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名家 《思想战线》2006,32(1):31-38
“文化经济”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和战略构想。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以前是以潜在的朴素的形态存在着。文化经济一体化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人类社会物质基础、政治环境、价值理念不断演化、变迁的历史过程。“文化经济”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佳契机和发展路径,文化经济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目标是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道家中的和谐图景是建设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的,道家中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特  相似文献   

3.
坚定的政治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政治文化冲击、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文化自信与人们文化认同正相关,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培育政治文化自信对提升公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认同感、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和实现政治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执政党内的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培育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对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坚定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稳定是指全社会大多数成员能够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从而保障社会整体上的协调有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既定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社会环境的稳定性。维持社会环境稳定性的根本要素包括长期的政治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广泛的文化认同,这三者分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柱,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观察与思考》2018,(2):43-4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文化建设的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以构建新的社会平衡并培育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与文化生态。整合全社会的精神资源,凝聚人心并团结民众,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的真正形成,这是“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兴盛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荆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风格独异,影响深远。孝德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与孝文化相融共生,交相辉映。孝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如果正确引导,“孝”能够派生出许多健康的社会规则,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积淀,由中华民族共同缔造、洗练、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文化集合,以崇尚统一、追求稳定、伦理至上、集体优先、和谐为美、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兼容并包为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语境与实践指向,也是判定其不同阶段理论成果价值与历史地位的基本尺度.科学发展观以五个方面的理论创新,谱写着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内在统一;完善建设目标布局和转变发展模式,使社会发展进步真正成为全面、和谐、稳定与可持续的文明变迁过程;重塑文化力量和推动自主创新,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创新型国家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向世界展示和平、文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创新领导格局和社会治理模式,从政治上确保民族复兴走一条既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晓兵 《前沿》2011,(8):137-140
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借鉴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慈文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富 《前进》2008,(5):18-20
“和谐”作为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我们祖先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它不仅闪烁着东方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取向,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晶晶  何明跃 《人民论坛》2012,(17):146-147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一直承担着文化载体的重任。中国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之一的"君子"观与玉文化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玉德思想依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言行举止。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仍然秉承着祖先对玉石的崇敬,执著于对玉石般高尚品质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张健飞 《长白学刊》2008,(6):151-151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当今中国人文精神的建构,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本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是三大奥运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北京奥运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融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3.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新华 《人民论坛》2011,(12):172-173
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谐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前文化现状反思的必然,也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从斗私批修,到人人都可以正当地追求私人财富,这是中国现当代经过了曲折的思想斗争、政治运动、社会冒险才达成的状态。这个巨变可以通过私人财产占有率的增长等社会过程来认识,也可以通过文化符号兴废的呈现来理解。财神信仰的复兴与正当化作为这个变迁的文化表现形式,由此一方面看到“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仪式的对应物,另一方面看到追求财富的个人心理如何借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表达其社会属性。财神信仰蕴含着深奥的文化意蕴,如一事一求的现象与不舍自我的心性、公庙私求的现象与私财公益的共生等。财神信仰复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代表作,由此可以探索把民间宗教作为深具社会历史内涵的文化形式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凝聚人民是文化最显著的功能之一,这对于承载了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的凝聚与复兴,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成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生于文化传承之中,中华民族的复兴则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巅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亦将成为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7.
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谐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前文化现状反思的必然,也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从一穷二白到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过程,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支撑,"得道多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和谐城邦"理论是西方"和合"文化的哲学根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先秦时期的"小康"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今天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哲学思想都成了各大社会学说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沃壤。中华民族注重用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主张和衰共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寻社会和谐、构建和谐政治关系的历史。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社会利益不均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构建,为此,坚持"人和"理念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利益整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与正义将成为"和合"文化的现代诠译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活力孕育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微观上,文化主体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带来文化的改变,如个人的实际地位的跃升跌落、人与人的交往方式的演化嬗变等;中观上,文化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推动文化不断变革,如不同领域间文化的分化与融合、古今文化间的传承与创新、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等;宏观上,社会整体的实践状况,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催生出强劲的文化活力、激发出蓬勃的文化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