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又开始忙活过年。“过年”,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企盼。只要一想到快要过年了,每个人的心里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有时,这种激动和向往比现实的行为更令人陶醉。于是,人人在年前都“忙并快乐着”。本栏目在新年之际特为读者献上以“我难忘的新年”为主题的一组文章,并送去我们对您的祝福与问候。  相似文献   

2.
父母的腊月     
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在哪里,过年就在哪里;过年在哪里,团圆就在哪里。团圆的那一刻,父母爽朗的笑声飘扬在院内,子女稚嫩的呼唤撞击在心间,夫妻多年的恩爱荡漾在眼中,亲友亲切的问候弥漫在耳际……此情此景令人心潮澎湃终生难忘。可一说起春节团圆,  相似文献   

3.
1995年新春佳节,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且难忘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年,一位阔别近半个世纪海峡对岸的亲人,回到了大陆风光秀丽的皖南池州姐姐家过年。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年头,但每年新春来临之时,我那年逾古稀的母亲都会不由自主地念叨着台湾的亲人,会情不自禁地述说起那年的年夜饭。  相似文献   

4.
话题     
《民主与法制》2021,(3):56-57
【今年你在哪里过年?】春节临近,为了疫情防控,全国多地陆续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有人响应号召留在工作地过年,有人视疫情发展情况还在观望。您在哪里过年?疫情之下,引导大家“减少流动”,需要哪些配套措施?不管怎样,希望大家都能过个平安年!@有钱的冰美式:当然不愿意不回家,但为了省去之后不必要的麻烦,还是服从安排。家是过年的地方,但健康才是家人愿意看到的。  相似文献   

5.
说过年     
一入冬,便想到过年。 过去说大人望种田,小伢望过年,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大人也一样盼过年。特别是我等少小离家长年在外,一年就是春节回家一趟,焉能不盼过年!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大都与鬼神有关。荆楚好巫。把春节说  相似文献   

6.
年味儿     
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民间,"年"从一碗浓郁飘香的八宝粥开始,伴随着琳琅满目的年货,徐徐拉开大幕,历经除夕高潮,在正月十五炫彩斑斓的花灯映照下依依不舍地飘然而去。过年了,意味着在经历了寒风凛冽、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后,人们又满怀期盼地迎接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载歌载舞地表达着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7.
与邓小平同志在一起合影的照片一直是我与中央首长合影照片中最为珍贵的一张。这张八寸的黑白照片尽管已经有些泛黄了,但每当看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8.
正不知不觉又到了岁末,中国农历新年即将来临。遥想过去,人们对于过年的反应就是回家。但是,现在的"过年"似乎不是这么简单。特别是本次专题策划中,记者们采访了不同群体的人,他们的普遍想法是现在过年的观念和过去大不一样了。炮仗声、丰富大餐、家人团聚,这是人们对于过年的传统印象。当然,南北、东西不同地域更有特色的习俗、小吃等。但最重要的是,一年到头,家人、亲戚、朋友终于可以聚在一起,享受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9.
拜年的传说     
《天津政协公报》2011,(12):17-17
<正>人们通常把春节说成"过年",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这个习俗从何而来呢?据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头凶猛无比的野兽叫"年",每到隆冬季节,食物发生短缺,"年"就要出山骚扰。有一次,它刚到村口,看到一个小牧童在放鞭炮,"年"感到很惊恐,吓得赶紧躲开。没跑多  相似文献   

10.
微观天下     
正用心留人"就地过年"今年春节注定不一般,因为疫情国家鼓励就地过年。为了引导更多人就地过年,让更多人就地过一个好年,各地政府和企业也是拼了:发红包、给补贴、发消费券等,甚至还有流动人口积分奖励、子女积分制入学加分……(据中国新闻网)【评论】"李育蒙":"就地"的背后其实是"善待",这是我们更应该体会的深意。"伏特":倡议"就地过年"需要更细致的服务。这要有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深入调研,提前谋划,针对不同群体为他们过节提供必要支持,才能让倡议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笔者与几位朋友小聚。当谈及年前这些天各自都在忙什么工作时,其中一位朋友得意地说,反正没几天就要过年了,单位里也没什么事可做,这些天,他几乎天天上班迟到早退。眼下,随着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临近,一些单位一少部分人开始不自觉地患上了"年前松散症"。主要表现为:上班迟到早退、工作人浮于事、提前进入过年状态,等  相似文献   

