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理论》2018,(12)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种方式,他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促进。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显性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导致对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漠视,无法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对隐性教育的研究,片面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矫枉过正。本文从解读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展开,对高校思想政治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三维考量进行分析阐述,进而构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慧 《学理论》2013,(14):351-352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0)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整合,可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获得感、实效性和时代感。要坚持方向性、主体性、创新性、实效性和示范性原则的有机统一,通过夯实课堂整合的基础,创新整合的载体、丰富整合的方法、拓展整合的实践途径、完善整合的保障机制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4.
毕德 《学理论》2009,(18):224-22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要针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的有机结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正确对待灌输理论是实现“两个结合”的重要前提,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结合方式是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郭志鹏 《学理论》2011,(3):277-278
高校中有计划、有组织的正式课程作为显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一种间接的、内隐的课程即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提高隐性课程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十年最大的失误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青年思想教育的短期行为,或称“短期症”。这是我们近期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的一百多名团干部、团员青年中间座谈、调查中普遍反映的并且长期为之困扰的一个问题。一、症状种种之一,“迷乱现象”。思想理论界的混乱最先在青年思想教育这块阵地引起骚动,继而表现出一系列迷乱现象。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4)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是高扬主旋律的显性教育。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弱化。与此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凭借自身渗透性、自主性、开放性等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去,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适应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本文从树立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发挥;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三方面探析高校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期为解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2)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教育,另一种是隐性教育。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显性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隐性教育来弥补其缺陷具有其必要性。本文试图从物质、互动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教育。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作用。一是环境氛围的熏陶作用。人与环境是一种对象性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一定的环境氛围,对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不健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过去十多年期间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党政领袖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加强这一工作的呼吁,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但不能不承认,其成效并不大,于是就有诸如“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薄弱”的基本评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大气候与小气候因素的影响固然极其明显,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对工作对象——青年及其思想状况——的科学认识与把握很不够,或者说,对青年思想现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笼统的肯定或否定的层次上,而缺乏对这种现状的具体的分析。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中久久难以消除的“对牛弹琴”、“隔靴搔痒”、“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逃课已由一种简单的教育现象发展为一种严重的教育问题。目前大学课堂逃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显性逃课凸显.隐性逃课普遍。重在思考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兰 《学理论》2011,(3):235-236
高校是我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单纯以正面的、灌输的显性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探索隐蔽性、渗透性的教育方法成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探讨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并提出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多元、丰富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得我们目前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而作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新型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探索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人格独立和成长成才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长期采用以依靠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与之相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进入学术界关注的视野。首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做出论述,其次分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作用,最后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改革大潮“落差势能”的冲击使社会牢骚现象日渐增多,军营青年官兵的牢骚之声也逐渐多了起来。正视和研究这种牢骚现象,贯彻疏导方针,因势利导,既是部队青年工作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商品经济条件下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 目前青年官兵的牢骚涉及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反映军人地位、价值的。如“这涨钱、那涨钱,就是当兵不值钱”,“打起仗来是最可爱的人,抗震救灾是最可亲的人,找对象是可敬不可爱的人”。二是反映部队中不公正现象的。比如“生命在于运动,好事在于活动”;“两条烟,给几天(假);几瓶酒,放你走,要入党,叮叮响(酒瓶碰击声);想进步,送礼物”。  相似文献   

16.
南玲玲  刘江波 《学理论》2013,(2):250-251
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具体包括: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立"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培养士兵的自我教育能力;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表现为潜隐性、超时空性、渗透性、自主性和持久性。研究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对进一步做好士兵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宏霞 《学理论》2012,(8):199-2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除了坚持显性教育途径之外,还要拓展新的教育途径,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灌输"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青年思想工作近年来并不尽如人意。有人说“青年思想教育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了!”有人说“当今的青年思想教育是主观上想加强,客观上却没能加强!”且不论以上提法正确与否,然而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大不如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敏  白广勇 《学理论》2009,(12):200-20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两种基本模式,二者各具特色,功能互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德育工作中,片面的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均有失偏颇。所以必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克服其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它们的教育功效,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失业有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两类。我们知道,隐性失业在过去早已存在。如今这种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已经涉及到在中国数量并不充沛的高校毕业生这一社会群体。本文就此问题作一具体分述。 现象之一:万般皆上品 唯有教书“糟” 很早以前,教师就荣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状况仍未得到根本好转。尤其青年教师情况更糟。工改后,工资不能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