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对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严兵 《党建》2010,(6):29-30
“唱读讲传”是重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的简称,起始于2008年6月。从最初的“唱”发展到“唱”、“读”、“讲”、“传”四位一体,从组织推动到自觉参与,活动声势越来越大,普及越来越广,社会反响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中国西部的农村真是棒极了!”7月12日,一群“老外”到綦江县永城镇中华村农民新村考察,不时喷啧称赞。  相似文献   

4.
当2008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就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再到“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好”作为发展的目标要求,其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统一上来。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地处沿海省份的内陆山区县如何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以“一好五美”(即基层组织好、产业精美、生态优美、村庄秀美、乡风和美、生活甜美)为目标的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20年代,“阶级”概念已被中国共产党大量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后来扩大到以“阶级意识”来分析问题,如反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由此中共逐渐建构起一套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同时,“阶级”概念扩展到党内,成为思想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样,“阶级”概念不但包含了实体性“阶级”本身,而且包含了“意识”意义上的“阶级”。以“阶级”概念为分析起点的阶级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信访工作:将“群体性事件”消弭于未萌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经从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与“群体性事件”相伴的是信访的激增。2003年被中国媒体称为是“信访洪峰年”。然而,到了2004年,国家信访局受理群众来信比2003年上升11.7%;接待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比2003年上升58.4%和52.9%。所以。可以这么说,要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就必须处理好信访问题。根据一些对“群体性事件”以及“大规模群体信访”的学者研究,其“主体”一般属以下这些类型的人:一是城镇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企业经营不善,长时期拖欠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造成部分职工生活困难;三是政府出台一些整治管理措施对部分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四是非法集资和金融风波严重危害部分群众利益;五是历史遗留的自然资源权属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六是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政策的配套和落实出现问题;七是农民负担过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自从邓小平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一个强调从基本国情出发,到既强调国情又重视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无论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改革的角度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开局,贵阳市云岩区坚持把“好”与“快”的发展主题贯穿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将保增长与转方式紧密结合,奋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义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泽渊 《探索》2006,(1):150-152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1.
徐继敏 《探索》2006,(1):156-157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2.
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太贤 《探索》2006,(1):154-156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3.
莫于川 《探索》2006,(1):152-154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模式”的概念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倩 《唯实》2008,(10):24-27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时间上,“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其内容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综合性的概念;“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中国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作为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宣传好“三个代表”思想的责任和使命,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把“三个代表”贯穿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6.
自然、环境、生态之美是人类的共同需求。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风貌保护较好的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竞相追逐和放松身心的目的地。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这无疑对当前我国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今后农村不仅要“新”起来,还要“美”起来。本文将对当前湖北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面临的突出问题、思路与对策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勇华 《探索》2002,(4):29-32
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到江泽民的“七一讲话”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不懈探求。两篇文献突出地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到揭示执政的共产党的本质;从提出“党政分开”、“法治”到提出“依法治国”和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从经济整合到政治整合;从“马列必胜”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人的全面发展”;从“制度反腐”到“从源头抓起”。  相似文献   

18.
许寿昆 《求贤》2011,(1):18-1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分别提出了我国和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通过学习,我认为:“十二五”将是一个光辉的历史进程.环卫部门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责任.必须把上级的精神消化好、领会好、落实好.结合本职把行业的“十二五”策划好.凝聚“一班人”及干部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09,(11):123-123
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国”最初就是指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野人”。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中”的本义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右边还有几横,  相似文献   

20.
《学习导报》2013,(19):37-37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离开32年的故乡韶山,写了《七律·到韶山》,原稿中首联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看后,建议主席将其中的“哭”字改为”咒”字。这两宇看来只变动了下半部分,可整篇诗意却较前更为深刻,气势亦更宏大。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定稿时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遂称梅白为“半字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