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佤族     
佤族是我国西南部古老民族之一。人口约二十一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等县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中沧源、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的佤族约占佤族总人口的58%,占两县总人口的88%以上。佤族自古居住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山上森林茂盛、翠竹成林、四季葱绿。深山密林里有各种珍禽异兽。虎皮、虎骨、鹿茸、熊胆、熊掌、象牙和砂仁等都是当地的  相似文献   

2.
云南佤族地区介于东经99°至100°,北纬22°至23°之间,这里山峦起伏连绵不断,至今生活着30多万佤族同胞。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他们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有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然而,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进行,佤族做为“直接过渡”民族和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3.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被列为特困民族扶持范围的少数民族有景颇族、僳僳族、佤族。2007年末,全州景颇族人口有13.54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1.49%,占国内景颇族总人口的95%,分布在全州39个乡镇145个行政村638个村民小组。傈僳族分布在32个乡镇75个村委会187个村民小组,2930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51%。佤族801人,  相似文献   

4.
佤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山上,自称是大山的民族。青山绿水,养育了世代的佤族人,雄峰险峻的大山,赋予了佤族坚强的性格,山高树茂的大森林,是佤族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佤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森林和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相似文献   

5.
佤族约有255,000人,分布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解放前各地佤族社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保持原始生产方式较多的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保留的原始宗教形态也就更较明显。本文概要地介绍一下西盟等地佤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把文化饰在身上的佤族妇女温益群在云南阿佤山地区,大山连绵起伏,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虎、象、鹿等各种动物,佤族人的竹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腰河畔。34万佤族人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佤族妇女的服饰特征十分突出:头戴银头箍或缠黑包头,或盘发辫带绒球;身穿...  相似文献   

7.
西盟佤族解放前的家长奴隶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前,西盟佤族社会存在着约占总人口4—5%的奴隶。研究佤族奴隶占有关系,不仅对正确认识解放前西盟佤族的社会性质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人类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价值。一、佤族奴隶占有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恩格斯说:“农业家族内的自然形成的分工,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时,就有可能吸收一个或几个外面的劳动力到家族里来。在旧的土地公有制已经崩溃或者至少是旧的土地共同耕作制已经让位给各个家族的小块土地耕作制的那些地方,上述情形尤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让很多人对佤族印象深刻。佤族总人口429709人(2010年数据),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人民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云南少数民族,可以说的话题很多,但他们守护国门的功劳与壮举,无论如何不能不提。从那些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各个民族的英勇和牺牲,还看到他们的团结与智慧。1936年,西盟。我们说的第一个故事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9.
佤族婚礼     
阳春三月,阿佤山百花盛开,是佤族有情人举行婚礼的最好时节。 3月15日这天,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的佤族青年岩忠和娜瑞举行结婚仪式的日子。清晨,新郎和一群小伙伴就提着米酒等候在离寨子一里开外的路上,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亲友来到,小伙子唱着祝酒歌献上美酒,来客必干三碗方才进寨。 寨口,佤族传统美食--用鸡肉、菜和米一起煮的“鸡烂饭”已经在大锅中烧开,操办喜事的人们正忙着切肉。按照佤族习俗,寨里人无论谁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人均分给一份。今天岩忠和娜瑞的婚礼也不例外,鸡烂饭煮熟时,用…  相似文献   

10.
佤族筒帕     
筒帕,又叫挎包,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都随身携带。他们不论出门做事,还是上山干活,都喜欢把它挎在肩上。在佤族人民看来,筒帕既美观又实用,同时还是馈赠朋友的礼物。佤族群众特别钟爱黑、红两种颜色。佤族人认黑为美,而红色则认为是生命的原色,对其崇信并且普遍使用。受此影响,佤族的筒帕也是认黑、红两种颜色为基本主色调,同时饰认黄、绿等多种颜色,经过精心编织成各种图案,有方形的,有菱形的,有的三角相错,也有的波浪滚边,这些美丽的图案背后都有着相关的神话传说,还有的饰以牛头图…  相似文献   

