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贯彻实施,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推进,一些干部对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新常态不太适应,大发"为官不易"的感叹,更有甚者"为官不为",做"太平官""混混官"。"为官不为"者习惯于"懒庸散浮拖",虽然不像贪官那样令人深恶痛绝,但任其蔓延下去,必然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干部"为官不为"主要归因于其理想信念淡薄,党性党风不正,缺乏担当精神,"不想为";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常把那些疯狂敛财的贪官描写成铤而走险。乍一听,似乎很贴切,但细琢磨,却不是那么回事。铤而走险,据词典上解释,指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然而,事实上,真正铤而走险的贪官并不多。一方面,贪官们大多活得很"滋润",即使不大举敛财,也会比普通老百姓过得好,不会"无路可走",更不会沦落到"绝望"的境地;另一方面,贪官们的敛财之举固然有些冒险,但冒险不等于危险。对不少贪官来说,了不起只会吓出一身冷汗,有惊无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时下不少贪官"铤"倒是"铤",却并不"走险"——"铤而不走险"。有些贪官一次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临湘市原副市长余斌受贿案二审法院判决,余斌依然有罪,其"将受贿款用于公务开支和扶贫帮困"的辩解并没有使其逃避法律的制裁.然而,"受贿济贫",这样的官员到底是"好官"还是"贪官"的争论并没有随着案件的审结而尘埃落定,反而愈加激烈.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民政局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尤其是开展因病支出型贫困叠加救助,不仅降低了现有贫困群体"存量",还大幅度减少了因病致贫等带来的贫困人口"增量",有效提升了精准扶贫水平。一、在救助政策上做"加法",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铜陵市民政局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在救助病种、救助范围、救助标准上勤做"加法",2015年城乡  相似文献   

5.
<正>"上访"变"下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并不难,就看各地、各级政府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落实了。"您好!我们是市直机关干部。为了深入开展广州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宣传‘四项惠民政策’,按照市里的部署,我们正在开展入户问卷调查,征询您对创文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至11月,涪陵区抽调近2000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围绕抓好"五项学习教育"、办好"八件惠民实事",面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教育活动。整个"新社教"活动声势浩大,成效明显,深受老百姓欢迎,达到了"农民学新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得到市委领导张轩、何事忠、陈存根的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新华网、光明网、大渝网、新浪网  相似文献   

7.
正1月3日,新年刚刚来临,南丹县在八圩瑶族乡召开追缴涉农违纪款清退现场会,现场把被克扣、但已追缴回来的民政大病救助款、倒房重建救灾款"手续费"等款项共计12.02万元退还给46户群众。"真想不到,我的7900元钱还拿得回来,感谢政府。"吾隘镇塘谋村何孟德领到被侵占款时激动地说。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资金投入比例的加大,下拨到基层的惠农资金也越来越多,本应惠民的"救命款",在基层一些工作人员眼里却成了"香饽饽",克扣、截留、贪  相似文献   

8.
正千百年来,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明察秋毫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正是这位"包青天",他也有被"忽悠"的时候,甚至因此进行了不当裁判。这就是沈括记载在《梦溪笔谈》中的一则"包公误中奸吏圈套案"的故事。相传,包公在开封府审理一个贪官,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位贪官应当堂受"脊杖"之刑。贪官向胥吏行贿求计。一胥吏告诉贪官说:包公对胥吏干预案件极为反感,对你用刑前,按程序应由我写"责状",这时你就大喊冤枉,我自有办法解救你。果然,包公过  相似文献   

9.
正意见选择保留,有不满私下"吐槽",有怨气藏在心里……当前,一些干部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谨守"为官不言"原则,由此产生的干部"群体失语"现象在基层抬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讲真话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既是党和人民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10.
小议"捞名"     
河北某县原县委书记刘欣年经常在大庭广众鼓吹"三个一点点":"你送我一点点,我收一点点,我再往上送一点点",活脱脱一副贪官嘴脸。但现在像他这样不注意名声的"傻冒"贪官已不多见,大多数贪官在捞财之外更注重捞名了。比如,江苏邳州市原市委书记邢党婴在一次市委民主生活会上就津津有味地介绍自己如何"抵制"行贿:"一是躲,二是拒,三是退,四是交"。宝鸡市公安局原局长范太民在一名个体户送给他3万元存折时,就当着局监察室主任的面,在存单上写道,"我虽然没有钱,但我有人格、有党性,我视不义之财为粪土",当场将存单退还。  相似文献   

