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在本世纪头 2 0年的奋斗目标 ,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此谈点学习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对“三步走”战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小康”一词源于《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西汉《礼记·礼运》篇也提到“小康” ,是描述理想社会的一个词语。所谓“小康”社会 ,是仅次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有“安康”、“康乐”社会之意。 1979年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  相似文献   

2.
“小康”辨     
从邓小平提出“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到江泽民宣布进入21世纪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表明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些著述在论述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时,总是喜欢引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关于“小康”的论述,似乎它同我们今天提出的奋斗目标有关,甚至认为从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来源。其实并不。邓小平不仅没有引用过《礼记·礼运》中任何一句话,相反倒说过:“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事…  相似文献   

3.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小康的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诗经》,《诗·大雅》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则把小康作为与大同社会相对的一种社会模式。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是在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4.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开篇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令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倍受鼓舞。《礼记·礼运》记载了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的“大同”、“小康”之说,“小康”虽不及“大同”那样富裕,但依然是令人向往的康乐境地。幸福、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忘记一条古训:艰苦奋  相似文献   

6.
小康,最早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散发着诱人的魅力,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用语当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二十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激发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  相似文献   

7.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求是》2002,(2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又吹响了向新世纪更高目标进军的号角。“小康”一词,源自《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记》也提到了“小康”,它描绘了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历朝历代都没有真正实现过小康的理想。只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小康才从理想变成了现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史上.“大同”与“小康”是两个常见的社会概念,并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同”,原本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乌托邦。从成书于西汉时代且积累有先秦时代典籍成果的《礼记·礼运》中最早出现的“大同”一词来看,它把中国士人所想象的社会乌托邦存在完全包容起来。《礼记·礼运》中用孔子的话描述了传说中的往昔社会情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  相似文献   

9.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 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 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 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 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 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 理想,逐步走入寻常百姓的生 活用语中。 1979年12月——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 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 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四个 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 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 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 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 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 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必将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十六大主题载入史册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有这样一句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要求稍微得到安康。到了西汉,在《礼记·礼运》中,"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得到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代名词。邓小平首先用小康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1.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则是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就成为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成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但在旧社会,从来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小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使小康的梦想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  相似文献   

12.
“小康”目标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凯 《求实》2004,(Z1)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的头2 0年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步入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进发的新的历史阶段。为此,全面认识“小康”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关系,是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的重要理论前提。一、中国现代化建设“小康”目标的提出“小康”一词,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社会概念,该词最早见于古代典籍《诗经》和《礼记·札运》中,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关于人类理想社会模式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战略部署,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对全国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是安定的意思,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代的思想家们,曾经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赋予它很多思想内涵。在孟子眼里,小康就是“不饥不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的小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人认为,除了概念外,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有人认为,邓小平小康社会是对传统小康社会理想的扬弃。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本文拟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异同。一、邓小平设计的小康社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却是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邓小平是当代第一个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家,其“小康”概念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联系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1984年,他进一步作了补充,把我国脱离贫困后尚未到达共同富裕的那一个发展阶段称为“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7,(1):47-48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远》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我们认为,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定要深刻理解新世纪小康建设的新内涵,正确把握我国农村小康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创新思维,改进策略,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一、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前进“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阶段。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推进,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是要达到更高水平。正如党的十六大的正确判断,我国上世纪末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丰都,就是要瞄准小康建设目标体系,推进丰都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  相似文献   

19.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是江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发出的重要号召。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圆满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相似文献   

20.
正"小康"是与"大同"相对应的中华民族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关"大同"思想见于《孔子家语》和《礼记》两书,其中《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