11.
《桂海论丛》2008,24(2):F0004-F0004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面。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人,其中瑶族人口15.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5.5%,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瑶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12.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13.
佤族分布在我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境内,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居住在我国的佤族有298,591人,占世界佤族人口的一半左右,其中298,510人居住在云南省。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目前在云南境内形成了一个佤族聚居区和三个佤族散居区。澜沧江以西、北纬22°30’—24°之间的中缅边境地区,是佤族的聚居区。这一地区以西盟、沧源为中心,包括澜沧、孟连、双江、镇康、永德、耿马、临沧,总共九个县,佤族人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为新中国的建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佤族干部肖子富就是其中的一员。肖子富同志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联合村人,先后担任沧源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  相似文献   

15.
阿佤山印象     
走近临沧,便走近了阿佤,走进沧源,便走进了佤山;阿佤山再高,却有条条山路通向山外。佤山是神奇的,阿佤人的胸怀是敞开的。在大雾淌散,新茶待摘之时,我们走进了佤山。佤山沧源,我国佤族聚落之乡,全县现有佤族人口1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8%,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28%。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临沧地区西南角,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峰峦连绵,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南滚河、小黑河,属萨尔温江水系;拉勐河、勐董河,属澜沧江水系。全县有闻名遐迩的古崖画群、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  相似文献   

16.
刘笑 《今日民族》2009,(10):F0003-F0003
9月26日,由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主办,云南省佤族研究会承办的佤族新米节在云南省教育宾馆隆重举行。来自云南省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群众及在昆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同欢度这一盛大节日。云南省民委副主任、云南省佤族研究会会长岩秒出席活动并致词,向佤族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  相似文献   

17.
佤族头人保洪忠彭建群头人,在我的想象中是四个字──高、大、胖、凶。然而,坐在我面前的保洪忠却是个身材适中、面容和善的老汉。他今年65岁,圆脸大眼、皮肤黝黑,穿一身深灰色西服,系一根红色领带。我半信半疑地问:“你就是佤族头人?”“是,我是头人。”保洪忠...  相似文献   

18.
佤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兄弟民族,人口约二十六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镇康县等,形成较广阔的佤族聚居区,统称阿佤山区。佤族劳动人民从遥远的古代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开发了祖国的边疆,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在这兴家立业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地向自然和社会作斗争,在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9.
岩佳 《今日民族》2005,(4):37-38
凡到过佤族村寨的人都知道,佤族村寨旁边都不少见几棵高大的榕树。在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之间,凡有较大榕树或有榕树群的地方都曾留下佤族村寨部落的踪迹。寻觅过去,这里有个感人的传说。榕树号称林中之“王”,它可以生长在平坝之上,也可以植根于峻岭之中,它可以自生自长,也可以孳生于其它树木而茁壮成长,最终压倒群雄独缘树成林。依山而居的佤族普遍认为,万物有神灵,神灵与神灵间相通。神与神之间既有争斗,也有和谐。追寻历史的足迹,佤族祖先虽算不上是游牧民族,但在上千年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仍免不了有少许的迁徙。后来,佤族先民定居山…  相似文献   

20.
佤族喜爱木雕,其木雕作品散发着浓浓的原始宗教气息。在佤族聚居的村寨中央空地上大多筑台立有寨桩,佤语称“考司岗”。寨桩是用楮栗树雕凿成一个长着双角的人形,比人稍高,宽厚大致与人体相近。据说是由人的躯体、脸、蛤蟆的长腿和牛的双角组成。小圆墨点象征天上的星星,菱形代表酸木瓜。整个形象浑厚、粗犷、朴实,具有一种抽象化的浓缩感,充满着原始而朦胧的神秘色彩。寨桩是佤族用来供奉万物之主达梅吉的所在。传说,古时洪水泛滥,万物逃生,有一只青蛙被人踩伤,达梅吉将它抬到高处免被踏死。青蛙见他善良,于是给他一把刀,让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