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求知》2009,(1):31-3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蓟县作为天津市的农业大县.我们根据本县的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三个率先”、“三个加速”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取得很大发展,乡镇企业也相继崛起,农民生活水平因此而大大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又突现了出来。一是农业生产不能与市场衔接,出现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农业的增长方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小农产规模的经济,单纯农业性生产比较效益低,没有竞争力,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二是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与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3.
农业税的废除是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采取的重大惠农举措,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取消农业税前的税费尾欠成为当前农村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妥善处理农村税费尾欠,对于化解乡村债务、均衡农民税费负担、构建和谐农村,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4.
邓小燕  贾晓明 《各界》2011,(7):20-22
在世人眼中,邓子恢是一位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而在女儿眼中,邓子恢却是一位身着农民服装、过着俭朴的农民生活、凡事必深入农民群体中调查、处处为农民着想的睿智而乐观的农民。  相似文献   

5.
余炳良 《学理论》2010,(8):15-16,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农业、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指导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善,才能实现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目标。  相似文献   

6.
农业进入市场的困惑与对策邓培明农业生产的基地在农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亿万农民摆脱了贫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奔小康带来了希望。但不少农民仍感到举步艰难。农业进入市场的困惑①为"种田"所困...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农民问题诸因析广西区委党校张月泉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农民问题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谓农民问题就是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即农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  相似文献   

8.
李恩  李赫 《学理论》2009,(17):93-96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终极目标和内在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精神支柱、主要途径、制度保障、卫生安全和可持续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晓理 《瞭望》2002,(52)
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决定近期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  相似文献   

10.
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如何理顺农民情绪,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四川各级党委在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广泛地开展了以“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慧娟 《学理论》2010,(23):71-72,250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十分巨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1.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稳定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给今年2月份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国代表会议”的信中说:“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希望供销合作社自觉履行这一历史重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真正成为农村综合性的服务中心,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供销合作社的监督和领导,支持供销合作社广泛开展工作,使供销合作社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我国跨世纪…  相似文献   

14.
关于解决农民问题和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唐代兴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程度.根本上取决于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的程度。农业问题不解决.农民问题不解决.科技兴农的主张和政策导向是难以真正落实,农村经济市场化也会步履艰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受到...  相似文献   

15.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观念引领农业,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杨家安 《民主》2008,(6):28-29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民美则中国美,农民和则国家和。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就此,我们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  相似文献   

18.
周娜 《理论探讨》2022,(2):159-164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可以通过产业振兴和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支撑,而乡村振兴可以通过生产力革新和生产关系调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依托。乡村振兴视角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在于: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优化产业链布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塑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才聚智,释放要素活力;构建乡村生态命运共同体,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农村、农业和农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确立并不断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民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农村社会开始由大一统转向多样化,产业结构出现多层次,农民内部出现众多阶层,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及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过去党组织支配人、财、物的资源优势逐步在减少,同时农村各类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20.
认清当前形势,充分正视农村党员“双带工程”跨世纪发展所面临的趋势和挑战 1、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及农民的现实愿望给农村党员“双带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跨世纪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制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总目标,这就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具体讲,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在提高、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资金、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