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昌勤 《前沿》2012,(11):157-159,172
在多民族地区,文化差异是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多民族地区文化具有的多样性、系统性、动态平衡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析了民族地区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契合,提出了营造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族关系和谐是云南多民族边疆省会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现代新昆明战略的不断实施,昆明市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少数民族人员不断增多,城市化、城市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根据城市民族关系变化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协调好城市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主义在形成之初就和少数民族追求公正平等的权利密不可分。当前很多学者将多元文化主义仅看成是少数民族权利理论,而没有从多民族国家构建的视角来理解和认知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关系,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具体维度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划分。因此本文从事实、理论、政策及意识形态四个维度,对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内容、价值意义与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并将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置于多民族国家构建之下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5.
都柳江是贯通黔、桂两省的重要自然水道,沿岸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民族聚居区,形成了多民族共居的地理空间和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空间。《海八》是这一地域民间流传的民族古歌,书写了远古时期多民族从“整海寨”分散迁徙到都柳江流域的历史。古歌从远祖共居环境、民族迁徙、社会互嵌的记忆书写展示了各民族缘起、流变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体现其史诗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魁峰 《前沿》2011,(14):145-148
和谐文化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基础,主流引领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多元共生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最佳状态,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主流引领与多元文化共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以文化共生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少数民族散居城市逐步出现了民族成分复杂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多的多民族社区.当前,加强城市多民族社区建设,已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以汉族为主体、以多民族社会成员的共同地缘(街道)和密切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多民族社区,社区文化的多元并存是其显著特点.构建以确立求同存异、多元共生的价值理念为前提,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和谐社区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城市多民族社区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新变化、新特点 (一)多民族化进程加快。近些年来,随着少数民 族流动人员的不断涌入城市,加快了城市人口的流 动,促进了城市多民族化的进程。一是少数民族流动 人员的数量逐年上升;二是少数民族迁徙人口逐年上 升;三是民族成份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进入城市,不 仅活跃了城市的经济,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而且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但在多元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呈现一种多样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发展,才构成了多姿多采的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包容、和谐和创新,既保持、发展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又积极有效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成果。做到正确处理保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素质对经济建设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地方立法,确立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不断推进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此相适应,多元文化也造就了法律多元的现象,作为法律文化体现的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事司法实务中被广泛适用,在适用中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融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应如何适用法律、寻求妥当的解决途径、深值研究。正基于此,笔者在对司法中的民族习惯法展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二者互动的复杂性及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法源冲突的具体途径,以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没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同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非农业合作的叙事范式偏向于单向的中国对非洲狭义的技术转移和广义的利益互惠,而缺乏非洲社区与中国农耕互动的叙述。在政府层面,中非农业合作多为制度性的农耕互动,其可持续性及深入程度的争议一直存在;而在民间层面,农耕合作不仅能够嵌入到本土农耕社区和民众日常生活,而且能够激发当地民众的主体参与,实现从农业技术到农耕文化的互动。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互惠互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诸多利益相关者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接纳程度和主体行动力。可见,中国农耕文化只有通过被本土农耕社区接受,并激发民众的主体参与,从文化互动走向文化互惠,方能深化中非农业合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互动中民族文化的不正常变异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这种病态变异背离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 与当今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格格不入.它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有文化霸权主义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异化的原因,也有本土文化发展中自身价值诉求错位的原因和自身文化基因病变的原因.对多元文化互动中民族文化的不正常变异必须加以辨证施治,重要的是抓住关键,综合治理,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强调文化基因工程建设,这是从根本上对多元文化互动中民族文化不正常变异的矫治,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社会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维系着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贵州历史上就属于多民族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不断汲取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各民族通过文化交融,形成了以德为本、厚德载物、应势顺时、顽强拼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丽江古城纳西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福泉 《思想战线》2005,31(2):48-53
自明代以来, 一批又一批的汉族移民定居古城, 陆续接受了纳西人的语言、服饰及生活习俗, 同时也将内地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带入了纳西古城。在历史的进程中,藏、白等民族也有不少人定居古城, 与纳西人通婚。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互补, 使这座古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成为一个突出体现了中华各个民族“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典型社区。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多民族法律文化心理,是新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在个体心灵深处的法律文化意识形态的集合.它是行为的指令性系统,其结构包括法律价值系统、思维方式、致思途径和情感方式.为了建设多民族和谐的新疆,就需要对该区域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认知、理解、认同,促进新疆多民族法律文化心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邱仁富 《桂海论丛》2008,24(1):83-86
民族影视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的题中要义。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影视文化的优势,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精神动力;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影视文化发展,规范影视文化市场准入,营造良好气氛引导民族影视文化参与东南亚影视文化交流与互动;积极整合非政府组织的资源,推进民族影视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既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多元文明交流中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应着重从以下三重路径入手:强化历史记忆,巩固文化认同的认知与情感;加强利益保障,奠定文化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建设文化强国,增进文化认同的底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