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启发公民民主自觉,营造民主法制环境,这是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需要。文章从公民教育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出发,进而提出如何通过公民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基本内涵,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应当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这四大文明建设一起抓,实现四大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战略地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志。文明并非孤立存在的某种社会要素,而是社会各种文明要素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完整体系。作为社会文明的完整体系,任何一种文明的社会形态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有机组成的,因而,一种完整的社会文明必然在不同的角度上分别表现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底蕴,也为社会主义在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实现文明的进步和超越,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正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完整建构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确立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五个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规律有其既在的理论依据,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五个文明”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构成了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推动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点在于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从"两个文明"发展到"四个文明",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包容。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既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的认识,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探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路与对策,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内涵丰富,其中最关键的是政治制度的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制度文明建设的关键应着力于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制度文明建设同时也是提升政党文明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社会行为的综合体,体现着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保障人权、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路径,但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循序渐进、艰苦曲折的发展过程,要遵循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身的特色定位和建设规律,通过坚持党的领导、良法善治、干部垂范、公正司法、普法教育、媒体引导等多方面举措,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构件,“三大文明”构成了现代社会文明的整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范畴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全民动员,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立法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以文化创新为先导,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实践.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理论界研究的新领域。应注意深入研究关于社会文明的内涵、关于社会文明提出的理论依据、关于社会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关于社会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关系、关于社会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2004年3月"政治文明"被写入<宪法>,标志着政治文明由党的理论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的奋斗目标.目前,中国共产党为了进一步推进政治文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它标志着党进一步重视自身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政治文明的三维立体结构,即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分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香华 《工会论坛》2005,11(2):103-104
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着力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社会的进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守的原则,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17.
杨柳 《工会论坛》2008,14(3):29-30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合适的制度保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跨越。  相似文献   

18.
加强社区建设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油田社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维护稳定为基础,形成政府大力支持、居民积极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努力把油田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最新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断,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所谓文明,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社会在发展,各种文明也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丰富了人类文明成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的全新诠释和科学定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基本特征下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由于生态经济系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因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的区域其表现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