12.
"听人说上了年纪就不盼着过年,可我就很盼着过年哩。"笔者面前的这位老人说此话时,就像一位大孩子那么天真。老人名叫苏琼英,是海口龙华区大同里社区的老居民。老人今年80岁,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已有10多年了,是社区的一名空巢老人。"‘女儿’都已经把年货准备好了呢!"老人口中的"女儿"名叫何仁芳,大家都喊她阿芳,就是她平日里照顾老人生活起居。阿芳40多岁,是社区附近的下岗工人。"两年前,居委会为我提供了一个公益  相似文献   

13.
<正>1931年的一天,一个瘦小的姑娘走进上海明月社的考场,唱了一支民间小调。一曲唱完,女孩紧张地看着考官黎锦晖。黎锦晖和蔼地说:"你有不错的唱歌天赋,只要你刻苦练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这个当年只有12岁的女孩就是日后享誉歌坛的周璇(见上图上排左二、四)。民国时期,学员若想因"好声  相似文献   

14.
李力 《当代广西》2008,(5):40-41
2008年的这场雪,让广西人民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平圩村下平屯的壮族群众更加难以忘记,因为在广西的大灾之年,胡锦涛总书记就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一起过年。  相似文献   

15.
感谢新年     
2006年新台历已经摆在桌上,而新年贺卡和手机短信也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这一切都在告诉我,新年来了!小的时候,新年的意义是“穿新衣、吃大餐、放鞭炮”,那时最盼望就是新年了,常常离过年还有个把月时,就一天天掰着指头盼着了,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热情反而一年比一年淡了,甚至有些抵触。特别是工作以后,每每看到日历本上还剩下最后几页,心里便惴惴的,遗憾还有好多事情没来得及做。然而时光的长河可由不得你,它总是匆匆前行,它允许你回头看,但不允许你重走,于是只能遗憾地期盼着来年。可今年突然有了种感悟:我…  相似文献   

16.
正雪中送炭手也温"小婷,快出来,你的‘天使妈妈’又来了。"2月12日,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古利村天马屯的蓝凤勤老人,看到蒙晓梅和志愿者提着大米、食用油、猪肉和水果朝她家走来,赶忙朝屋里的孙女黄婷高兴地喊。"快过年了,老人家,我们过来看看你们。"落座前,蒙晓梅关切地对蓝凤勤老人说。闲聊中,蒙晓梅过问了蓝凤勤老人家里的生活情况,问她年货都准备好没有?还仔细询问了黄婷的学习情况,鼓励她努  相似文献   

17.
汶川,映秀,震中。温家宝总理将年夜饭摆在了这里。在我们特别奔赴灾区采访的镜头里,留下了如斯悲喜交集的影像。这一切,深刻而朴素地记录了大灾之后。普通老百姓是怎样度过他们一生中最不普通的"年"。1月25日下午在震中映秀。温家宝亲切地说:"过年了,我来看望你们。"这一路,温家宝将"温暖过冬,欢乐过年"念叨在嘴边。  相似文献   

18.
儿时的春节     
周骏 《今日海南》2011,(2):45-45
儿时,最巴望的,就是过年。 饱满的瓜子花生、花花绿绿的新衣裳、香喷喷的鸡鸭鱼肉……于我们都有着巨大的诱惑。在这种诱惑的作用下,几乎当第一枚落叶在窗前翻飞时,我们就会掐起指头,认真计算起距离过年的时间了。那份心情是急不可耐的,甚至梦里也时常反复着过年时的情形,常常笑着从梦乡甜蜜地醒来。  相似文献   

19.
林华 《两岸关系》2008,(3):54-55
2008年2月4日,是我父亲的祭日,一大早,母亲就在父亲的遗像前摆放上米酒、元宵和水果,点燃蜡烛,时到中午或晚上,我们全家便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简单的团圆饭。20年来,年年如此。而最难忘的莫过于2007年的春节,我和姐姐在台湾过年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正>袁玉松从没想过,一只狗会这么深地影响他的人生态度。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一段传奇。汶川大地震后,袁玉松和7位工友仅靠5公斤大米,在四川绵竹荒凉的大山里坚持了17天,成为那场灾难最后的获救者。那段地狱般的日子,那群生死相依的兄弟,都将成为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还有那只名叫"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