11.
<正>与"天花板"官员对应的另一群体观察引言2009年12月上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特别策划《官员"天花板"困局》,引起各界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党政官员群体中。不少官员向本刊反映,对许多基层干部而言,能够触碰到仕途"天花板"或许还是一种幸运,他们更多的人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科员",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地板干部"。"地板干部"大多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主要群体,撑起了社会发展的基石,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诉求更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私分国有资产罪量刑司法实践中存在变更起诉罪名率较高、违法所得处理不统一、缓刑适用率偏高等三大问题.只有正确判断私分国有资产罪客观要件"私分"形式上的相对合法性、一定程度公开性以及私分国有资产者是否均为决策者和具体操作者,才能正确区分私分国有资产罪与共同贪污罪;只有将私分国有资产罪认定为自然人犯罪才能避免司法实践中违法所得处理的混乱、尴尬局面;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才能规范私分国有资产罪的量刑,从而保证缓刑的正确、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13.
冯兴振 《群众》2007,(9):32-3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县一级的层面,如何贯彻这一讲话精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现实的发展思路和举措,笔者认为,应当坚持实干为先、发展为要、惠民为本、和谐为纲的原则,努力以实干促发展、发展促惠民、惠民促和谐,推动县域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春锋 《楚天主人》2011,(10):18-18
"潜伏期"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到开始出现症状时的这一段时期。然而在贪官腐败过程中也存在"潜伏期",而且"潜伏期"越短,贪污受贿的程度就越小,"潜伏期"越长,造成的危害就越大。那么,如何缩短贪官腐败"潜伏期"呢,笔者认为,还必须在监督上着力。一是增强监督主体免疫力。腐败分子大都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惯用"金钱"驰骋官场,有的监督人员经不起利益诱惑,见钱眼开,为钱不仁,对腐败分子网开一  相似文献   

15.
地方传真     
正巧用"微力"谋"大局"山东省汶上县民政局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的"微力量",多渠道推进民政工作。一是开设干部学习"微课堂"。与廉政教育、"两学一做"教育相结合,定期推送知识问答、学习心得等内容。二是疏通干群关系"微渠道"。依托县"O2O"平台、民情联络员、驻村联户网格员、村干部,织密群众诉求信息网,构建群众咨询诉求、干部回复办理的综合微平台,及时将惠民政策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微信息进行推送。建立以微信、QQ、电话沟通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回复办事制度,限时回复、办理群众诉求。三是实现舆情信息"微导向"。建立舆情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在领导眼中,他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好干部;在下属眼中,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领导。殊不知,这只是刘喜杰伪装出来的一面,在吉林省纪委深入调查中,其虚伪的画皮被一层一层揭开,暴露出千万巨贪的真实面目。不得不说,刘喜杰是一个演技高超的"双面贪官",他看上去精明能干、清正廉洁,实质上却腐化堕落,失去了最基本的党性和信仰。  相似文献   

17.
退休的供电所所长家被歹徒“光临”,嫌犯被抓后为争取立功而揭出了供电所所长受贿的老底儿,而供电所所长又因急于翻供,将其涉嫌私分国有资产800万元的线索暴露在了办案人员的面前。近日,被抢劫嫌疑犯牵出的贪官———重庆江津市几江供电所原所长赖维书,因犯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被执行有期徒刑四年,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其私分国有资产和受贿所得赃款19万余元予以追缴,上缴国库。退休所长成为智擒歹徒的“英雄”2002年9月30日2时,赖维书从外面回家,当拿出钥匙开门时,忽然发现门被反锁了。他用手机往屋里打电话,电话铃响着,却无人接听。忽然…  相似文献   

18.
正《半月谈》记者走访调研时发现,当下基层存在一批沉默干部,他们谨守"为官慎言"、信奉"沉默是金",或被迫、或主动选择不说话、不说真话、不说有实质内容的话。这种干部"群体失语"现象正在基层抬头,损害干事创业氛围。"三不"干部不是低调,也不是稳重,更不是谦虚,而是业务素质欠缺,能力不足,担当不够,乐当"太平官"和"老好人"。当然,"三不"干部的存在也暴露出少数领导干部民主意识不强、家长作风严重。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现实中有不少"文件干部",其沉湎于"文山会海",整天"纸来纸去",习惯于把文件发放当成工作推动、以文件写作拔高工作成绩、用文件工作掩盖缺乏担当。"文件干部"追求"文件政绩",导致"政府空转",造成"改革稀释",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治理和减少"文件干部",需要用理想信念去淬炼干部,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干部,以科学机制来考评干部。  相似文献   

20.
"空降"干部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主要是指从上级部门或外单位调任某岗位的领导干部。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干部"空降"渐成常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部门中,"空降"干部群体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激发官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人民论坛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受调查者表示关注"空降"干部群体。然而,当我们试图深入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