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德与酒礼     
正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德既是对居庙堂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任官、考课的重要标准。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为政以德",从《尚书》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到《大学》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政德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明境界,在中华人文史上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这一思想历经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齐文化关于治国理政的煌  相似文献   

3.
正《尚书》原来就叫《书》,本来是中华文化中最早的正史,记载了中华上古至周朝治国理政的史实、垂范后世的政治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记录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传承制度和传承心法,因而早在周朝就非常受重视,并在汉代始终立为学官,被称为"尚书",是"上古史书"之意,儒家学者更尊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对奢靡产生的危害历代统治者也有一定认识,颁布过许多“禁奢令”。以令禁奢中国传统思想一直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总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相似文献   

5.
正"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周易》中这样说:"君子以俭德辟(避)难。"意为"俭"之德行不仅可以避免因奢而败,远离各种难以预测的祸患,还可在特殊时期闯过难关,摆脱困境。老子说,自己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俭"。孔子之所以对颜回评价甚高,很重要的原因是欣赏他的"俭"。有了这"金钟罩"和"护身符",面对任何艰难之境都会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相似文献   

6.
孙熙国  肖雁 《理论学刊》2012,(8):61-67,127,128
"德"是一个早于"道"而出现的关乎中国哲学全貌的重要概念。"德"的本义是"目视于途"、"择路而行",这一含义稍加引申,即为"直行"、"升"、"登",再引申即为"得"、"性"(德性)。"德"由其本义逐步向伦理和哲学概念的提升和抽象过程是从《易经》开始的。《易经》中的"德"字大致在三种含义或层面上使用,三种含义或层面的"德"的抽象程度依次升高,离"德"的本义也越来越远。"天德"、"元德"、"德元"等范畴在《尚书》中的出现和《尚书》作者对"三德"、"九德"的阐释,表明"德"作为最高哲学本体范畴的地位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7.
戒奢以俭     
正"戒奢以俭"一语,出自唐代名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是:"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其意思是,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但随着功业日隆,他的生活渐加奢靡,追求异宝珍  相似文献   

8.
《江淮》2007,(10)
十月三十一日是世界勤俭日。节俭成为世界性话题,这是件好事。我国自古就有节俭的优良传统,把节俭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史子集倡导节俭的论述比比皆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篇把节俭视为善行中的大德,把奢侈视为邪恶中的大恶。"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  相似文献   

9.
<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修身立德,儒墨道圣贤精心专研,留下了浩如烟渺的宏篇巨作和经典论述,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大学》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静以修身",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出"修身十二法"等等,不胜枚举。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垂范、认真践行,涌现出了无数严以修  相似文献   

10.
原伟泽 《学习月刊》2013,(19):13-14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特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先哲们非常重视官员个人修德问题,认为官员个人思想道德的完善,是能否从事好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现代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也应该把修德作为一门必修课坚持做好,尤其是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社会讲究"治国先治吏",最早在《尚书》中就特别强调"敬德保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有着政德建设的丰厚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治政经典,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政德内容,孔子对此早有概述。据《尚书大传》卷五《略说》记载,孔子云:"‘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孔丛子》的记载与此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学者刘起在《尚书学史》中说过:《尚书》是历代帝王和封建士大夫必读必尊的政治与道德教科书,而《尧典》是《尚书》中的开篇,有"中华第一典"的美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说过"《尧典》可以观美"。那么,从《尧典》中可以观到哪些德政之美呢?"《尧典》可以观美"说中的《尧典》在今本《尚书》中被分为《尧典》与《舜典》两篇。典,作为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记载君主治理国家的大道与准则。《尧典》《舜  相似文献   

13.
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溯这一思想的形成脉络,既离不开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也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背景,这一思想继承升华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中极为重要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惟邦本"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相互依存关系,只有人民安定团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关于“常修为政之德”的要求,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对于建设一支善于理政治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最早提出“为政之德”这个命题的是孔子。《论语·学而》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主张为政者要在“德”的指导下治理国家,这样,人民就会象众星朝北斗一样拥戴你。他在《论语》中反复申述“德”对为政治国的重要性,认为:…  相似文献   

15.
如何治理国家,有许多理论,我国古时关于治国的理论,叫做治国之道。诸子百家,各有一套。德治,即以德治国,或者叫做为政以德,是关于治国的一种著名理论,著名的思想体系。在西方,现代政治学者中流行的善治(good governance)理论,研究关于国家的良好治理问题,讲的亦是治国之道。择吏、治吏是治理国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项目。要治理好国家,就不能离开择吏、治吏,即如何选择官吏和管理官吏的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方针,与治国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治国思想指导下,就有不同的择吏和治吏的方针。本文只在德治思想与择吏、治吏的关系上谈一点看法。一、"德才兼备"与"唯才是举"在中国,儒家最早提出德治,他们认为治理国家,只用礼治还不够,还必须"以德辅天",要礼治结合德治,他们把德治叫做"为政以德"。  相似文献   

16.
<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胡说"是"瞎说",是"没有根据的或者没有道理的话"的意思。这种说法起源于东晋之后。东西晋时期,人们称我国北方和西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为胡人。由于西晋王朝的腐败,引得胡人进攻中原,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主宰中原之后,胡人与中原人民的接触逐渐多  相似文献   

17.
《大学》以三纲八目为框架,对人生路径进行了具体的设定。文章基于德育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概括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基于此,探究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对德育教育中的目标、主体、客体、环境和媒介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 《党的建设》2010,(10):47-47
三件宝贝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力量与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即爱心加上同情心。"慈",不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俭"的内涵一是节俭,二是收敛。老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的一生是短促的,但也是饱满的,他毕生洁身远名、淡泊寡欲,廉洁克己,肝胆照人.虽身居高位、名满域中,但在人际交往中从不居功自恃,总是虚怀若谷、温良敦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 一、关心民众生活、尊重普通劳动者 李大钊尊重民众的力量,他认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1916年他发表《民彝与政治》这篇文章时,就明确地指出,英雄源于民众,民众才是真正的创造历史的英雄,他说:"离于众庶则无英雄,离于众意总积则英雄无势力".他较早地运用唯物主义打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唯心思想及伦理道德的束缚,肯定人民的力量,把"民之意"作为统治中国的"鼎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从风靡亚洲到翻High全球从"Nobody"到"江南Style",从《蓝色生死恋》到《大长今》,席卷全球的"韩流"中没有任何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的身影,似乎完全凭借民间的资本和力量获得了成功,事实上,"韩流"背后最强大的推手正是韩国政府。"199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韩国经济,汽车、家电等支撑韩国经济的Style",从《蓝色生死恋》到长今》,席卷全球的"韩流没有任何国有企业或国本的身影,似乎完全凭间的资本和力量获上流"背后最韩国政府"经济,家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