,称之为"和",只有"...  相似文献   

16.
史丽娜 《党政论坛》2011,(20):15-15
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而他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残杀。但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研究着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们,包括他自己。  相似文献   

17.
清风慕竹 《各界》2013,(10):49-51
范纯仁的父亲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老人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耀千古,以致范氏子孙在他的星光下显得十分黯淡.其实范纯仁官职不比他老爸低,社会影响比他老爸还要大,在个性特点和行为作派上,更是别有一番名士味道.放着"官二代"不做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出生于1027年.作为"官二代",范纯仁17岁时就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  相似文献   

18.
从“啬”论张謇的为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謇晚年自号"啬庵",体现了张謇对"啬"的理解和推崇,也体现了他大半生对"啬"的追求和坚守。"啬"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张謇对自己治政、做人、经商之道的最好诠释。在张謇的为政之道中,"啬"主要表现为简政、廉政、勤政。  相似文献   

19.
苏丹英国外交危机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英国外交危机的背后本刊特约记者王亚东喀土穆专电新年之际,苏丹总统巴希尔在为庆祝苏丹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38周年而发表的讲话中说,英国大使彼得·斯特里姆斯"干预了与他不相干的事",苏丹决定将他驱逐出境是为了给英国"一个教训","我们要让英国知...  相似文献   

20.
一切随缘 《各界》2013,(1):46-49
在唐朝,李义府是奸臣的代表,生活奢侈、卖官鬻爵、杀人不眨眼……“笑里藏刀”就是他的最好标签。不过,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喜欢作恶,李义府也是如此。初入政坛时,他也很想有一番作为,怎奈时势难料、政局险恶,被种种因素裹挟着的李义府最终走上一条奸臣的不归路,而到最后,他自己也成为政坛上的一颗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