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监狱学刊》2010,(1):84-87
在我国罪犯群体中,农村服刑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他们的婚姻状况堪忧,家庭普遍困难,其配偶和子女承受不同程度的歧视,子女失学情况比较严重,土地承包权部分被取消,少数服刑人员的财产继承权被剥夺。对此,在农村应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观,增强农民的家庭责任感,牢记夫妻间的义务。国家要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存状况,以稳定农民的婚姻和家庭。要将农村特困家庭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国家和社会要救助和教育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监狱内要成立服刑人员困难救助基金会,帮助特困服刑人员家庭。要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法律援助,防止他们的权益因服刑而被非法剥夺。  相似文献   

2.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指父母服刑后留下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近年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现状及救助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截止到2005底,在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押犯总数的30%左右,监狱服刑罪犯的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人①。这些孩子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处在服刑状态,难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必要的监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由于缺少父母的必要监护以及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其现状令人堪忧。分析这些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3.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由于主观恶性深、社会危害大而成为我国犯罪预防的重点、难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改造对策,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监狱改造的重要内容方面。本文指出有针对性地强化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与劳动技能培训,使其出狱后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不失为一种预防重新犯罪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4.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存状况,深刻地影响着罪犯的教育矫治。伴随着变革的深入,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有些服刑人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因犯罪服刑,而导致家庭“因罪致贫”,造成家庭生活出现困难,未成年子女辍、失学,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救助帮扶贫困服刑人员家庭及其未成年子女,不仅仅是全社会的义务,也是监狱部门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服刑人员改造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会增加服刑人员服刑期间和刑释后心理压力,影响其改造和再就业,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既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释放服刑人员心理压力,使其积极改造;又要认真分析服刑人员的犯罪动因和反社会行为,培养其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使其释放后能身心健康地融入社会,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海淀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2004年5月开展以来,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问题逐渐显现。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具备一般犯罪的显性特征,也有其特殊性,既与社会背景、自身原因有关,也与矫正改造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海淀区试点工作以来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以期对防范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罗燕红 《法制与社会》2012,(29):268-270
同样是服刑人员,在看守所服刑与在监狱中服刑,存在不同的管理,在服刑人员待遇、培训等方面是否存在不公平,看守所是否适合作为服刑场所,本文进行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8.
监狱行刑视角下的重新犯罪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重新犯罪的原因结构中,监狱行刑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监狱行刑角度分析了重新犯罪的原因,同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某监狱的508名男性服刑人员的希望特质、社会适应及人际信任现状进行研究,并将希望划分为出监前的希望、出监时的希望及出监后的希望三个维度,将社会适应划分为回归社会前准备、遵守规则、人际适应及工作适应四个维度,探讨希望在人际信任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重新犯罪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一是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与希望呈显著的负相关;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与社会适应呈显著的正相关;服刑人员希望与社会适应相关不显著。二是服刑人员出监前的希望维度在人际信任与工作适应维度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服刑人员出监前的希望维度在人际信任与人际适应维度的关系间同样起部分中介作用。三是重新犯罪在服刑人员出监前的希望与工作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施琦 《犯罪研究》2013,(2):7-14
特殊人群,目前学者们尚无一致的定义。本文仅就刑满释放与解教人员这一特殊人群的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予以论述。在我国,随着犯罪问题严峻发展,重新犯罪日益凸显。就刑满释放与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而言,除个人原因之外,在客观原因中,包括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以及社会歧视等等,更为主要的是:社会管理弱化与社会帮教缺失。因此,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刑满释放与解教人员的社区矫正、安置与帮教工作,铲除犯罪滋生的土壤,则成为预防他(她)们重新犯罪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服刑人员释放制度是监狱行刑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状况如何,对于实现人权保障、促进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有效降低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历来重视此项制度,不仅在立法上明确规定,更在司法实践中贯彻执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项制度在立法内容、监狱行刑实践和刑事政策等层面逐渐显现出一些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和对重新违法犯罪率的有效控制,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相应的层面制定有力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做好服刑人员出监前的危险性评估,是新形势下监狱工作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重要命题,对其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不同的矫治方法和防范对策,对于维护监狱安全稳定,预防和减少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净非 《中国司法》2012,(12):76-79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突显,刑事犯罪高发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各地监狱、看守所人满为患,超负荷羁押现象十分严重。随着非监禁刑的适用和假释力度的不断加大,预计未来5年内社区服刑人员的数量将增长10倍,大量原本在监狱执行刑罚的罪犯将在社会上以开放型的方式接受改造,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虽然与监狱中的犯人相比处于完全不同服刑模式,但又有别于社会普通人群,他们罪犯的身份不会因在社会上服刑而有所改变。因此,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成为了社会管理中一个数量庞大、身份特殊的人群,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也给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监狱行刑方式重点强调"惩罚与改造服刑人员"。作为以关押老年、残疾和一般类型疾病的服刑人员(以下简称老病残服刑人员)为特色的北京市延庆监狱,在当前"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和预防重新犯罪"的新任务目标下,需要对监狱进行新的定位。什么是康复型监狱社会上的康复机构的功能是:为因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导致个人在劳动、生活和学习方面存在严重障碍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提高矫正质量,促使社区服刑人员尽快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大兴区庞各庄镇司法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所与北京圣大财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在庞各庄镇司法所签订了《关于对庞各庄镇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的协议》。协议中明确了庞各庄镇司法所、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及北京圣大财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职责分工。  相似文献   

16.
无庸讳言,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问题,是影响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提高罪犯的生存发展素质,增强其刑满释放后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仍然是防止其重新犯罪的关键。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罪犯刑释回归社会后的生存发展素质,积极破解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问题,是监狱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狱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监狱服刑人员应付方式研究旨在探讨服刑人员在监管场所的应付方式。结果表明:在应激状态下,服刑人员能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上,暴力犯的得分要高于毒品犯,除在合理化上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在其他三个因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服刑时间应付方式无显著性差异;服刑人员各种应付方式的使用上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班军慧 《法制与社会》2011,(24):268-269
减刑、假释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主要运用于刑事案件的执行阶段,是罪犯在监狱服刑过程中的重要权利,针对实践中减刑、假释的实施现状,探究了服刑人员的减刑权和假释权权利保障不力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监狱服刑人员的减刑权和假释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理解社区矫正的含义社区矫正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制度,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尤其是刑罚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制度。这种以监禁为主的刑罚适用模式,有强有力的法律作支撑,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作后盾。而对社区矫正,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有把罪犯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的,把罪犯放在社会上容易造成失控或者重新犯罪。绝大多数人还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罚后不在监狱内服刑,就意味着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实践中的表现就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服刑人员抱怀疑…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知网(CNKI)2015—2023年在北大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收录的196篇与服刑人员相关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发现,国内服刑人员研究热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影响力不断减小;多学科研究需要拓展;作者和机构研究网络需要进一步加强;热点主题涵盖服刑人员主要服刑模式与演进特征、服刑人员服刑过程管理与监督、服刑人员主体及影响因素、服刑人员研究未来与进路等四大类。未来国内服刑人员研究体系可以进一步扩大、思考服刑人员如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